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界限—完全比利時 Crossing Over Belgium/文化開門

比利時關鍵詞101——地理、歷史、生活

地理

1.布魯塞爾(Brussels)

比利時首都。中 世紀布魯塞爾具有往來於布魯日、根特與科隆之間的貿易優勢,但11世紀前囿於周圍沼澤限制而未有發展,至12世紀布拉班特公爵治下將水排空、大規模建城才 提高影響力,其命名即來自單字「濕地中的城堡」(Brouscella)。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後將布魯塞爾劃為首府,躍升為低地國家政經中心。工業革命後比 利時除了港運亦規劃建設鐵路,1835年歐洲第一條商業化鐵路由布魯塞爾開通,以維繫城市、港口、礦區的產業結構。歐盟、北約總部亦設置於此。

2. 布魯日(Bruges)

中 世紀亦因佛蘭德伯國統治而成為北海貿易據點,布魯日之名稱即源自古挪威語「碼頭」之意。由於河流流經古城而又有「北方威尼斯」(the Venice of the North)之稱,城內遍布50座橋梁。12世紀開始發展與英國的羊毛貿易,促成早期商貿體制成形,如1309年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即於布魯日成立。16世 紀後因河口逐漸淤積而使海貿據點轉移至安特衛普,而布魯日則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紀景觀。

3. 根特(Gent)

為 思海爾德河流經區域,中世紀因佛蘭德伯國統治,而使根特成為主持羊毛貿易的富裕城市,保存了許多中世紀古老建築與藝術,如佛蘭德伯爵城堡 (Gravensteen)、行會建築、法蘭德斯畫派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畫作。1800年由於利芬.鮑文斯(Lieven Bauwens)私竊英國棉紡織機技術並引渡至根特,成為歐陸第一台紡織機誕生地,也成為比利時最初產業城市,聚集棉紡織業。如今是佛萊明大區 (Flemish Region)的第二大自治市。

4. 安特衛普(Antwerp)

因 12世紀城市興起而成為貿易城市,為英國與布魯日的互通管道,至今英國仍有前往布魯日旅遊的風氣,而暴雨洪水令思海爾德河出海口更具深水港優勢,經濟力量 則因1585年西班牙人封鎖而削減為內陸港口。拿破崙占領期間重劃港區企圖建立與英國匹敵的歐陸軍港,而使安特衛普躍升國際港口,其擴張的海灣港地即約有 三個布魯塞爾的面積。

5. 魯汶(Leuven)

自 12世紀起升為布拉班特公國領地,並以魯汶為公爵駐所,1698年完工的公爵之家便包含各大工業(煤礦、皮革、麵粉業)之雕飾,魯汶迄今仍是比利時最大的 麵粉集散地,13世紀時與英國貿易而成為呢絨(calamanco)貿易中心。十四世紀開拓啤酒產業後,總部位於魯汶的英博百威(舊InBev,今AB InBev)數度兼併而成為目前全球最大啤酒商。一、二戰遭轟炸重建的經驗引發各國重視文化遺產,並促成古蹟保存《威尼斯憲章》誕生,由魯汶大學教授 Raymond Lemaire擔任起草人之一,並於魯汶具體施行。

6. 列日(Liège)

為 比利時瓦隆區(南部法語區)的核心城市,自西元10世紀便成為天主教主教區(Diocèse de Liège),並維持其文化地位至18世紀末。中世紀因特殊地形而具戰略優勢,常成為各方勢力皆欲奪取之地,如貝洪山(Montagne de Bueren)高260公尺可向東南面俯瞰全城。工業革命以來因地藏豐富煤礦,而以鋼鐵工業取代根特的重工業中心。

7. 歐洲鬥雞場(Cockpit of Europe)

比 利時地理位置恰於英法、西荷、法德等大國互通捷徑,常成為往來征途不歇、戰事紛起之地,而有歐洲鬥雞場的諧稱。自17世紀起迭有三十年戰爭、八十年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大革命等戰波及比利時,一戰亦被德國入侵而成為協約、同盟國戰地,二戰也被納粹德國占領,其港口優勢更成為各國海軍爭相控制之 地。

8. 思海爾德河(Scheldt)

比利時境內最重要的一條河流,自古以來因貫通南北又西面入海而具通商、戰略意義,除了擴大安特衛普港口腹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有思海爾德河戰役為制約納粹德國的關鍵。源於法國,於安特衛普入海。

9. 滑鐵盧古戰場(Waterloo)

逼 退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於一日內、不及三公里聚集十四萬兵力對抗,拿破崙慘敗而帝國覆滅,是一場「戰線最短,而軍隊又最密集」的戰爭。滑鐵盧古戰場位於布 魯塞爾南方,今有獅子像山丘(La Butte du Lion),指揮聯軍的英國威靈頓公爵命人以戰時廢鐵鑄成一尊28噸重的雄獅,南面法國紀念戰死的荷蘭奧蘭治家族威廉二世。由戰地挖掘而來的土壤填為50 公尺高的山丘,登上226級台階便可以當下的綠色視野憑弔當年的戰爭白骨。

