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各樂團在新樂季中,可見不少頗具遠見的規劃:如以明確的時代主軸對各類曲目做系統性的安排開發、將廿世紀新音樂納入必備曲目等。另一方面則更企圖開拓不同觀眾族群,設計各式音樂會,利用音樂廳各角落、各時段,積極製造生活與音樂,可能相遇的時間或場域,讓音樂服務普羅大眾。
德國境內接受公家補助的專業樂團,共有一百卅三個,提供超過九千九百名以上的專職。樂團本身競爭能力的優劣,關乎補助多寡,除樂團總監的領導才能關鍵外,在本樂季趨勢中,鮮少有合約的變動,但卻見著不少頗具遠見的規劃,其整體特色包括:一、廿世紀新音樂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曲目,各大樂團均對此多所著墨與重視;二、各家曲目均有明確的時代主軸,各樂團莫不對各類曲目做系統性的安排開發,以專業背景,為樂迷統整聽得見的音樂史;三、以開拓不同觀眾族群的心態經營,設計各式音樂會,利用音樂廳各角落、各時段,積極製造生活與音樂,可能相遇的時間或場域,讓音樂服務普羅大眾,作為其生活情感的表達。以下就針對六個較具代表性的知名樂團,檢視德奧新樂季,精采可期、又兼具深刻、且全面的樂季策劃。
柏林愛樂 聚焦一八九○年
柏林愛樂新年度鎖定聚焦一八九○年,以歷史為經緯,再從此放射出四條支線,以不同器樂間關係,架構對不同樂種面面俱到的樂季曲目,其中可大致區分下列四大區塊:樂團與柏林愛樂自家聲部首席的協奏曲、樂團與名歌唱家或合唱團的聲樂作品、駐團鋼琴家與室內樂小品、「深夜」貝里歐(Luciano Berio)系列。
首先光是一八九○到一九○○短短十年間,就有不少澎湃壯闊的交響作品問世,柏林愛樂從這些作品完成的年份,一一來探索此時代的交響語彙,像同是一八九三年的柴科夫斯基《悲愴》Pathétique和德弗札克《新世界》Aus der Neuen Welt,一八九五年的馬勒《復活》Auferstehungssymphonie,一八九六年的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一八九九年的德布西《夜曲》;相對於大型交響曲,則以田園風情似的布拉姆斯、布魯赫、雷格、沃夫等,帶來亦屬浪漫時期的室內樂作品。在一八九九這一年份上, 則從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紅極一時的聲樂作品中選出神劇《曲蓉緹絲之夢》The Dream of Gerontius(1899);也與柏林廣播合唱團首演,同為英國作曲家哈維(Jonathan Harvey)的《世道》Welthethos。在追憶廿世紀經典作品上,設計出貝里歐「深夜」系列,一連五晚演出全部十四首《模進》Sequenza I-XIV,不僅提供聽眾對曲思的完整認識,亦能窺探不同器樂家如何挑戰聲音極限,新音樂迷勢必將從如此難得的聽覺經驗中,加深對貝里歐更進一步的理解。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積極開發東歐曲目
新樂季上半,為紀念馬勒逝世一百週年,該團總監楊頌斯將指揮其第八與第九號交響曲。該團此季也積極開發東歐曲目,除楊頌斯安排了晚期楊納傑克《莊嚴彌撒》Glagolitische Messe,客席方面則請到BBC交響樂團的貝洛拉維克(Jiří Bělohlávek),這位來自捷克的傑利畢達克弟子,將詮釋楊納傑克歌劇《來自亡靈之屋》Aus einem Totenhaus序曲。同場音樂會亦將演出較少人知道的馬替奴(Bohuslav Martinů)第六號《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Nr. 6, H. 343, Fantaisies symphoniques;馬替奴生於無調序列的時代,一九二○年間長居巴黎,卻堅持遵循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等人的波西米亞傳承,《第六號》寫於自流亡美國返回歐洲的一九五三年間,一反先前五首晦暗嚴謹的風格。此場曲目安排,令人期待來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貝洛拉維克,怎樣理解這首非典型曲式架構出的幻想色彩?如何畫龍點睛,刻畫出作曲家生命的曙光?器樂上,又如何掌握木管樂器貫穿全曲的絮語悄悄?
