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演員、導演和劇作家於一身的莫里哀,是個全方位的戲劇人,Pierre Mignard繪於1658年。(Pierre Mignard 繪)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里哀與法蘭西戲劇院/喜劇溯源 法蘭西戲劇之光

寓教於樂、精寫人性的「喜劇之王」——莫里哀

莫里哀是個全方位的戲劇中人,集演員、導演和劇作家於一身。他的劇作是法國戲劇中演出次數最多者,不僅在法國永垂不朽,甚至在歐洲及世界各地歷久彌新。何以這位戲劇天才具備這麼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他深諳人性、了解人類心理,這點放諸四海皆準,並超越時空,他的最終目的是寓教於樂(plaire et instruire)。

莫里哀是個全方位的戲劇中人,集演員、導演和劇作家於一身。他的劇作是法國戲劇中演出次數最多者,不僅在法國永垂不朽,甚至在歐洲及世界各地歷久彌新。何以這位戲劇天才具備這麼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他深諳人性、了解人類心理,這點放諸四海皆準,並超越時空,他的最終目的是寓教於樂(plaire et instruire)。

莫里哀經典劇作的特色

莫里哀的喜劇,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道德及個性喜劇、情節劇、筆戰劇、芭蕾喜劇、鬧劇。當時被認為最正統的古典形式,是以韻文寫作的五幕戲劇,應依照「三一律」的法則要求,也就是說「單一情節、單一場景、事件在一天廿四小時內發生」。內容則著重人物心理與個性的描繪,需充滿戲劇性和感人場面。在莫里哀的戲劇中,最合乎古典劇規格的莫過於《偽君子》Le Tartuffe、《厭世者》Le Misanthrope、《女子學校》l'École des femmes等。情節劇包括《昂菲提翁》Amphitryon、《斯卡班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等,鬧劇則有《不由自主的醫生》、《霸布頁的妒忌》La Jalousie du barbouillé等。而載歌載舞的芭蕾喜劇,則是為迎合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喜好,與音樂家呂利(Jean-Baptiste Lully)合作,編寫完成,有時國王興起,還會粉墨登場;其代表作有《貴人迷》、《逼婚》Le Mariage forcé、《奇想病夫》Le Malade imaginaire(編按)等。莫里哀的喜劇種類繁多,且多采多姿,他鞠躬盡瘁,演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年十一月初來台演出的《奇想病夫》就是這位戲劇巨擘嘔心瀝血,告別人世的集大成傑作。

莫里哀的喜劇寫作技法

在角色上:莫里哀喜劇中的人物並非獨創,而是多採義大利和法蘭西滑稽劇中傳統的戲劇人物:愚蠢自私的老人、多嘴迂腐的醫生、粗魯狡猾的僕人、口無遮攔的丫鬟、還有天真無知的年輕男女。《奇想病夫》中幾乎是集合了莫里哀劇作中各類的角色:主人翁阿爾公(Argan)是個既自私又怕死的老人,為了自身健康,非要女兒嫁給醫生;布恭(Purgon)醫生、福樂杭特(Fleurant)藥劑師還有迪亞法留斯(Diafoirus)父子則像吸血鬼般,攀附著財主阿爾公不放;老女僕端乃特(Toinette)既狡黠又粗魯,也是個常出現的角色;而愛情至上的純真年輕人,在本劇中安潔莉克(Angélique),名字即為天使,這就不言而喻了;妹妹路易松(Louison)則是個天真的甘草人物,為本劇增添不少可愛的笑點。此外,從反派角色多瑪.迪亞法留斯(Thomas Diafoirus)身上,我們看出他像隻鸚鵡,愣頭愣腦地複誦他父親交代的陳腔濫調;見了相親對象安潔莉克,卻將她誤認為未來的岳母!發現女方推託,則堅持大男人己見……這些都是涉世未深的無知表現,既可笑又可厭。

在情節方面:莫里哀則以「眾人皆醒『翁』獨醉」的手法,凸顯主人翁的愚蠢與執迷不悟。再加上意外事件、迷惑、欺瞞、喬裝等橋段,使整齣戲更顯熱鬧。如《奇想病夫》裡的女僕端乃特,女扮男裝,冒充醫師,她搬出曾聽過的所有醫學名詞,這顯然與她身分不符,僕奴捉弄主人這一幕,令觀眾捧腹;而阿爾公竟信以為真,鉅細靡遺地告知病情,端乃特則一律說是得了肺病!莫里哀拿嚴肅的話題開玩笑,兩個劇中人一搭一唱的,令人哭笑不得。還有小女兒路易松被父親阿爾公用鞭子逼得要招出實情,她只好裝死;結果阿爾公信以為真,大哭起來,反而惹得全場大笑。兩代之間對立場面,亦為莫里哀喜劇中常出現的狀況,他們的緊張關係往往是增加戲劇張力的好方法。

在動作上:莫里哀的劇中安排許多惹笑的動作,如打耳光、踢屁股、拿棍棒追打、喬裝蒙騙、丑角惡作劇,其動作滑稽突兀,喜劇效果十足,這些都是義大利即興喜劇中極常見的戲劇手法。於《奇想病夫》第二幕,第八場中,阿爾公想從小女兒路易松口中套話,得知大女兒安潔莉克房裡是否藏了個男人,路易松裝傻,顧左右而言他,阿爾公氣得作勢要打她,小女孩一急,連忙裝死,做父親的則呼天搶地,還罵棍棒該死。

