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
-
巴黎
凡.霍夫攜手法蘭西劇院重現莫里哀失傳經典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劇場,一切創作的起源
為了製作本月的「劇場與電影」專題,尋找陽光劇團導演亞莉安.莫虛金之於電影的淵源和足跡,我再度翻讀了《當下的藝術》這本啟發無數劇場人的訪談錄。書中有一章節,作者法賓娜.巴斯喀提問莫虛金數次參與電影工作的想法。談及一九七六年拍攝《莫里哀》的動機時,莫虛金說:「演完《黃金年代》(1975)之後,陽光劇團面臨了一個嚴重的危機,那就是每一個人都開始愈來越愈以為是。集體創作的工作方式有一個危險,它會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唯一的作者,而不是許多個作者之一。」 莫虛金表示,當時她無法正確表達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於是藉由創作《莫里哀》這部電影,她想要讓大家知道何謂真正的劇團生活,它的動人之處與災難之處。「我認為真正的莫里哀而不是莫里哀這個傳說應該也經歷過與我同樣的困難與問題,就跟每一個劇團團長都經歷過的一樣。最重要的,我希望講述法國劇場真正的誕生故事,並且將我們劇團也寫進這個傳承之中。」 《莫里哀》是莫虛金至今唯一一部不是改拍劇場的電影作品。影片中,莫虛金以完全的電影語彙,呈現出莫里哀的時代,莫里哀與劇團一起工作的過程,嘗試創作演戲的失敗與成功、奮鬥與懦弱,不僅記錄了十七世紀的劇場樣貌,也投射了莫虛金與陽光劇團的生活點滴、流浪般的巡演。這部花了兩年時間完成,動員龐大人力物力和資金,長達四小時的電影,公開上映後,雖然招致影評和媒體諸多負面評價,卻重新凝聚了陽光劇團的團結。我們幾乎可以推論,從小跟著父親參與電影製作,在片場耳濡目染的莫虛金,不曾真正深入電影、不曾為電影著迷狂熱;對莫虛金而言,電影只是工具,劇場,才是真正的創作源頭。《莫里哀》的創作,只是為了讓莫虛金與陽光劇團的團員們,再次燃起他們對劇場的熱情,找回劇場工作的初衷。 由此角度解讀,陽光劇團新作《未竟之業》儘管以一九一○年代電影初發明的時空為背景,述說一群懷抱拍攝無聲電影的人們的偉大志業,本質上,還是非常劇場的。一如莫虛金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強調:「戲中並未出現任何電影影像,說到底,它還是劇場。如果觀眾覺得看到電影,那是他們的想像。這就是劇場應當做的,讓觀眾想像舞台上所沒有的。如果舞台上要有森林,就絕對不能把真的森林搬上台。相反地,演員必須透過他手上的小攝影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流轉 皆是劇場人生
莫虛金與電影界的深厚淵源,讓她不只執導劇場,也創作電影。廿三歲第一次為電影編劇就入圍奧斯卡最佳編劇,其後更拍了超過四小時的《莫里哀》並入圍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她也以電影記錄劇場作品,成為二度創作。而在劇場中,她亦運用電影語言進行場景調度,讓看劇場的觀眾彷彿在看電影。
-
柏林
演出莫里哀《吝嗇鬼》 資深演員烏特克累倒受矚目
德國知名資深演員馬丁.烏特克,六月初在赴「人民舞台」劇場要演出當晚首演的新戲莫里哀經典喜劇《吝嗇鬼》的路上,竟然因為過勞而身體不適,只好取消演出,也引起眾人的關切。但活動力旺盛、演出跨影視劇場的他,只在休息短短一週後即上台復演,展現對劇場的熱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笑點意在言外 終點瞄準社會
法蘭西是浪漫的民族,但對其文學(及語言)卻是既嚴謹又優雅,反映在法國喜劇的幽默感上,總能保持著一份理智的冷靜,譬如當今最流行的「脫口秀」演出,常常只見表演者一臉嚴肅說話,而台下觀眾卻笑成一片,這種非直接的,要經過心照不宣的思考,才能抓得到「意在言外」的幽默笑點,還真不是外人可以立即領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喜劇,不只是喜劇
「喜劇之王」莫里哀 ╳ 法蘭西戲劇院
莫里哀,舉世聞名的法國喜劇大師,一生寫下卅多部劇作, 從十七世紀至今,帶給無數觀眾歡笑,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的人生其實是悲劇一場。 年輕時,他因為戲劇而放棄繼承父親家業, 卻為劇團負債鋃鐺入獄,甚至被迫離開巴黎,流放民間長達十二年。 重回巴黎後,他雖然獲法王路易十四賞識力挺, 然而因劇作的辛辣嘲諷,揭露社會虛偽黑暗, 屢遭衛道人士指控禁演。 臨終前,他仍愁苦劇團生計抱病上台演出, 最後因肺結核咳血病逝舞台; 死後更因教會反對,葬禮淒涼冷清。 莫里哀將生命的悲劇,化為一幕幕令人捧腹發噱的喜劇, 我們這才懂了,因為人生太苦,所以我們才愛看喜劇 笑,是因為不想哭。 創立至今超過三世紀,被譽為法國古典戲劇神殿的法蘭西戲劇院, 首度抵台,帶來莫里哀的最後一部戲碼《誰真的愛我?》。 這個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劇院,承襲莫里哀劇作的不朽精神, 將為國人重現原汁原味的莫里哀喜劇 詼諧中有嚴肅哲理,笑聲中有無盡嘆息, 原來,喜劇真的不只是喜劇。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跨世代的共鳴
