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東.魯賓斯坦與尼古萊.魯賓斯坦兄弟檔,前者創立聖彼得堡音樂院,後者創立莫斯科音樂院。(圖片提供 顏華容)
焦點專題 Focus

關於「俄國鋼琴樂派」的天才10問

為什麼會有「俄國鋼琴樂派」呢?那有德國、法國、義大利派嗎?

「俄國鋼琴樂派」裡面一定都是俄國鋼琴家嗎?這個學派是全世界第一強嗎?

近期多位「俄」勢力的鋼琴家前仆後繼訪台演出,除了阿胥肯納吉父子檔、齊柏絲坦與戈琛貝爾格母子三人檔,還有老將薇莎拉茲、雅布隆絲卡亞與兩位新秀庫提榭夫與伽佛利佑克,勢不可擋!趁此機會,我們也來瞭解一下,為什麼「俄國鋼琴樂派」能夠人才輩出、稱霸樂壇歷久不衰?

為什麼會有「俄國鋼琴樂派」呢?那有德國、法國、義大利派嗎?

「俄國鋼琴樂派」裡面一定都是俄國鋼琴家嗎?這個學派是全世界第一強嗎?

近期多位「俄」勢力的鋼琴家前仆後繼訪台演出,除了阿胥肯納吉父子檔、齊柏絲坦與戈琛貝爾格母子三人檔,還有老將薇莎拉茲、雅布隆絲卡亞與兩位新秀庫提榭夫與伽佛利佑克,勢不可擋!趁此機會,我們也來瞭解一下,為什麼「俄國鋼琴樂派」能夠人才輩出、稱霸樂壇歷久不衰?

天才班導師|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

      顏華容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 鋼琴演奏博士

 

  1. 什麼是俄國鋼琴樂派呢?

樂派的形成,有的是依照演奏家的學習背景與傳承而定,有的是依照特殊演奏風格區分。而俄國鋼琴樂派所屬的,並非以個人傳承為主,而是以「民族」為樂派的系統。所包含範圍更為擴大,不是只有一種類型,而是囊括各個不同演奏家的風格在其中。

所謂的「俄國鋼琴樂派」所討論的也並不僅止於演奏上的風格問題而已,演奏樂派之所以能成立,不可能只靠演奏家。如果沒有代表自己民族血統或國籍的重要曲目作為資源,那麼這個樂派是不可能如此蔚為風尚的。(樊慰慈)

  1. 俄國鋼琴樂派是怎麼來的啊?

要真正要瞭解俄國鋼琴樂派,就要追溯到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創始人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但俄國鋼琴樂派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分家,由於俄國國內革命的緣故,有很多猶太籍音樂家到西方國家發展,他們傳承了較多魯賓斯坦故有的琴風和音樂理念,代表人物如霍洛維茲、徹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等。而留在蘇俄鐵幕中的鋼琴家們,則以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萊.魯賓斯坦(Nicholas Rubinstein)所創立的莫斯科音樂院為搖籃,其中影響最深遠的三巨頭分別是涅高斯(Heinrich Neuhaus)、伊貢諾夫(Konstantin Igumnov),以及戈登懷瑟(Alexander Goldenweiser),部分受到德國樂派影響的這三位教授,關係著二十世紀下半葉俄國鋼琴樂派的發展。(樊慰慈)

  1. 俄國鋼琴樂派就是俄國鋼琴家組成的嗎?它的特色是什麼?

最初的俄國鋼琴樂派當然是由俄國人組成,但是最早就像是安東.魯賓斯坦的嫡傳弟子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就是波蘭人。

一般我們所認知的俄國鋼琴樂派的演奏,感覺上都是比較厚重的、鋼鐵般力度的印象,可是老派安東.魯賓斯坦原始的系統並不是這樣的。雖然他的年代還沒有錄音的技術,但從教學、學生及一些文獻記載我們可以體會,他最強調的是音色,以及如何在鍵盤上顆粒性的本質下呈現出歌唱般的優美線條,他真正的精髓就在於多層次、多變化的音響。反觀留在俄國的三大巨頭比較像是學者型的教育家。系統受政治、社會環境影響,他們的系統有很濃厚的德國樂派精神,感覺比較嚴謹、講究細節。

事實上一個樂派雖以國家民族為名,都是開放式的。不論老派新派,不管教學是來自於世界各地的鋼琴家或是俄國當地的音樂學院,都是這個樂派的共同傳承者。(樊慰慈)

  1. 為什麼就沒有德國、法國、義大利派呀?

其實都是有的!俄國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有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史克里亞賓、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等作曲家,他們都創作出具有廣度、深度、普及性,並且是代表俄羅斯民族的鋼琴曲目,音樂風格上有不同於德奧主流的特點。這麼大量又好聽的作品在古典音樂中流行,不僅俄國鋼琴家在演奏,而是各國鋼琴家都喜歡彈。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樂派之所以能夠能成立,主要是他們的背後有豐富的曲目所支撐。

法國從巴洛克時期就有兼具作曲與鋼琴演奏的名家出現,德國更不用說,然而義大利的狀況就不一樣了。雖然鋼琴是義大利人發明的,作曲家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對後來鍵盤演奏技巧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到古典樂派的克萊曼第(Muzio Clementi)當時在鋼琴作曲及演奏的地位可以媲美貝多芬,但義大利在西洋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十九世紀就集中於歌劇的創作,相對的鋼琴就成為弱勢了。雖然近二十世紀也有偉大的鋼琴家如米開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但是因為代表義大利民族性的曲目缺了一大塊,所以鋼琴樂派就不那麼顯著了。(樊慰慈)

  1. 為什麼俄國鋼琴樂派常常被談到?它很重要嗎?

