典音樂和現代音樂要怎麼分辨呢?
現代音樂為什麼都很「難聽」啊?
演奏現代音樂,就是要用現代的樂器嗎?
比起古典音樂的旋律動人,現代音樂似乎給人更多複雜的感受——可能嘈雜、沈悶、刺耳、令人不安……,但是這些來自我們同時代作曲家的創作,其實可能更貼近我們的真實感受,不只是美,也有酸甜苦辣。趁此機會,讓我們來更瞭解「現代音樂」的奧妙吧!
天才班講師|徐伯年
天才班班長|李秋玫
- 到底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算是「現代」音樂的範圍呢?
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逐漸變遷的,它的分類也只是為了方便我們對某個時代的稱呼。從時間上看來,我們只能籠統地說大概就在二次大戰期間或晚期開始,因為梅湘(Olivier Messiaen)發表一個作品將音長、音高、音量等做實驗,成為序列音樂的濫觴,但後卻又走回傳統、古典一點的現代。反而是他的弟子們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作品創新、嚴謹又複雜令人驚豔,可是美國約翰.凱吉(John Cage)出現後則開放即興。若說他們的音樂都是劃時代的也不完全正確。其實若從不同角度來切入,每個派別、學校、學者等等的定義及解讀都不同,就看參照點設在哪裡,就會訂出相對不同的對比關係出來。
- 要怎樣分辨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呢?
歷史一路走下來,人們愈來愈自由,音樂也自然變得如此。進到浪漫派後期,為了增加戲劇性的張力,音樂變得非常繁複,而且其中有很多轉調、動機,象徵的訊息都非常複雜,幾拍轉一次調的時候就注定已經要進入無調性了。
古典音樂比較明顯的是它的旋律,旋律的好處是比較容易聚焦、被記憶。但這些優點也很容易去壓縮其他非焦點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說如果過於在意旋律,音樂就會進入到平面的、線性狀態。集中在焦點,其外就會成為盲點,會過於孤立無援,沒辦法產生對話的關係。
以往調性音樂有主音、屬音、導音等等,每個音都扮演著穩定、附屬、不安等角色。但進入到無調性,十二個半音就像我們進入民主社會,不管總統、民眾、富人、窮人都是平等的,每個地位與功能性都和以前不同、產生了變化。
所以要區分古典和現代音樂,就是從旋律與非旋律、調性與非調性來分別。此外現代音樂還會用到特殊的節奏及大量的音色來創作。
- 現代音樂為什麼大量出現在打擊樂作品上?
延續前題,音色對現代音樂來說非常重要,而打擊樂器的拿手好戲之一正是音色。每種音色都是一種符號,讓人緊張、溫暖或歡喜。
打擊樂作品不僅在現代音樂出現得多,甚至其他樂器在演出的時候也會做類似打擊樂器的效果,例如絃樂器也會敲打琴身、拍打琴弦、甚至拉放琴弦,讓它彈回時發出「啪」的一聲。約翰.凱吉所創的「預置鋼琴」也是在琴弦中穿插紙片、木條、橡皮、湯匙、螺絲釘等不同材質的物件,讓鍵盤演奏產生打擊樂器的效果。還有管樂器裡面的「彈舌」,或者只以手指按氣孔、按鍵但不一定吹氣的共振,都是作曲家想要做出類似像打擊樂器的聲響出來。
- 現代音樂在各個國家有沒有不同的特色?
這是一定有的,就像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等等的講話方式以及發音都不相同,民族性、人種、歷史、所在地、環境都會改變生活習慣與思維。
不以單一作曲家,普遍來說法國的音色上細微、亮麗,就很像印象派畫家強調日照下的光影變化,德語系國家的音樂就是音高、結構非常強。相對於歐洲大多由政府或文化部的主導,美國則是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民間企業來資助,因此他們的音樂就會特別考量到市場上的問題,所以在本地所創造的現代音樂甚至現代藝術基本上就有庶民化的傾向;不管是想要尋求觀眾的認同、提高票房,或者是尋求贊助者,都是希望對方可以接受自己的創作。此外東歐則注重音響,大概在二、三十年前可大略分為序列音樂或無調性音樂的延伸,而另一種則是從民間音樂發展出來的現代音樂。
- 「現代音樂」、「近代音樂」、「當代音樂」、「新音樂」、「前衛音樂」……這些名詞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這些名詞常常都被混在一起,「現代音樂」的風格相對於以前有明顯的不同。「近代音樂」可以說是從浪漫派到現代音樂中的銜接過程。「當代音樂」則是正在我們這個社會、時代、當下所創作的音樂。一般來說是指作曲者還在世的、正在創作的音樂。需要注意的是,現代人寫的作品就是「當代音樂」,但現代人也有可能寫作古典風格的作品。換個角度看來,莫札特、貝多芬在創作時也是寫作當代音樂,對那時候的人來說,他們的作品也算是現代音樂,所以使用這個名詞必須相當小心。
「新音樂」相對於舊音樂而產生,但在每個時間、地點、甚至對像來談論「新音樂」,定義都會有所不同。而所謂「前衛音樂」就是要做先鋒者,所以音樂必定是充滿著實驗性、尋找新的可能性的,跟我們一般所熟悉的音樂將有極大的差異。
「現代音樂」的創作已經行之有年,雖然不是相當久,但還是有經典的作品存在,所以不一定非得要有新的實驗,但前衛音樂就是創新、大膽、充滿著未知與探險。
- 現代音樂是不是都是「難聽」的啊?
