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團指揮年輕化的趨勢,在歐美陸續延燒。圖為亞尼克.聶切-瑟昆2008年指揮鹿特丹愛樂的演出現場,他於2008/09樂季繼葛濟夫之後接掌該團音樂總監。(Marco Borggreve 攝 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指揮星光幫2011 華山再論劍 趨勢觀察

英雄少年接棒 老樂團轉變拼生機

近年,國際樂壇在樂團當家指揮或音樂總監的人選上,呈現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尤其是許多知名老團,紛紛由廿、三十歲的年輕指揮當家,也造就了一番活潑氣象。在這個財政赤字當頭、樂團瀕臨破產邊緣的年代,新血的替換讓樂團冒著風險,卻也是改頭換面的一個契機。費心延攬這些年輕指揮,要的莫不是他們的大膽、潛力與創意,期許能藉著擦出的火花衝破低迷的景氣。

近年,國際樂壇在樂團當家指揮或音樂總監的人選上,呈現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尤其是許多知名老團,紛紛由廿、三十歲的年輕指揮當家,也造就了一番活潑氣象。在這個財政赤字當頭、樂團瀕臨破產邊緣的年代,新血的替換讓樂團冒著風險,卻也是改頭換面的一個契機。費心延攬這些年輕指揮,要的莫不是他們的大膽、潛力與創意,期許能藉著擦出的火花衝破低迷的景氣。

當費城管絃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去年公布現年卅六歲的指揮亞尼克.聶切-瑟昆(Yannick Nézet-Séguin)將成為二○一二/一三年音樂總監時,也同時宣告著美國主流樂團走向年輕化時代的來臨。從美國所謂的「舊五大」交響樂團看來,執掌紐約愛樂的艾倫.吉伯特(Alan Gilbert)才四十四歲;指揮二○一一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弗蘭茲.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當年上任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時也不過才四十一歲;到洛杉磯愛樂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年紀更小,今年只有卅歲;而最近因為老將們的健康問題頻傳,波士頓交響樂團尋覓新任指揮的作業也如火如荼地展開。

指揮年輕化趨勢  歐美老團皆然

年輕化的趨勢並不是只在美國延燒。曾率領倫敦愛樂來台的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卅五歲接下首席指揮後,去年又將合約延長到二○一四/一五年;而身兼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馬勒室內樂團首席指揮的哈丁(Daniel Harding),也將持續擔任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直到二○一二年。雖然這些訊息並非發生在今年,但從樂團持續延展這些年輕指揮的聘任看來,新人們的表現並非僅只曇花一現,而是真正受了肯定。也許他們經過偶像式的包裝、宣傳,但不得不承認他們在二、三十歲的年紀時,就已經站上以往四十歲或更老的指揮才得以登上的職位、並且有聲有色地「經營」了起來。種種傑出表現,呼應了《留聲機》雜誌的觀點:「我們身在一個指揮擁有非凡才能年代,一個未經訓練的才華凌駕於經驗的年代。」

年輕指揮執掌重要樂團並非沒有前例,當年以廿五歲年紀接下伯明罕城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拉圖,就是一個指標性的例子。然而若要比年紀,一九九四年才剛滿十八歲的瓦西里.佩特連科(Vasily Petrenko)就已經是聖彼得堡國家歌劇院與芭蕾舞團的駐團指揮;而一手將賽門.波利瓦青年管絃樂團(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推到現今紅透半邊天的杜達美,接掌音樂總監時都還只是個十七歲的年輕小伙子。

從小耳濡目染  又有大師加持

新生代指揮們有許多共同的特色,他們大多是從幼年時期就展現非凡的樂器演奏才能、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並且不乏能夠流暢地以多國語言溝通的天才。雖然這些早熟的神童們天生具有成為指揮的品格和氣質,但不可否認的,環境及前人所累積的成果也是造就他們的關鍵因素。就家學淵源來說,尤洛夫斯基的父親就是指揮米凱爾.尤洛夫斯基(Mikhail Jurowski);菲利普.約丹的父親是指揮阿米恩.約丹(Armin Jordan),艾倫.吉伯特(Alan Gilbert)的雙親都是紐約愛樂資深團員;而杜達美不但雙親都是音樂老師,更是委內瑞拉音樂教育El Sistema系統成功培育出來的碩果。因此說他們「未經訓練的才華凌駕於經驗」也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在接受正式的訓練之前,這些人已經在無形中吸足了養分。

耳濡目染外,大師的加持也是年輕指揮們的強力靠山。哈丁十七歲時自組樂團演奏荀貝格的《月宮小丑》Pierrot Lunaire,並將錄音寄給當時正在伯明罕的拉圖,大師從錄音中聽出他的才華,於是戲劇性地邀請了他在樂團擔任副手。之後更被阿巴多延攬成為柏林愛樂的助理指揮,並以代打的身分帶領這個頂尖的樂團演出,而那年他才廿一歲。更傳奇的是與阿巴多(Claudio Abbado)學習兩年後,廿六歲的迪亞哥.馬修斯(Diego Matheuz)在指揮阿巴多一手創立的莫札特樂團之後不久,隨即被該團延攬成為首席客席指揮。

寄望年輕活力  衝破低迷危機

當然,在這個財政赤字當頭、樂團破產消息頻傳的年代,新血的替換讓樂團冒著風險,卻也是改頭換面的一個契機。費心延攬這些年輕指揮,要的莫不是他們的大膽、潛力與創意,期許能藉著擦出的火花衝破低迷的景氣。當初夏伊(Riccardo Chailly)從海汀克(Bernard Haitink)手中接下荷蘭皇家大會堂交響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時,除傳統曲目外還將廿世紀及當代作品帶入樂團產生卓越成果。而伯明罕城市交響樂團在拉圖廿年的全心投入下,將地方性樂團提升至一流樂團行列的同時,也讓自己晉升為世界知名的樂團指揮。

但下一個偉大的指揮在哪裡?時間回到廿年前,卅七歲的夏伊才剛被任命為皇家大會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卅五歲的拉圖還在伯明罕城市交響樂團,卅三歲的薩隆能才剛接下洛杉磯愛樂一年,卅七歲的葛濟夫都還未被西方國家認識……廿年後的今天,看看那些已經掌握頂尖交響樂團的年輕人一個接著一個地冒出頭,下一個世代的領航者,似乎就將出現在我們眼前!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