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票房

相關文章 26 篇
  • 平心而論

    重生的喜悅

    面對這一連串的辯論,我其實還想插話:「我們每一場活動都會事後用照片做人數確認?參與人數較少的活動可能可以計算出來,幾百人參加的能算出來嗎?」我們的「研究」方式要如何可以精準又省力?但這個項目有必要那麼錙銖必計嗎

    文字|平珩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開票房百寶盒 揭密表演市場大數據

    卅多年來,兩廳院的售票系統資料庫中累積了過去台灣表演藝術族群的購票軌跡,這次所提供的消費分析集中在兩廳院售票系統網路購票的客群,其餘售票系統或以其他方式購票的觀眾則不在此限。透過近三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的趨勢變化、各類演出的票房狀態,從而描繪出各類型觀眾的面貌

    文字|呂弘暉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宋城千古情》熱鬧的演出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一樣的月光

    面對台灣表演藝術的市場過小與演出週期過短的問題,將同為華文地區的中國大陸作為未來的市場,是可能解套的方法。但中國的演藝產業是一個極端複雜的領域,因為它是從野蠻生長到秩序歸整的一個過程,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本文作者長期旅居中國,觀察當地演藝生態,希望能透過系列文章,為台灣劇場創作者打開一扇認識中國表演藝術環境的窗。

    文字|徐昭宇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格瓦拉售票系統在劇院裡設的電子看板。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九十九元的誘惑 水面上與水面下的票務系統

    收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寄來的「九十九元」優惠購票簡訊,不要以為是詐騙,而是票房冷颼颼加上售票管道混亂的結果。中國正式立案的售票系統至少有十個,但一檔演出的銷售管道可以不是一家獨霸且可分銷。而大陸節目須通過審批才能售票,但制度的不透明及曠日廢時,相當影響節目宣傳行銷的排期,所以檯面下的售票管道也就應運而生

    文字|王泊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國家戲劇院舞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十個面向,看向大劇院時代的未來

    當劇場多了、大了,節目更多元了,對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觀眾、劇場的經營者來說,將面臨什麼樣的狀況?可能碰上什麼樣的問題?以往僧多粥少的團隊與表演場的的關係在未來兩三年即將反轉,需求增加,創作的質因為量的改變而產生什麼變化?在政府有限的預算下,補助已不能滿足愈來愈多的團隊,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是否引領著台灣表演藝術界航向另一個希望?是在地扎根?還是邁向國際?或是迎向市場?透過十個面向,本刊編輯部爬梳脈絡,提出觀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舞台劇《仙劍奇俠傳》海報一景。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二○一五「演出排行榜」評選 十大熱銷演出出爐

    東方票務、《新民晚報》與「新浪網」合辦二○一五年上海劇院演出排行榜評選,共有舞蹈、音樂、話劇、戲曲、音樂劇等廿五部熱銷作品角逐。其中評選出的前十名,以話劇、舞台劇最受關注,從英國跑到中國、在地化的《戰馬》拿下第三名,改編自網路遊戲的舞台劇《仙劍奇俠傳》也以優秀視聽演出出線,最令人意外的是,台灣優人神鼓的《時間之外》以五票之差奪下榜首。

    文字|李翠芝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獲得「最佳新音樂劇」大獎,《太平之家》劇組成員欣喜上台領獎。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百老匯票房慶豐收 非主流題材音樂劇擁大獎

    紐約的劇場盛事東尼獎於六月七日舉行頒獎典禮,最後由題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獎「最佳新音樂劇」和「最佳導演」,成為黑馬大贏家。今年的百老匯在商業票房上非常成功,賣出的票數與收入都創歷史紀錄,市場成功的狀態下,不吝於鼓勵藝術性作品,把大獎頒給較小眾題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編舞家惠爾頓執導、題材較通俗的《花都舞影》奪冠。

    文字|謝朝宗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總監艾索普
    焦點專題 Focus 英美