在通俗文化的類型中,大概沒有一項可以像流行音樂,這麼無所不在,深入生活,滲透人心。快樂時,我們聽歌,幸福上心頭;悲傷時,我們聽歌,抱頭痛哭一場;孤單一人,音樂懂得你的寂寞;好友歡聚,音樂相伴大聲高唱。彷彿,每首歌都是你的知音,每段音樂都有你的生命故事,每個曲目都挑動你內在的喜樂憂傷。這就是流行音樂,它用最快速、最有效的旋律,反映這個時代基本的情緒,用最直接的聲音,打動你的心坎。即使,流行意味著朝生暮死,隨著每一個時代不同的風尚與品味,不斷更新,快速淘汰。但是不可否認的,流行音樂的演進緊密扣合著社會環境的脈動,每個時代的經典歌曲,都象徵著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或許,根本無須如此沉重。只要音樂一放,腦袋放空,情緒留白,旋律自然會帶著身體翩然起舞。 然而,當流行歌曲遇上向來給人嚴肅印象的現代舞,究竟會是一場天雷勾動地火的相遇,還是愛不對人的美麗錯誤?雲門舞集新作《如果沒有你》以十八首流行歌曲入舞,從白光、蔡琴、伍佰、江蕙、張惠妹、張震嶽、陳綺貞、周杰倫到盧廣仲,年代跨越一甲子,活脫是一章台灣流行音樂史縮影,召喚了不同世代的共鳴。編舞家林懷民說,靈感來自一晚洗澡:「我邊洗邊哼白光的〈如果沒有你〉,忽然想到,為何不用它來編舞?」只是古典音樂素養深厚的林懷民,對流行音樂卻很陌生,於是,排練場上,編舞家與舞者互相學習,兩個世代逐漸在流行樂裡有了交集。放鬆的林懷民,各展個性的舞者,再加上耳熟能詳的勁歌金曲,這是你我從未看過的雲門舞集。 如果流行成永恆,那就是經典。十七世紀的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在當時的巴黎劇壇堪稱當紅炸子雞,深獲法王路易十四的賞識青睞。短短五十年的人生,發表了卅多個劇本。這些劇作被視為法國劇壇、甚至是全世界的戲劇瑰寶,一直陪伴我們至今,即使在三個世紀後的今日看來,仍然不過時。莫里哀從民間戲劇汲取養分,以詼諧滑稽的形式,犀利嘲諷資產階級的附庸風雅,大膽批判上流貴族的腐敗無聊,揭露現實社會的虛偽、黑暗。莫里哀的喜劇,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世界的荒謬,照見自己的醜陋。歌德曾說,莫里哀的喜劇接近悲劇。是的,我們發笑,因為人生如此不堪。 被譽為法國戲劇殿堂的法蘭西戲劇院首度抵台,帶來莫里哀的最後劇作《誰真的愛我?》,忠實重現該劇的原始風貌。本刊特別走入這間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劇院,一探該劇院的營運模式和組織架構,並獨家專訪藝術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嬉笑怒罵中 但見諷刺批判
法國劇場不只是正經嚴肅的戈爾德思或黑色幽默的雷莎,甚至是十七世紀的偉大悲劇作家如拉辛或廿世紀的沙特。法國劇場也很愛搞笑;很愛嘲笑自己也嘲笑社會;很愛藉由辛辣的模仿去諷刺社會的種種現象與人物。這個喜劇的傳統從中世紀的笑鬧劇,一直到廿世紀的荒謬劇、丑劇、新馬戲法國的喜劇不但體現了法國愛嘲笑與諷刺的精神,更表現出法國人獨有的慧黠與幽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蘭西戲劇之光
寓教於樂、精寫人性的「喜劇之王」——莫里哀
莫里哀是個全方位的戲劇中人,集演員、導演和劇作家於一身。他的劇作是法國戲劇中演出次數最多者,不僅在法國永垂不朽,甚至在歐洲及世界各地歷久彌新。何以這位戲劇天才具備這麼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他深諳人性、了解人類心理,這點放諸四海皆準,並超越時空,他的最終目的是寓教於樂(plaire et instruire)。
-
特別企畫 Feature
皇家光環加持 戲劇傳統堡壘
由「太陽王」路易十四親頒詔書、創立於一六八○年的法蘭西戲劇院,在成為「國王的劇團」之前,其實是由法國「喜劇之王」莫里哀帶領的劇團。經過三百多年的歲月,劇院的名稱更迭、角色變換,也見證了戲劇潮流的起落變化。迄今,擁有超過三千齣經典定目劇的法蘭西戲劇院仍是堅守法國戲劇傳統的堡壘,在傳統中也不忘探尋經典與當代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當家作主 執掌戲劇殿堂
在法國的六個國家劇院中,只有法蘭西戲劇院擁有自己的劇團,其組織及營運方式自成系統而且與官方關係密切,最大的特色在於一直保有從一六八○年至今,以演員為核心、由演員主導的做法。目前劇院總共約有四百名長期雇員,其中有五十八名演員,他們才是法蘭西「劇團」成員,而且就演員擁有「分紅」的權力來說,演員是「股東」,也算是其他工作人員的「老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法蘭西戲劇院藝術總監