在文字上:他更是盡其能事製造誤會,以重複的字句製造笑果,甚至玩弄文字遊戲,大展其戲謔及諷刺之能事。在《奇想病夫》中,迪亞法留斯(Diafoirus)名字是希臘文字首與拉丁文字根併起來的,意思就是「腹瀉」;布恭(Purgon)令人聯想到purger(清腸)這個字;福樂杭特(Fleurant)則讓人想到flairer(嗅)這個字,難怪端乃特在第一幕第二場就曾開玩笑道:「是該讓福杭特(嗅嗅)先生把鼻子湊上去聞聞。」莫里哀甚至在命名時開起糞便玩笑,他決定要好好修理那些迂腐的庸醫。

莫里哀的現代性

莫里哀的戲劇在十八世紀時是歐洲宮廷最常演出的劇碼,這當然應歸功於法語為當時外交界、政治界共通語言,但莫里哀打破了非得採亞歷山大詩體的古典格律,令戲劇(尤其是喜劇)注入一股活力。

不少人亦很容易將莫里哀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除了兩人都是多產佳作的劇作家,最主要的都具有自由的精神。尤其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經歷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洗禮,社會是「布爾喬亞化」,中產階級抬頭,莫里哀不畏權貴,敢於挑戰主權和宗教的勇氣,以及不忘譏諷律師及醫師等社經地位較高且掌握權勢者的特質,自可大快小老百姓之心,因此極受歡迎。

到了廿世紀,文學理論益發堅實,他的劇作更以象徵主義、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精神分析或存在主義、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方式呈現之,更豐富了它們的多元性。蘇俄的布加考夫(Mikhail Boulgakov)就稱莫里哀為「法國戲劇之王」;美國的「北美十七世紀法國文學研究學會」期刊物中論文篇數最多者,即是莫里哀的作品;蘇格蘭學界亦每兩年舉辦以莫里哀為主題的研討會,這要歸功於十七世紀戲劇專家艾默里那(Jean Emelina)教授的推動;在日本,青山學院大學Nobuko Akiyama教授,亦於二○○三年完成直接法譯日的莫里哀全套劇作。

影響深遠  法語也稱「莫里哀之語」

他的《偽君子》、《厭世者》、《唐璜》被視為經典,而《奇想病夫》這齣告別劇作更在義大利、俄羅斯、瑞典等地定期上演,歷久不衰。成立於一六八○年法蘭西戲劇院的別名為「莫里哀之家」,公認全世界最美麗語言的法語又稱作「莫里哀之語」,他的影響無遠弗屆,可見一斑,恐怕不是當時十七世紀那些遭諷刺的皇宮貴族始料所及的吧。

 

編按此劇一譯《無病呻吟》,本次法蘭西戲劇院訪台演出則譯為《誰真的愛我?》,本文中則尊重作者原譯呈現。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莫里哀年表

整理  廖俊逞

1622  1月15日出生於巴黎,原名尚-巴布締斯特.保克蘭(Jean-Baptiste Poquelin),父親是御用掛毯商,家境富裕。

1635  被送往克雷蒙中學就讀,因此結識了不少貴族子弟。他進修法律,也認識一些文人,深受影響,也改變了他的志向。

1643  向父親宣布放棄繼承家業,加入戲劇界,與貝加家族(Madeleine Bejart),成立了顯赫劇團(Illustre Theatre)。但因為他的特異獨行,引起同行及教會衛到人士的嫉妒,後來更為劇團的虧損吃上牢獄之災。

1645  顯赫劇團解散,莫里哀離開巴黎,在法國西南一帶一直流浪了十二年。

1652  莫里哀成立自己的劇團,並開始寫作。

1658  重回巴黎,獲路易十四賞識,准許他在小波旁劇院(The Petit Bourbon)演出。

1659  首部作品《自負的女人》Les Precieuses ridicules演出,獲得空前成功,但也引起了部分貴族不滿,禁止他在小波旁劇院演出。莫里哀仍得路易十四的支持,轉往皇宮劇院(The Theatre du Palais Royal)繼續演出。

1661  發表《丈夫學校》L'École des Maris,隔年發表《女子學校》l'École des femmes,這兩部運用古典主義創作規則所寫的喜劇,標示著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誕生。

1662  與他小廿歲的妻子結婚。

1664  改用莫里哀為藝名。與音樂家呂利(Lully)相遇,開始芭蕾舞喜劇的寫作。進入創作全盛期,此階段代表作品:《偽君子》Le Tartuffe(1664)、《唐璜》Don Juan、《厭世者》Le Misanthrope(1666)、《吝嗇鬼》L'Avare(1668)等。

1669  莫里哀的劇作延續前一時期的思想內容,但在藝術上則大量運用民間鬧劇的藝術傳統。此時期的代表作品:《斯卡班的詭計》(1671)及《無病呻吟》(1673)。

1673  抱病演出《無病呻吟》後,因肺結核病逝,享年五十二歲,一生創作約卅四部劇本。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