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範轉移的21世紀?
焦點專題(二) Focus 舞風再起,看見亞太新勢力

典範轉移的21世紀?

歐陸舞壇的「亞洲熱」

隨著政經局勢的變遷,廿一世紀,世界的焦點再度轉向東方,在表演藝術界亦然,從歐洲劇院紛紛以「亞洲」為策展主題即可見端倪。在這波亞洲熱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這股趨勢?而身居亞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隨著政經局勢的變遷,廿一世紀,世界的焦點再度轉向東方,在表演藝術界亦然,從歐洲劇院紛紛以「亞洲」為策展主題即可見端倪。在這波亞洲熱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這股趨勢?而身居亞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十九世紀,一股「東方熱」席捲西方世界,在冒險家、殖民者、藝術家眼中,古老、神秘、豐盈的東方國度,代表的是等待開發、征服的處女地。一九六○年代,反社會、反文化的歐美年輕人再度將目光轉往東方,越戰激起他們對公理和正義的熱情辯論,中國文化大革命成為他們理想的革命型態……東方是他們仰視的烏托邦。走入廿一世紀,東方再度成為焦點所在,其中,走向開放市場、經濟崛起的中國,無異吸引資本家們的巨大磁鐵。

第三波東方熱,西人怎麼看?

這波趨勢造就的亞洲熱,也反映在表演領域。二○一一年,老字號的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和舞蹈重鎮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不約而同策劃亞洲系列節目;前者以「探索亞洲」為題,邀請台灣、印尼、印度、中國、日本、韓國、越南及阿拉伯世界藝術家,節目逾兩百種,包括當代傳奇劇場、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上海京劇院及韓國首爾愛樂樂團。沙德勒之井的「走出亞洲—當代舞蹈前景?(Out of Asia—the future of contemporary dance?)系列則邀請台灣雲門舞集、北京當代舞團、陶身體劇場、越南艾.索拉舞團及孟加拉裔的阿喀郎和改編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蟲的西迪拉比,將亞洲舞蹈的當代面向介紹給西方世界,大手筆陣仗,相當隆重。

此外,諸如法國土魯斯自二○○八年開始的「土魯斯亞洲製造藝術節」(Festival Made in Asia),荷蘭、比利時等國藝術節也在近年規畫亞洲系列節目,台灣也屢次成為主題國家,例如二○一一年阿姆斯特丹皇家熱帶劇院的「今日台北」(Taipei Today)便邀請了舞蹈空間、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光劇團、台原偶戲團與1/2Q劇團演出。

這波方興未艾的亞洲熱,反映了西方世界對崛起的中國、南韓乃至紐澳等亞太國家的好奇。沙德勒之井藝術總監斯柏汀(Alistair Spalding)在一支關於「走出亞洲」的短片中表示,「轉移(shifting)正在發生」,「基本上,經濟和文化都在從西方轉向東方。」

多次考察亞洲城市表演藝術發展現況的他也以北京為例,儘管舞蹈工作者的創作環境仍艱辛,但他們的作品卻也反映經濟和文化的更迭,而這變化的速度飛快到令人咋舌。他觀察到,陶身體劇場在北京一個很棒的建築裡排練工作,但陶的舞者們甚至連這點都尚未意識到,而完全專注在如何做出比去年更好的工作成果。

阿喀郎也在影片中提出他的看法:「我們不得不迎接一個事實——亞洲正在成為這時代舞台上的超級新星。」他從和雲門舞集、北京中央芭蕾等舞團的合作經驗中發現,「關於西方和亞洲的差異,最吸引人的問題或說最有趣的現象是:身體的差異,以及亞洲作品所投射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現實感和奉獻精神。」

站上國際舞台,傳統不是唯一法寶

對西方國家來說,將目光轉向中國等亞洲城市,固然有政經局勢轉向的不得不然,那麼,對走出殖民與戰爭陰影不到一世紀、習慣以外來眼光自我審視、定位的亞洲國家來說,又如何面對自己在世界取得的新位置?

將近年走紅歐美的亞太舞團請到「2012新舞風」的藝術總監林懷民明言,西方人看亞洲作品時仍難脫「東方主義」的思維,希望看到傳統、古老的東西,耐人尋味的是,「亞洲人自己也對號入座」,「(亞洲創作者)對待民族材料時,也喜歡把自己化為古人,而沒有新詮釋和新精神。」在他看來,艾.索拉、雷米等人的作品,則是一種「亞洲人如何呈現自己」的新宣示。

斯柏汀認為,對亞洲舞團或編舞家來說,「不忘記自己從何而來,不斷回溯自己民族的歷史與神話,將成為今後的發展趨勢。」

林懷民則認為,「與其說我們如何尋找做亞洲人,(不如尋求)真正深入挖掘自己。自己如果挖得夠深,自己有料,不一定需要用傳統。」

「我們看表演是在照鏡子,照怎樣的鏡子會影響到我們有怎樣的頭腦。」林懷民不諱言,對這波亞太舞蹈熱潮,台灣將如何介入、扮演何種角色,他有很大的憂心。他以為,台灣年輕的編舞者和表演藝術創作者,「很有才氣,但力量有點用散」,這是藝術家忙於應付政府要什麼、社會要什麼的後果,「點子滿天飛,五年後就空了!」

「當然什麼都要有創意,但功夫很重要。」他建議年輕編舞者「歸零」,「錢少就做小」,兩人舞編好再去做三人舞,三人舞做好再去弄群舞。「去看別人在做什麼。要有基本功。」林懷民說,時至今日,「只要好作品和好編舞家出來時,我們驚動。其他都是免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