瑪葉特:人們需要劇場,因為這是我們遇見彼此的地方
穆喜耶勒.瑪葉特(Muriel Mayette)是首位女性法蘭西戲劇院藝術總監,她在一九八五年廿歲時就進入劇院。是演員,也是位知名導演,曾獲頒法國國家藝術及文學騎士勳位。這次法蘭西戲劇院訪台演出的劇碼《誰真的愛我》中的要角女僕端乃特(Toinette),也是她的代表性角色之一,此次她更將親自來台詮釋此角。趁此機會,本刊獨家專訪瑪葉特女士,請她一談她對莫里哀劇作、法蘭西戲劇院經營與《誰真的愛我》一劇的看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里哀的天鵝之歌《誰真的愛我?》
笑聲背後,盡是憂傷的嘆息
從十七世紀首演至今,《誰真的愛我?》已上演了兩千多場,是法蘭西戲劇院最常上演的劇目之一,諷刺性極強,有法國鬧劇的色彩,也有義大利即興喜劇的成分。寫作此劇時身體已如風中殘燭的莫里哀,把對死亡的恐懼真實地寫進了這部作品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透視液態社會的愛無能
凡荷夫認為,劇中角色的人際網絡,沒有父母、兄弟姊妹,也沒有家族血緣,就如同生活在液態社會的現代人,看似交流密切實則關係疏離,兩人關係的崩解,漸次開展至家庭、城市、社群,再到國家,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因此,凡荷夫把全劇搬到當下時空,阿爾塞斯特與塞莉曼娜之間對愛的辯證貫穿全場,液態社會中愛的不可能,也成了導演詮釋該劇的嶄新觀點。
-
環球舞台
唐璜的劇場誘惑
不同導演的版本製作,不但豐富了劇本,也透露出個人、社會與劇本間複雜的愛恨情仇。馬茲.艾克既然懂得如何重新詮釋古典芭蕾,將流動空間的美感焦點轉移到文化的深層意義上,當然表示意義的思考早就存在他的腦海裡。與其說他是以一位編舞家的身分導戲,還不如說他是以劇場導演的思考來編舞。
-
歐陸劇場
孤獨者的形象或女性主義的先驅?
《憤世者》之所以優於莫里哀其他同一主題之喜劇,即在於劇作家首度於劇中讓男女雙方各有充分表述自己立場的機會。維德志與米居爾之作,從相對的立場為本戲做了深入的詮釋,充分印證經典之作足以跨越時空之耐人推敲本質。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莫里哀」獎頒獎 法國戲劇界的「莫里哀獎」(Molires 98)今年步入第十二年,四月六日在巴黎香榭里榭劇院(Thtre des Champs-Elyses)舉行頒獎典禮,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是義大利戲劇導演、演員達瑞歐.福(Dario Fo)應邀到場。「莫里哀獎」共有十六項獎目,正在Tristan Bernard劇院上演的《絕妙安德烈》Andr le Magnifique獲最佳原創戲劇、最佳喜劇、最佳編劇、最具潛力女演員四項獎目。最佳劇目戲劇、最佳導演由法蘭西劇院(Comdie Franaise)的《斯卡潘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獲得。去年在「奧狄翁」劇院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深受好評的多明妮克.布朗(Dominique Blanc)奪得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由主演《排骨》Les ctelettes的資深劇場人米歇爾.布凱(Michel Bouquet)獲得。Jean-Marc Stehle則因《鹿王》得到最佳佈景設計與最佳造型獎。 (文天元) 布萊希特百年冥誕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曾在一九五四、五五年率領「柏林入劇團」(Berliner Ensemble)在巴黎演出,對法國劇界發生極深遠的影響。爲紀念他冥誕一百週年,法國劇場界在去年底曾邀請執導過或將執導布氏作品的導演群聚一堂,討論如何在當代呈現布氏劇作。元月起,麥司基許(Daniel Mesguich)導演的《城市叢林》Dans la jungle des villes在「山丘」國家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上演。三月份包必尼文化館(MC 93 Bobigny)的「戲劇電影節」(Fstival Thtre au Cinma)再以「布
-
焦點
盡現古典風華 柏格曼的劇場生涯
你們有沒有見過,矗立於馬爾默市立劇院(Malm City Theatre)大廳中的雕像泰利亞?一尊巨大,豐腴的美麗女性身軀,有著一張粗野、無慮的臉孔;她跨出大剌剌的步伐走來,手中拿著哭面和笑面。她絲毫不臣服,完全自由,臉上露出無比神奇的笑容。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劇場,在它最善最眞的時刻。 ──英格瑪.柏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