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可傑克森》2010年重演時,由於麥可.傑克森在台灣有不少歌迷,該團特別找來了音樂界、設計界、文學界等知名的麥可頭號粉絲來加持推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票房長紅的5個問號/ 站台推薦,觀眾買帳否?

名人出馬掛保證 調高話題曝光值

名人推薦或站台,是行銷上常用的手法,在表演藝術上也不例外。在名人的選擇上,思考的點,一個是品牌形象連結,想要觀眾注目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名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出來;另一個是潛在客群經營,則是希望開發較少有機會接觸的新潛在客群,讓新的觀眾走進來。而邀請部落客看排寫心得,也可以透過網路媒介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名人推薦或站台,是行銷上常用的手法,在表演藝術上也不例外。在名人的選擇上,思考的點,一個是品牌形象連結,想要觀眾注目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名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出來;另一個是潛在客群經營,則是希望開發較少有機會接觸的新潛在客群,讓新的觀眾走進來。而邀請部落客看排寫心得,也可以透過網路媒介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名人推薦是最常見的行銷手法之一。尤其在電影首映會、新書發表會等,為吸引媒體曝光,請名人站台,求吸晴效果。或常見於書腰,某某某推薦,泰半有三種類型,一是政治人物、企業家、藝人等公眾人物;二是設計師、攝影師、作家、畫家等知名創意人士;三是特定領域專家,例如幼教類的書,找某幼教專家博士之類的。而在表演藝術領域,名人推薦又是如何操作?

名人的選擇要考慮品牌形象連結

名人呼應什麼樣的客群,傳遞出什麼形象,想要對誰說話,粉絲群是什麼樣的族群。思考的點,一個是品牌形象連結,想要觀眾注目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名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出來;另一個是潛在客群經營,則是希望開發較少有機會接觸的新潛在客群,讓新的觀眾走進來。

讓名人效應發揮,究竟透過什麼通路來露出傳遞,也是需要思考鋪排。自有媒體及大眾媒體皆需搭配使用。除了透過文字或影片,以部落格及臉書露出;實體活動,如彩排記者會、演前座談,觀賞首演等,亦可藉此發媒體通告。

推薦波段,演前的鋪陳往往用話題擴散,引發觀眾關注;演出首演的推薦多半是營造眾星雲集的形象,提供造勢的最佳時刻,並回歸對作品直接評論,若該檔票房尚未售罄,可提供一記強而有力的催票。

誠品春季舞台《膚色の時光》的活動企劃簡妏如表示,該演出以部落格作為露出通路,在演出前卅天,用「倒數卅天不斷電」的想法,提供觀眾延伸想像,每天找一位名人做推薦,以愛情、推理、謀殺等議題,搭配音樂陳綺貞、陳建騏與導演王嘉明等製作重要元素,作為關鍵字來鋪排一個月。

而當時找來推薦的名人,除了大眾名人,亦找出某一塊領域的意見領袖,例如與推理協會合作、找出推理俱樂部的社群。反映在票房及話題上。這個模式在當時是相當成功的,在後來的二○一一年誠品春季舞台,台南人劇團《Re/turn》也是延用此策略。

部落客看排寫心得可引網友呼應

不過名人或許沒有時間看完劇本、去現場看排或寫下完整回響,提供的是曝光的強度,深度略顯不足,所以邀請部落客看排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最早期的成功案例是吳乙峰的紀錄片《生命》,邀請部落客參加試映,因題材是九二一大地震的災民,引發部落客的觸動與共鳴,寫下很多推薦文章,形成網路叫好的聲勢,造勢相當成功,電影行銷亦沿用至今。隨著臉書興起,部落格已不是網路行銷主力,但長紅不墜的部落格,往往是經營者勤於耕耘,擁有一批廣大的忠實讀者,倒是表演藝術團體可思考切入經營的潛在客群。

在國外有preview報評,作為演前推薦,台灣則是邀請經營自有媒體成功的部落客或「每週看戲俱樂部」等社群,觀看發展中排練,讓部落客寫下心得文,作為口碑推薦。另外,近幾年「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賈亦珍勤跑團體,幾乎深入大小排練場看排,並快手發表,結合媒體屬性與部落客的型態,或是MOT/TIMES線上誌等,不受報紙版面局限,網路媒體除了創作背景動機報導,亦可有足夠的篇幅提供了藝文新聞少見的幕後花絮,吸引觀眾閱讀,在平面資源有限下,網路寫手仍是經營趨勢。

特定族群背書打造話題

在話題造勢上,亦可跳脫名人,找特定族群來背書,例如香港潘惠森編劇、詹瑞文的獨角戲《男人之虎》,曾邀請計程車司機們來代言,因「男人之虎」,港語亦指男人之苦,談及中年男人的苦悶,製作戲名的巨幅字體,讓計程車司機們與詹瑞文合影,營造趣味話題,與強而有力的媒體視覺。

同樣的計程車司機族群,雲門舞集多年前亦曾邀請一百五十位司機們來觀賞演出彩排場,讓代表庶民形象的司機與現代舞連結,亦造成話題。前陣子雲門演出跨過兩千場,邀請人人手執「2000」立板,留下觀眾大合影的經典畫面。當晚隨時看見臉書許多媒體朋友分享,感到榮耀之類的話語,透過社群網絡立即傳達,可看見千人站台的效果,也是跳脫名人背書的另一種操作參考。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Case Study:臺北藝術節《麥可傑克森》

二○一○年的臺北藝術節,莎妹劇團推出曾於二○○五年首演,在實驗劇場一票難求、場場爆滿的音樂舞台劇《麥可傑克森》,作為該團從小劇場登上大舞台,面對更嚴苛的市場考驗的「轉大人」之作。在行銷規劃上,由於西洋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在台灣有不少歌迷,該團特別找來了音樂界、設計界、文學界等知名的麥可頭號粉絲,如歌手陳綺貞、1976主唱阿凱,藝人黃子佼、徐若瑄,平面設計師聶永真、MV導演比爾賈等,一起為戲代言推薦。

由於《麥可傑克森》是藉由偶像崇拜,帶領觀眾重返台灣一九八○年代的通俗與流行文化現場。因此,企宣也策動了「一百個六年級生的小事典」,透過各行各業素人觀眾的自述,從電視劇、綜藝節目、電影到流行音樂、共同書寫六年級世代的共同記憶,於部落格上推出,引發共鳴。該戲演出時,平均票房達九成,估計共有五千名觀眾走入劇場,對首次轉戰大舞台的莎妹劇團來說,堪稱成功完成了一次艱難的挑戰。(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