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屎藤舞團的《雙月記》仍有傳統民族舞的演出風貌。(雞屎藤舞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南瀛走春.府城漫舞/傳統vs.舞蹈 代表團隊

為民族舞尋找在地新風情──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儘管團名取得俚俗而帶幾分野氣,「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府城文青」,由具備藝文背景的年輕行政、創作新血,與舞蹈社起家的藝術總監許春香,聯手將台灣文學、台南庶民史等題材注入民族舞表演,開發了傳統舞蹈類型的表演新風貌,而強烈的在地性也搶進台北藝文一級戰場,也為台南民族舞團拓展出一條可行的創新之路。

儘管團名取得俚俗而帶幾分野氣,「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府城文青」,由具備藝文背景的年輕行政、創作新血,與舞蹈社起家的藝術總監許春香,聯手將台灣文學、台南庶民史等題材注入民族舞表演,開發了傳統舞蹈類型的表演新風貌,而強烈的在地性也搶進台北藝文一級戰場,也為台南民族舞團拓展出一條可行的創新之路。

年輕新血加入  實驗民族新風情

一如其他府城舞蹈人,許春香原本也走經營舞蹈社的模式,在政策鼓勵與想尋求創作突破的動機下,二○○二年成立「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但舞團並非舞蹈社直接轉型,而採「舞蹈社—教學」、「舞團—創作」分頭並進的模式。

之所以有餘力並進,在於許春香一雙兒女陳宣名、陳慧勻,以及曹世耘、黃昭綸等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加入,為舞團帶來更多創作上的探索與實驗。

「我原本走傳統路線,後來也試著加進現代元素,但再怎麼轉,民族舞蹈還是大陸的民族舞蹈,不太知道怎麼往下走。」許春香坦言創作遭遇困境,主修台灣文學的女兒聽了,建議她何不從在地題材著手,以文本豐厚民族舞表演的完整性。

於是,自○九年開始,雞屎藤展開「府城三部曲」計畫,陸續推出《臨水流殤——婆姐、藝妲與南音》、《海安夢華錄》、《昭和摩登.府城戀歌》,前兩部根據清朝府城五條港的藝妲歷史編製而成,第三部則以台南第一間百貨公司「林百貨」的電梯小姐為主軸,講述戰後至民國六十年代的府城庶民風情。而去年十一月發表的新作《雙月記》,則改編自郭松棻小說,以意象式舞劇展現府城兒女的閨閣心事。

田調考據  前製期厚植創作基礎

曹世耘表示,以在地題材編創,為舞團創作帶來了全面性的改變,首先是前製期拉長半年以上,完整蒐集文史資料、進行田野調查,其次,創作團隊和舞者們也需一同研讀、發展創作,從視覺、舞蹈肢體、戲劇各層面進行討論與風格塑造。

談到服裝,許春香也以《海安夢華錄》為例,由於角色為清朝藝妲,不可能穿著傳統民族舞華麗、晶亮的服裝,而是考據歷史後訂做不會反光、沒有亮面的單色布,「這種細節很費工,不是民族舞的戲服,也不是想像中的台灣衣服,而是在視覺效果上呈現細膩的美感。」

而陳宣名、黃昭綸的加入,也為雞屎藤帶來了充滿年輕活力的視聽設計。陳宣名多次擔任舞團音樂設計,黃昭綸拍攝劇照、設計舞台多媒體影像,為雞屎藤的民族舞劇添加不少當代氣息。

領略府城悠緩情調  舞者待磨練

有了不同領域的新世代人才匯流,許春香顯然握有更多資源賦予民族舞新貌,然而,她不諱言舞者的表現力不足仍是最大考驗。人才北上流失,專業舞者招募困難,學生舞者縱有熱忱,卻礙於技術未臻成熟,對歷史文化題材的理解和感受不夠,距離精準表達情感底蘊豐沛的民族舞劇,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舞團從三部曲之後,我們一直思考,是要追求技術的層次?還是說一種舞蹈、一個在地生命的呈現?我們選擇後者,因為希望感動人,讓觀眾看到我們呈現他們的生命氛圍,不是純粹技術。」許春香這般自我期許,也持續以靜坐等方式,訓練年輕舞者領會在地文化安靜悠緩的生活情調,紮實打下雞屎藤汲取文化養分進行創作的根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