    景氣不佳 樂團求「穩」難求「新」

    在舉世經濟景氣不佳的氛圍中,英美樂團多採保守穩健策略,多以明星牌加持,期待有票房保證。另一方面,加入影像呈現的音樂會形式,也攻占各大音樂廳,成為演出亮點。而在人才方面,前幾年崛起的新生代指揮入主大團,已經逐漸站穩腳步,成為老樂團邁入新紀元的主要力量。

    文字|王世強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行銷大不易

    Sold out!票房長紅的5個問號

    分眾市場,客製化劇場時代來了嗎? 預算有限,早鳥折扣下殺觀眾買單? 網路崛起,臉書行銷取代傳統媒體? 口碑效應,名人證言推薦給不給力? 體驗行銷,校園企業推團票效益佳? 物價高漲薪水不漲,演出爆量荷包緊縮 劇場人,你準備好迎接更嚴苛的市場挑戰了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羞昂App》的秒殺搶購,購票的多為宅女小紅的「OL」粉絲。圖為該劇宣傳照。
    焦點專題 Focus 尋找看倌,「客製化劇場」可能嗎?

    觀眾面目難明晰 「想像」中且戰且走

    對台灣劇場界來說,雖有某種程度的「分眾」設定,但觀眾面目仍無法清晰明辨,在表演藝術製作人與行銷者的眼裡,「觀眾」究竟仍是一組「假設」,直到演出現場才「驗明正身」的過程。而觀眾與作品這組想像的過程,確實能被掌握或操作嗎?

    文字|林人中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臺北藝術節的早鳥方案相當有效,可高達總票房的四成。圖為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節目《放屁蟲》。
    焦點專題 Focus 「早鳥方案」放送,誰得利?

    不只是漂亮折扣 也是固票根本

    近年來,國內表演團隊時常推出「早鳥方案」,強調「最優惠」的價格,吸引觀眾下手購買,這通常可被視為行銷手段,以試探市場水溫、刺激購票熱潮,亦可可以作為整體票房預估的基礎,另一方面更可累積觀眾忠誠度。但當製作成本因物價節節高升,票價又難以調漲,「早鳥」替觀眾省荷包的美意,會不會成為票房難以回收的缺口?

    文字|廖俊逞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麥可傑克森》2010年重演時,由於麥可.傑克森在台灣有不少歌迷,該團特別找來了音樂界、設計界、文學界等知名的麥可頭號粉絲來加持推薦。
    焦點專題 Focus 站台推薦,觀眾買帳否?

    名人出馬掛保證 調高話題曝光值

    名人推薦或站台,是行銷上常用的手法,在表演藝術上也不例外。在名人的選擇上,思考的點,一個是品牌形象連結,想要觀眾注目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名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出來;另一個是潛在客群經營,則是希望開發較少有機會接觸的新潛在客群,讓新的觀眾走進來。而邀請部落客看排寫心得,也可以透過網路媒介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文字|曾瑞蘭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景氣再糟,音樂團體仍以精采的節目,邀請觀眾入音樂廳享受藝術的饗宴。圖為國家交響樂團與指揮大師赫比希。
    焦點專題 Focus

    不只有音樂 各團走入人群抗低迷 減票價、減場次 精算效益回饋樂迷

    金融風暴掀起的寒風愈演愈烈,擋不住的企業像骨牌一樣連環倒下。排在生存需求末端的表演藝術界也紛紛傳來噩耗。義大利維洛納露天競技場瀕臨破產,波修瓦大劇院被迫取消出訪,連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華盛頓國家歌劇院、洛杉磯歌劇院這些顯赫的團體也陸續公布裁員、減薪、取消場次、暫停製作等消息,著名演奏家演出機會大幅銳減,連重量級的男高音多明哥都備感威脅。回頭看看台灣,團體也是一片哀戚、士氣低迷,在票房慘澹下,音樂團隊將想出什麼樣的奇招,拉起防護線來抵禦寒冬?

