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產製流程與專業分工
藝術,有個刻板印象是「談錢就俗氣」了。但是,那些被視為藝術的名畫、建築等其實都「待價而沽」,而表演藝術卻反其道而行,還區隔出「商業劇場」這類(不是那麼精準的)名詞,這似乎也與表演藝術團隊多以「非營利組織」立案,產生某種「藝術=沒錢」的強連結。我們又都明白,如何擺脫賴以為生的補助機制,始終是團隊營運的課題。同時,場館與團隊也開始將「行銷」視為組織必須,另外也有專業的製作、行銷團隊╱公司受委託規劃。「表演藝術行銷」真的成為顯學?或是,要如何思考製作、行銷在藝術創作流程裡的位置? 從「線下」到「(不同的)線上」:媒體流變與世代變遷 劇場行銷手法,首先面臨到的是媒體愈趨快速的轉變。 故事工廠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回看媒體變化,從1990年的傳統紙媒開始,認為在2000年前在報紙藝文版面、廣播、電視的露出,都能替票房挹注高強度的能量;而在網路逐漸興起後,宣傳動能也開始從線下轉往線上,特別是在2009年後的臉書(Facebook),快速累積某個世代的消費人口。 另一方面,林佳鋒也透過劇團的會員制度來說明這樣的流變。他提到2000年到2010年間最流行的是EDM(電子郵件行銷),讓所有劇團快速吸收會員,但是在2010年開信率只剩下20%,並在數年內萎縮,而點擊率必然又更低於開信率,於是這類行銷資源已經無法有效轉換為票房。因此,故事工廠將更多行銷、觀眾經營的能量放到臉書。甚至,這段時期有更多劇團直接捨棄官方網站,轉往臉書粉絲專頁。 五口創意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暨品牌創意總監施淳耀也提出線上宣傳的轉變,而這個轉變不再以10年為單位,是更瞬息萬變的。他指出:「我覺得這幾年大家蠻在意『數位行銷』,包含社群,或者是說找一些非劇場圈的人來看戲、推薦,而以前大家在意的是專業人士的背書,但是現在好像更想看到的是,如果我是一般觀眾,看不看得懂這齣戲。」口碑影片,成為重要行銷手法。「但這件事情走到現在,一般觀眾看到口碑影片已經愈來愈無感,因為往往是同一群人在推薦。」 社群媒體的使用人口也在這幾年轉變,新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不再使用臉書,轉往IG、抖音等社群媒體。不過,臉書雖然逐漸老化,但仍保有幾項優勢,綜合林佳鋒與施淳耀的說法,大致有:該年齡層的消費能力相對強、臉書粉專的官網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行銷大不易
Sold out!票房長紅的5個問號
分眾市場,客製化劇場時代來了嗎? 預算有限,早鳥折扣下殺觀眾買單? 網路崛起,臉書行銷取代傳統媒體? 口碑效應,名人證言推薦給不給力? 體驗行銷,校園企業推團票效益佳? 物價高漲薪水不漲,演出爆量荷包緊縮 劇場人,你準備好迎接更嚴苛的市場挑戰了嗎?
-
焦點專題 Focus 經營社群網站,宣傳必勝?
Facebook兵家必爭 關照粉絲不可或忘
社群網路的行銷媒介,在現今劇場宣傳上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除了不斷企畫出觀眾的需求及連結,社群網絡的粉絲專頁需要關照及注意的,卻與一般演出傳單發送的形式截然不同。並非演出完了就船過水無痕,而是需要真的將這些粉絲當成「粉絲」來對待。即便演出已經結束了,都還要繼續為他們服務。
-
焦點專題 Focus 站台推薦,觀眾買帳否?
名人出馬掛保證 調高話題曝光值
名人推薦或站台,是行銷上常用的手法,在表演藝術上也不例外。在名人的選擇上,思考的點,一個是品牌形象連結,想要觀眾注目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名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出來;另一個是潛在客群經營,則是希望開發較少有機會接觸的新潛在客群,讓新的觀眾走進來。而邀請部落客看排寫心得,也可以透過網路媒介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六: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小劇場拉長戰線 在創作與市場間拔河?