另外,來南德客席的夏伊,將帶來馬勒《大地之歌》與荀貝格的《昇華之夜》;而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將透過「死亡」主題,結合哈特曼(Karl Amadeus Hartmann)的四樂章小提琴協奏曲《送葬》Concerto funebre,與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這首交響曲第二樂章慢板的升C小調,創作源起為悼念華格納辭世而寫,從音樂會中聽指揮如何整合布魯克納與華格納影響?如何闡述哈特曼與布魯克納,兩不同世紀對死亡的描繪?將令人十分期待。
德勒斯登國家劇院管絃樂團 新總監擔當重任
德勒斯登將替代柏林愛樂,成為薩爾茲堡二○一二年「復活節音樂季」中的新聲音,其他歐洲巡迴,已由二○一二年夏天才正式上任的總監提勒曼,先為本季九月帶來開幕大戲,其他如除夕音樂會等,也均由眾所期待的新總監擔起重責。近年來德勒斯登不斷推陳出新,設計不同的音樂會型態,一方面增加新觀眾族群,像是仲夏夜的野餐音樂會,另一方面也在古城聖母院中,演出宗教作品,將樂團與城市精神聖殿結合,其中聖誕節前四週的「將臨期」,將由提勒曼指揮兩場不同段落的巴赫《聖誕神劇》與清唱劇,所謂道地的德國文化應將顯露無疑。駐團作曲家方面則是奧爾巴哈(Lera Auerbach),希望藉著突出的個人風格,呈現東歐作曲家鮮明的創作性格。另外,該團網站已增加了全德樂團中首次的中文服務,以饗廣大華語樂迷。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主打貝多芬
布商永遠像是光芒焦點旁的傳統守護者,今年將焦點放在貝多芬交響曲上,年代則從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延伸至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此團與貝多芬的聯結,來自一八二六年冬天,由布商首度連演全套九首交響曲,這必然是貝多芬在世時,演出史最具代表性的創舉之一,由一個源於一七八一年創團的樂團,再現相同傳家曲目,意義非凡。全季核心曲目上,夏伊將以六場音樂會演出全套貝多芬,再帶著同一曲目巡迴巴黎、倫敦等地;除《第九號交響曲》,其他五場音樂會,則分別加入來自德、奧、法、義、英五國不同世代作曲家們的委託創作,在特意突出相異國籍背景與年紀差距下,新舊作品間,顯然希望能透過貝多芬古今相映,成為此樂季非常與眾不同的安排。
今年布商為慶祝該音樂廳建築落成卅周年,與同慶布商合唱團成立一百五十週年,邀請Christoph Küstner新創,也由布隆斯泰特指揮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維也納愛樂 全場主打單一作曲家
無總監制的維也納,每年總是明星指揮輪番上場,恍然讓人以為依當今指揮家來排樂季演出,今年亦網羅歐美所有大小樂團總監與明星獨奏家們。年度大戲的新年音樂會由楊頌斯二度擔綱,既使曲目尚未公告也早已售罄。同樣也是每年舉辦的「香布朗宮夏夜音樂會」在明年六月十日舉行,由杜達美指揮。此樂季側重每場同作曲家的系列安排,包括有全場的西貝流士、舒曼或莫札特。整個樂季有兩場音樂會特別值得一提:一場是特意呼應首演,而回到首演廳的演出,由菲利浦.約丹(Philippe Jordan)指揮貝多芬的神劇《橄欖山上的耶穌》Christus am Ölberge, op. 85;另一場則是梅塔指揮荀貝格的《古勒之歌》,選擇以維也納音樂史上最偉大之一的作品,來慶祝伴隨維也納音樂發展之最重要機構「維也納愛樂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的兩百周年獻禮。
伊凡.費雪接手 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等待起飛
一個樂團簽到一位好的指揮,就像如獲至寶,不僅提升競爭力、向心力,也將為樂團開創前瞻性的新視野,這種注入樂團新生命的活力,以及改變樂團地位的可能,已成為新趨勢觀察的指標。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在東西德統一後,不斷蛻變中,也漸活躍於各大音樂節,與柏林愛樂、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等並列,在薩格羅塞克(Lothar Zagrosek)約滿後,終於請到匈牙利指揮家伊凡.費雪(Ivan Fischer)領軍,他最為人樂道的成就,就是在○八年得到《留聲機》雜誌表揚,將一手成立栽培的布達佩斯節慶樂團,晉升到全球九大交響樂團。
在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數年的積極接洽下,伊凡.費雪終於簽訂三年新合約,即便需等到二○一二年才生效,但早已在強敵環伺的柏林樂壇,投入極為振奮氣勢的震撼彈。費雪在記者會上強調已有對樂團長遠的規劃,而非跳板、投機式的短暫停留,面對經費問題也以「先談音樂,再談錢。」一句話贏得團員掌聲;眾所期盼中,新樂季他將帶來六場音樂會,其中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將一展他獨到嚴謹的練團方式,是否適合柏林。費雪在不同訪問中,均強調他對馬勒的著迷,他說:「馬勒雖作為指揮,但如何以無盡的創意,成就令後世迷戀的深刻內涵,是他一直反問自己的。」令人期待他能傳遞馬勒音符背後更多不同的深度,而他又將如何建立與柏林樂團縝密的合作關係?如何為樂迷設計新型態、且多元獨創的音樂會形式?此外,樂團九月在「柏林音樂季」(Musikfest Berlin)帶來的諾諾(Luigi Nono)《普羅米特歐》Prometeo,由新生代的英國女指揮霍夫曼(Matilda Hofman)擔綱,不僅象徵樂團大幅開拓曲目的雄心、積極搶進各大音樂節的企圖,二○一二年樂團還將一舉進軍全英國,展開數十場巡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