    文字|李秋玫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九一一事件後,外百老匯推出以九一一消防隊員為題材的感人劇作《哥兒們》,還被拍成電影,圖為該電影的宣傳DM。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仍然要繼續── 看「九一一」後的百老匯劇壇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事實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

    文字|陳煒智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臺北故事劇場的《花季未了》有了演技派女演員蕭艾(左)坐鎭,劇團便能針對角色的質感來選擇演員。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表達與生存間尋找平衡點 當創作遇上行銷

    創作是爲了表達,重點在創作者所思所想;行銷關乎劇團生存,重點在觀衆之所欲。兩者之間未必對立,但總是會見到微妙的拉扯互動、時合時分,各劇團在此中如何求取自我安適的平衡點,同時考驗著創作者與行銷者的智慧,讓我們來看看,國內這些大型劇團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文字|傅裕惠、王志偉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由於團長郭子在唱片界累積的資源與經驗,臺北故事劇場在行銷上有相當的娛樂傾向。圖爲郭子(右)主演的《大家安靜》。
    特別企畫 Feature

    行銷是一種「溝通」 劇場行銷經驗談

    劇場作爲一種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衆,行銷的意義就是提供一套做法幫助劇團透過市場的觀察,認識與觀衆之間的互動關係,與觀衆溝通,進而完成交換的行爲,處理行銷無疑就是在處理溝通。

    文字|趙文琪、林凡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表演工作坊的觀衆成長以上班族爲主,紀慧玲認爲這與中產階級的興起是同樣的訊號。圖爲表坊去年的作品《絕不付帳》。
    特別企畫 Feature

    通俗引領風騷,百花可能齊放 台灣劇場的市場現況與未來趨勢

    週休二日的實施、休閒風的興起,改變了觀衆的看戲心態,也影響了劇場的流行類型;在長期觀察劇場的記者眼中,「類型化」、「品牌化」、「偶像化」與「創作與行銷並行」將是劇場未來趨勢,而通俗路線仍會是觀衆最愛。

    文字|莊珮瑤、白水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柏林國家歌劇院暫時搬到席勒劇院,遠離了人潮洶湧的菩提樹大道,不少樂迷都擔心這樣的暫時搬遷是否會造成排擠效應,影響到歌劇院的製作與票房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國家歌劇院觀眾人數攀升 振奮文化界

    因為舊址整修、而搬到席勒劇院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現已在新家邁入第二個樂季。原本擔心票房低迷,近期卻傳來新樂季觀眾人數攀升,讓文化界為之振奮,表示精緻的歌劇藝術不會寂寞,新世紀仍可繼續發展新面貌。

    文字|陳思宏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台南人劇團的《K24》六小時版也在「文創劇場」系列中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二:台式「定目劇」出現了嗎?

    定義紛擾難清 「官」的想像與「民」的掙扎

    「定目劇」、「文創劇場」一個個看似打造劇場榮景的名詞,去年在台灣頻頻出現,但這些名詞,卻是官方有官方的想像,團隊有團隊的思考,但無非與劇場的產業式發展發展有關。真正要落實,面對的不只是演出場地的缺乏、目標觀眾的設定不清,更有演員能否負荷長程演出、票房能否持續推動的問題。

    文字|白斐嵐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編導蔡柏璋的《K24》,從二○○五年首演至今也是三度加演,今年底更成為兩岸四地「華文戲劇節」的台灣代表作品。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六:劇場嚴肅文化不再?

    傳媒影響觀劇品味 創作者需深思劇場美學

    娛樂性強或主打溫情的劇場製作,在今年的票房均開出長紅,而且一再加演,這是否表示,「通俗」已絕對成為劇場主流?「嚴肅」主題已不受觀眾青睞?雖然在傳媒強大的威力下,新世代觀眾的觀劇品味的確會受影響,但在分眾市場趨勢下,嚴肅主題的創作依然有其觀眾群,誠意的溝通仍然會打動人心,但創作者仍應更加深思劇場媒體的美學特徵。

    文字|林乃文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