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舞台 從生活發生的音樂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德國「聲響雷達」機構致力將藝術家帶入學校、帶入課堂,讓音樂表演藝術,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組高中「放牛班」學生呈現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藝術家Steffi Weisman指導下、由學生創作的《擲好運》,從實驗日常聲音為起點,透過舞台投影,玩一場比大小的擲骰子競賽,學生利用鎖鏈、布鞋鞋底摩擦、兩壺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細膩地改變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知名的燈光裝置藝術家艾里亞森,去年參與了柏林國家歌劇院的製作、法國作曲家拉摩的《伊波呂特與阿麗西》。這齣講述四位神話主角間情愛糾葛的歌劇,滿溢著音樂奇才拉摩的豐富創意,但這次兼任燈光、服裝與舞台設計的艾里亞森,卻沒能體現拉摩作品中的戲劇質素,導致抽象舞台的象徵意涵相對薄弱,缺乏戲劇張力與吸引力。
這不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女神鋼琴獨奏會,走入其中,你將聽到藝術真實貼近生活的恣意瀟灑。在人生中歷經曲折的鋼琴家雅布隆斯卡亞,在邁入八十大壽這一年演出的音樂會,選擇了賞心悅目、符合自己心境的作品,從生活中的華爾滋、幽默曲、詼諧曲告訴我們:無論年齡,都應在藝術中追尋快樂,沒有妥協。
為了培養下一代的創意思維與開發未來能力,柏林各藝文機構莫不卯足勁進行藝術教育。「藝術欣賞的年紀,愈早開始愈好!」是柏林藝術家的共識,透過制度與資源的支持,在「量」上面已有相當成績,但「質」的追求更需要人才與研發,多樣型態的體驗性親子節目、貼近生活的節目企畫,是讓市民更願意參與的關鍵。
由導演墨客-艾登打造的挪威版《魔笛》連續搬演數年,近年更受邀出國演出,這個挪威本土版的歌劇,如何成為國際觀眾心中的熱門演出?透過結合電影《星際大戰》的元素,讓《魔笛》可以貼近現代觀眾經驗,而在劇情安排上也與當代議題呼應,於是這齣挪威歌劇院的《魔笛》讓人體驗到挪威對「美」的價值,並認識其社會的多元性。
在世事多難的年代,什麼是讓人類持續努力、克服生存種種難關的力量?TSO在十一月底演出的音樂會「葛林戈斯的夢之樹」,將在首席指揮瓦格與小提琴家葛林戈斯的演繹下,透過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與兩首少演的法國作曲家作品:梅湘的《被遺忘的奉獻》與亨利.杜替耶的小提琴協奏曲《夢之樹》,為樂迷訴說作曲家內在主宰力量的泉源貝多芬的寧靜、梅湘的虔敬,與杜替耶的創新。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巨製華格納的《指環》系列,今年來到第二部《女武神》,一樣與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合作,充滿奇想的舞台裝置,卻是向華格納當年的設計構思取材,更將廿一世紀的現實世界,恐慌世界毀滅的意象帶入製作中,當然也用了當今Google地圖的圖像,呈現科技新時代的里程碑。
適逢西貝流士逝世六十周年,在時序入秋之際,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特意推出來自千湖之國芬蘭的經典樂章「純粹西貝流士」音樂會邀來詮釋作曲家西貝流士作品的兩位好手:指揮家奧科.卡姆與小提琴家鮑里斯.貝爾金,兩人自一九七○至八○年代以來,就是公認的西貝流士錄音權威,此次將帶來全場西貝流士代表作,讓台北樂迷乘著樂音飛越海洋,領略北國廣袤大地的豐沛景致與浪漫歌詠。
TSO今年推出的年度歌劇製作《月亮》,是德國知名音樂教育家與作曲家卡爾.奧福所寫的作品,劇情取材自格林兄弟的童話版本,改編「偷月亮」的傳說,不只將床邊故事搬上舞台,更是舞台上的地球科學課。時年四十四歲的作曲家返樸歸真,將自己記憶中的孩童時光,融入創作,並盼望以此傳遞人本主義的教育精神。
柏林,是德國重要的音樂城市,也是藝術文化之都,在過往君王、政府的建設與推動下,藝術活動的蓬勃可說是歐陸的重要指標。NSO造訪歐陸的第四站,演出地點是有「世界五大最佳音響音樂廳之一」美名的「柏林音樂廳」,這座一八二一年建成,從劇院轉型為音樂廳的演出空間,回顧其歷史,可說是與柏林的文化史緊緊相繫,亦象徵著德意志文化歷程的延續。