從現代繪畫來解釋比較容易理解,傳統的繪畫就是要很美、很像,工匠的技藝就非常重要。但自從照相術發明之後,這些都變得不重要了,要畫出內涵、精神、觀念畫出來才厲害。所以之後變成畫出跟腦中情感相關的內容,最後就走向抽象畫。抽象畫常常被誤以為是理性的想法,但事實上它是感性的表現,強調更強烈的感情表達方式。
現代音樂也是一樣,旋律漸漸被拿走了,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不一定是「善」或「美」,但直接反映內心裡的「真」及作曲家的綺想。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也並不一定都是美的、真的,卻都是存在的。如果對傳統音樂抱持僵化的概念,那當然就會認為現代音樂是難聽的了。覺得難聽是因為不瞭解藝術家們想要傳達的思維,而他其實是想,有比好聽更重要的東西要告訴你!
- 那麼究竟要如何欣賞它?
現在音樂也許聽起來是不和諧的,但還更能夠表現出一種質地、情感。當嘈雜過後美麗的聲音隨著出現時,那種對比的感覺會更強烈。
弔詭的是,我們生活周遭就有很多噪音,可是這些噪音都已經是我們生活情感記憶的一部分了。在街上聽到嘈雜的摩托車、汽車喇叭聲,甚至味道、潮濕的感覺都是無形中陪伴我們的印象,但當離開這個環境幾十年後再回來,必定會對這些熟悉感而感動落淚。生活上有許多情感跟這些感官無法切割,如果能瞭解到音樂可以呈現一切情感與想像,說不定你就可以開始瞭解作曲家想要告訴我們他的痛苦、他的寂寞、他的掙扎。
有粗淺的認識較能捕捉到準確的訊息,但也不要有太多的認識而干擾想像,以開放的心情多聽,從音樂聽到自己的內在,當你不去想自己聽懂或聽不懂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懂得欣賞了。
- 演奏現代音樂,就是要用現代的樂器嗎?
這是不一定的,反而很多現代作曲家喜歡用古代的樂器,不見得是傳統樂器,而是數百年、千年前用的。這也是為了取得稀有音色、特殊造型的樂器來製造成一個疏離的感覺。把音樂的視野打開,開放性、只要想得出來,想要表達什麼百無禁忌,即使是我們身邊一天到晚看到的垃圾,也可以在嚴謹的結構下做出音樂出來。
- 現代音樂對我們來說重要嗎?
現代音樂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跟我們的情感是最貼近的。有機會欣賞現代音樂,回到生活當中時,每個聲音都可以變成一種信息、情感或意志的召喚。有辦法進到現代音樂世界後,回到真實生活時,對這些聲音就會有重新的體驗。如果懂得現代音樂的基本結構,再欣賞建築、畫展等等,就會發現與生活裡有很多相關的體悟,說不定漸漸地就會變成一個有觀察能力、有智慧的人。因為現代音樂作曲家就是跟我們一樣活在同一個時空,用的材料都是我們身邊的東西。
- 為什麼古代的音樂家那麼有名,可是我們卻不認識現代音樂家?
要知道古代的音樂家並不是只有那麼幾位而已,如果沒有那些不知名的音樂家共同製造一個大的環境,就不可能滋養這些重要的音樂家們出來。況且有些大家在他們的時代也不見得那麼有名,是經過後人發掘、禁得起時代的考驗,到現代才成為經典。說不定我們現在的作曲家經過數十年以後將在歷史留名,但也更多人不見。
有些音樂家在當時不被重視,但卻讓後世大力讚賞,這就表示他的作品已經超越了當時代的接受程度。也許我們的現代作曲家在多年之後就成為古典音樂,那時必定就會大量需要這類的音樂來滿足聽眾需求,但無庸置疑的,到那時絕對又會有更新的、更讓群眾無法認同的音樂,這就是現代音樂走在人們前面的定律,永遠都在開拓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