二十世紀下半葉還是美蘇冷戰的時期,卻也是國際鋼琴大賽興起的時代。當時西方國家對鐵幕內的音樂家充滿著好奇心,蘇聯又適時產生了很多很優秀的鋼琴家。而他們在技巧上面是這麼無堅不摧、又是比賽的常勝軍,表現與西方截然不同,表現亮眼又具新鮮感的他們自然也受到媒體的大量哄抬。

但必須注意的是,當時所瞭解的俄國鋼琴樂派就是一次戰後新的一派,而真正傳統的俄國鋼琴樂派的薪火反而就在西方,譬如茱莉亞音樂院早期的鋼琴教授勒文(Josef & Rosina Lhévinne)夫婦。然而通盤上,老派的鋼琴家們雖然早在西方世界拓展,卻不見得比新派來得吃香。因為他們所代表的詮釋精神比較傾向浪漫樂派,但是在整個西方二十世紀中葉古典樂壇所崇尚的是比較理性、古典傾向的。例如霍洛維茲在市場上雖受大眾喜歡,但主流的媒體、樂評上卻是毀譽參半。(樊慰慈)

  1. 俄國鋼琴家就只能彈俄國作曲家的作品嗎?

當然不是。由「俄國作曲家」譜寫的「專業鋼琴曲」幾乎與聖彼得堡、莫斯科音樂院的歷史同時發韌,無論「傳承」或「樂派」,俄羅斯鋼琴教育著重以紮實的巴赫、貝多芬、蕭邦、李斯特、布拉姆斯…等曲目要求、以及切合人體優缺點的肢體技巧訓練,塑造一個能在鋼琴上發出各種不同美感要求的器樂演奏家。(顏華容)

  1. 有沒有不是俄國人,卻傳承俄國鋼琴樂派的國際鋼琴家啊?

我想這可以粗略分成兩類:非俄國籍而受俄國基本訓練的鋼琴家、以及年長後受俄國老師薰陶而明顯承繼某種詮釋特色者。暫且不提一九九○年代開放後蜂擁而至的大量外國學生,蘇聯時期俄國長期提供附庸國「赴俄習樂」獎學金,造就出不少「非俄裔」音樂裡卻流著俄羅斯血統的鋼琴家,例如涅高斯(H. G. Neuhaus)教授的高徒魯普(R. Lupu)是羅馬尼亞人;而間接受到純正俄羅斯鋼琴訓練卻未曾在俄國求學的鋼琴家,范.克萊本(Harvey Lavan "Van" Cliburn Jr.)就是最佳例證。而其實,剛剛提到、建立莫斯科音樂院最重要的鋼琴傳承之一的我的師公涅高斯教授根本不是俄國人,而是陰錯陽差只好留在俄國最後生根落戶的波蘭猶太裔啊!(顏華容)

  1. 有人說俄國鋼琴樂派是全世界最強的,這是真的嗎?

我也希望啊,這樣各種比賽和音樂會後的爭議可能就都會變成讚揚了吧?哈哈。不可諱言,曾經有這樣的景況,但受文化上的柏林圍牆已經傾倒、蘇聯時代已經結束,藝文世界中分明的壁壘漸漸融消,如今俄國鋼琴專業教育與詮釋對全球音樂界的貢獻已漸漸跳脫被神格化的角色。

莫斯科、聖彼得堡、基輔、喬治亞音樂院都有極為優秀的鋼琴傳統,這些傳承或者在讀譜與解譜理念上各有特色,但沒有哪一「派」會忽視或貶低「具有表現力的技巧」,因為唯有具備足以有效詮釋音色、句法、觸鍵、音量…等能力,才能使腦中的詮釋規畫成真。而這種「將詮釋力量內化於演奏技巧」的理念,的確使俄國鋼琴教育開出的燦爛花朵傲視群倫。(顏華容)

  1. 俄國鋼琴家的教學法好像很嚴格喔?

與其說「嚴格」,個人認為是「在乎」一種傳統的承遞。演奏可教可學,其中也藏有很多無法單靠表象的教與學行為的「心法」。我們不妨這樣想:從師而不及師、從師而如師、與從師而不師師。就我個人的經驗與觀察,傳統的俄國老師的確比較在乎學生到底「聽不聽」話——不是「聽從」而是「傾聽」;老師扮演的理想角色上是「一對更嚴謹的耳朵」,於是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砥礪中獲得音樂生涯的自省能力,所以這種嚴格是對於「做到、做好」某件事情的查核態度。當然這樣的態度不是俄國鋼琴家的專利,不過在某種體制與文化氛圍中,這樣的嚴謹似乎表現得更長壽些。(顏華容)

  1. 國際化的影響下,派別還那麼明顯嗎?

這是個很好卻不容易簡單回答的問題。為了國際化,有許多器物與行為都受到遵守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的要求,結果人們過著充斥著矛盾的「標準」與「比較」的生活。舉例來說,雖然在蘇聯時期藝術家們被剝奪許多創發思考的自由,但反思資本主義商業與媒體強勢的地區,在藝術上就更為「尊重個體」嗎?仔細研究所謂的「俄國鋼琴樂派」,並不是幾小撮武功高強的人結群營黨,而是因為詮釋品味理念的互通與對傳承的尊重而自然形成,國際化對音樂表現的品味固然有影響,但種種能迷倒眾生、或能令專業人士折服的詮釋態度與技巧訓練理念還是能夠吸引並影響許多學習者,我想派別界線雖不再分明,卻會生出更多派別呢!(顏華容)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