年關將至,在歡喜迎新春的時節,NSO也讓樂迷聆賞作曲家創新之時的掙扎與燦爛。在「英雄再起」音樂會中,特邀當紅鋼琴家王羽佳演出巴爾托克人生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有讓蕭斯塔可維奇作曲生命得以再生的《第五號交響曲》,及NSO本樂季駐團音樂家狄恩的最新歌劇《哈姆雷特》中的歌曲,讓台灣樂迷在該歌劇正式世界首演前得以一聽為快。
身穿閃亮鎧甲、頭戴羽翅金盔、手持長矛鋼盾、騎著駿馬飛行這就是「女武神」,來自北歐與日耳曼神話中的颯爽英姿,在華格納歌劇中更被發揚光大、深入人心。她們的形象一路演化,在華格納歌劇中是天神佛旦鍾愛的女兒,卻也充滿人性情義,寧可叛父出手拯救兄弟與姊妹華格納抓住女武神最鮮明的特色君子浩氣進一步讓女性在愛中掙脫社會束縛、勇於追求解放。
音樂藝術可以在演藝廳裡洗滌我們的心靈,也經常扮演自家琴房自娛娛人的角色,這回更在柏林各區的公寓客廳裡,變身為接待陌生同好的庶民藝術。同樣具有鋼琴家身分的策展主辦人安德烈亞斯.柯恩(AndreasKern)想像著:「漫步於柏林巷弄間,讓不時傳來的琴聲,透過敞開的窗台,分享給街角上的行人;如果此時有機會乘著熱汽球緩緩升天眺望柏林,看到一幅叮叮咚咚敲打出城市鋼琴色彩的浪漫畫作,該會如何呢?」就這樣,在獲得經費資助後,經過半年籌劃,一個專屬於柏林的「鋼琴城市節」(Piano CityBerlin 2010)就此展開
作為古典音樂龍頭的德奧兩國,每年各大名團的樂季都是世界樂迷的關注焦點,標誌出這些古典樂龍頭的目前處境與企圖心。維也納愛樂今年力圖打破外界認知的封閉保守形象,將由指揮大師提勒曼帶著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展開巡演;新音樂總監尚未到任的德勒斯登國家劇院管絃樂團則勢將重點擺在委託創作首演;柏林愛樂今年則減少了現代曲目,樂季側重俄國作曲家。
今年適逢古典音樂三位重量級作曲家的重要紀念週年韓德爾逝世二百五十週年、海頓逝世二百週年與孟德爾頌的二百週年冥誕。紀念週年往往是節目策展人最好著力發揮的主題,不但可以在這個機會裡盡現作曲家的豐富面貌,也是音樂會行銷的利器;在音樂資產豐富的德國,即有三個音樂節分別聚焦以上三位音樂家,擺出不同凡響的音樂饗宴。
布商大廈原址本是十五世紀時舊城邊界上的軍械庫,之後一樓樓層改為布料商展博覽會的用地,因此通稱布商大廈。一七八一年開始,二樓作為音樂廳使用,是一七四三年成立的「新音樂會樂團」演出場所這個樂團也就是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前身。歷經整修與戰火洗禮,現今的布商大廈音樂廳於一九八一年竣工,並由當時的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總監庫特.馬殊指揮開幕音樂會。
布拉格的知名音樂殿堂魯道夫宮,外觀神似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原來前者正是參造後者所建。建於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四年間的魯道夫宮,是當時的王室為支持文化藝術而建,所以原始設計就是要蓋出一座既可演出,也可供繪畫藝術展覽的場地,所以其中有捷克愛樂樂團駐在的「德弗札克廳」,也有捷克相當重要的國家藝廊。
作為德國浪漫時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舒曼敏感詩意的靈魂,自然貫注在他的音樂創作中,而他與鋼琴家妻子克拉拉的愛情故事,更是造就他人生與事業的關鍵。今年適逢舒曼二百週年冥誕,藉此機會,也讓我們從各個角度,進入舒曼的藝術生命。
德奧各樂團在新樂季中,可見不少頗具遠見的規劃:如以明確的時代主軸對各類曲目做系統性的安排開發、將廿世紀新音樂納入必備曲目等。另一方面則更企圖開拓不同觀眾族群,設計各式音樂會,利用音樂廳各角落、各時段,積極製造生活與音樂,可能相遇的時間或場域,讓音樂服務普羅大眾。
巴黎時尚設計大師克利斯瓊.拉夸,應柏林菩提大道國家劇院之邀,與指揮家雷奈.雅克伯斯與導演文森.布薩爾,合作了韓德爾的早期歌劇《阿格麗仳娜》,於二月份演出。拉夸精緻的巴洛克風服裝,與劇情角色的貼合呼應,讓精采的演出與音樂更顯出色。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