小劇場的特色除了規模小,另外就是內容的實驗性和創意性高,是劇場藝術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塊。可是這門創意成本高、觀眾少的藝術,如何能夠在「將本求利」的世界中生存?而增加場次、拉長戰線,果然是小劇場發展的必然出路嗎?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古典音樂,要不要行銷?
古典音樂這種追求內心境界與多年經營努力方可獲得成果的藝術,需要行銷策略用力炒作嗎?從這幾年發燒的《交響情人夢》現象、李雲迪與郎朗的雙驕競爭,到素人唱將與流行樂手的跨刀相助,種種行銷話題吸引了普羅大眾的注意,古典音樂似乎也因此不再讓人仰之彌高,但古典音樂本質,是否也會因此而名實難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創作.行銷
世紀末的台灣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行銷的時代,行銷的概念不只限於商品,就連政治、文化也無可避免。從近兩年台灣劇場的運作上,我們可以看出各中大型劇團對行銷的日益重視;然而,在表達自我意念的「創作」與市場導向的「行銷」之間,是矛盾對立,還是相輔相成?而劇場的行銷又有什麼特殊的思考與做法?透過對劇場創作者與行銷人員的訪談,我們來探究這其中的微妙關係。
-
專欄 Columns
票房不可玩票
投身表演藝術,絕對不能只是光憑才情與熱情, 搞票房絕對不可玩票,而要專業。科特勒這本書 在台灣不嘵得可以賣出幾本,但是如果身處表演藝術界, 卻忽略了這本書的存在與效用,那在別的地方 要繳的學費可能會更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賣票還是賣藝術?
表演團體和其它企業一樣得推出他們的「成品」,所不同的地方是:表演藝術的成品是無法「量產」的;它的創作過程,與最後結果一樣重要。表演藝術創作,有各自的「資產」與「負債」得面對,每一個表演團體也要面對自己的屬性、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行銷要怎麼作?有沒有原則可尋?我們訪問了幾個行銷成績、手法,都有淸楚規劃的團體。希望能在表演團體行銷過程中,是賣票或賣藝術的「迷思」中找到一些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團行銷可不可以「搞即興」?
劇團的固定組織架構有哪些?爲了宣傳推票得做哪些工作?創團即將滿十週年的屛風表演班,讓我們看到所有的劇團行政、例行的行政工作,年度製作的行銷,都必須在計畫、控制當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出一片天 擊樂第一品牌「朱宗慶」
在音樂界,朱宗慶不只是位音樂家,「朱宗慶」還是個品牌。十年來,這個品牌把打擊樂從交響樂團裡向來敬陪末座的綠葉角色打出了一片彩色的天空,逆勢操作成爲最受歡迎的樂器,「朱宗慶打擊樂團」是最受歡迎的樂團,連「朱宗慶打擊樂敎學系統」都成爲坊間獨門的、熱門的幼兒音樂敎學中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行銷老字號 雲門舞集二十四年的獨「門」經驗
「藝術行銷」,這個將藝術作品視爲「商品」來推銷的名詞,聽起來似乎不太搭調,但卻是目前國內藝術界的熱門行業。在美國,藝術行銷的概念源起於六〇年代,在台灣,則可回溯到國內最早的專業表演團體──雲門舞集。
-
九四回顧
今年的票房很冷淸 票房與票價分析
八十三年國內最大的表演場地──兩廳院的表演節目數又比去年往上攀升了,但是觀衆入場數卻向下滑落。不到七成的「指數」到底指出了表演市場什麼樣的問題?且待我們一一分析各項利空因素。
-
專欄 Columns
大衆/藝術/媒體的三角關係
台北主要報紙的文化藝術組都接到吿急電話,內容大概是「我們眞的很緊張,到現在還賣不到X成,觀衆一定還不知道有這好檔節目。幫幫忙,上一下消息。要不要做訪問?資料夠嗎?我們還有很好的照片,是不是我們找快遞馬上送過去?」可是,觀衆的確這樣依賴報紙,而媒體對藝術行銷眞的那麼具有決定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