歷史

10. 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

為 羅馬時期西歐近海地區的古稱,「比利時」國名即源自此,約位在今荷、比、盧及東北法、西德一帶。西元1世紀,羅馬帝國在此建立行省,建省後以漢斯城 (Reims,今東北法)為中心,省域包括今日法國東北部、比利時全境、以及荷蘭德國的國境地帶。四世紀時羅馬帝國漸衰,法蘭克人便據此建國,於西元5世 紀開創法蘭克王國的梅洛文王朝。

11. 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

家 族基地位於今比利時列日,因歷代皆任宮相(Mayors of the Palace)而逐漸掌握朝政,並於751年取代了建立法蘭克王國的梅洛文王朝,以查理大帝治期(Charlemagne,768-814)最為鼎盛,是 繼羅馬帝國傾頹後的西歐文明肇始。後因無法維持統一而幾經分裂為東、西法蘭克王國。

12. 丕平家族(Pepin)

加 洛林王朝的丕平家族,最初由法蘭克親王封地奧斯特拉西亞國(Austrasia)發跡。丕平一世(Pepin of Landen)因伯爵身分而具影響力, 623至629年任梅洛文王朝奧斯特拉西亞宮相;丕平一世之女Begga又與阿諾夫家族的Ansegisel聯姻公爵,生下丕平二世(Pepin of Herstal);丕平二世因平亂有功而成為親王封地的三國聯合宮相,更在687年成為法蘭克王國實際統治者;而丕平二世的私生子鐵鎚查理 (Charles Martel)732年擊退西征的伊斯蘭軍隊,並更勝父職成為法蘭克王國宮相,此時領地已橫跨法、德、北義;鐵鎚查理741年過世後由其子丕平三世 (Pepin the Short,又稱矮子丕平)繼任,於751年受羅馬教宗加冕為國王,正式開創加洛林王朝,754、756年東征義大利獻土予羅馬教宗(Donation of Pepin),建立半世俗的教宗國(Papal States)。

13.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

丕 平三世之子, 768年繼任法蘭克國王,治期間擴張領土,由高盧東至中歐(今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南至義大利中部、西班牙東北部;透過特殊的「封建契約」 (Feudal Contracts)分封王土,形成特殊的中古社會體制,並推動「加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將拉丁語及七藝教育落實至宗教機構,並整理、抄寫基督教文獻。800年於羅馬受教宗加冕為皇帝。

14. 佛蘭德伯國(County of Flanders)

843 年,因王室諸子無意統一而簽署《凡爾登條約》三分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王國查理二世(Charles II,又稱禿頭查理)之女與鮑德溫一世(Baldwin I,又稱鐵臂鮑德溫Iron Arm)聯姻,並獲准成為根特(Ghent)伯爵,獲封法蘭德斯地區,為佛蘭德伯國領主(Comté de Flandre),約在今比利時西南部與法國西北部。當地因海洋沉積、氣候濕潤而使土地肥沃、適於耕種,商業活動開展極早。

15. 布拉班特公國(Duchy of Brabant)

959 年,西法蘭克王國奧圖一世晉封伯爵Godfrey of Jülich為下洛林(Lower Lorraine)公爵,其封地緊鄰佛蘭德伯國東北部,於962年劃入神聖羅馬帝國,此時為布拉班特公國的前身,尚屬下洛林公爵所有的封地(可分封的伯爵 領地)。下洛林公爵之子亨利一世(Henry I of Brabant時任魯汶伯爵,今比利時魯汶)獲封此地後,至1184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將亨利一世由伯爵晉封為公爵,結合魯汶一帶領地而成布 拉班特公國,鼓勵城市發展、授予商業特權,後更併入其父的下洛林領地而逐漸壯大。

16. 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

將 低地國並稱的習慣,源自港口聚集、地勢平緩,讓此地有商貿融通、各地文化匯聚的優勢,現今荷比盧「低地國家」的成形實際上可追溯至10到15世紀。繼法蘭 克王國後建立的法蘭西王國,因諸王政權分崩離析,面臨貿易能力強的中世紀城市崛起,實際狀況為公爵勢力盤踞各方。低地便是由皇室支系如法蘭德斯伯爵、布拉 班特公爵等人透過聯姻等手段輪替統治,更似領主以資本力量的城市與王權達成互惠協定(以承認王權正統、提供經濟支援換取軍事保護以制衡城市)。而勃艮第公 國、哈布斯堡家族最終統馭了這個區域,結束混亂割據的局面,古典低地國家逐漸成形。

17. 勃艮第公國(Duchy of Burgundy)

勃 艮第公國的前身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封地歐坦伯國(County of Autun)位於法國中部偏東北地區,因歐坦伯爵理查(Richard the Justiciar)討伐有功,於880年獲升為勃艮第公國,此後續由卡佩王朝支系家族、瓦盧瓦王朝統治。1364年勃艮第公國封予法蘭西國王之子菲利普 二世(Philip the Bold),自此連續四代公爵相繼擴張幅員至北海。透過聯姻、購地等取得當時經濟中心佛蘭德伯國、布拉班特公國等封地,因各城市財力雄厚而得交換自主權 利,勢力威脅王室,甚至曾以公爵身分攝政。

18.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低 地國家統一的局勢因勃艮第公爵與法國王室戰爭失利,而轉入哈布斯堡家族。因勃艮第公國末代公爵勇士查理(Charles the Bold)擴張版圖的野心威脅法國王室, 1477年亡於南錫戰役(Battle of Nancy),勃艮第公國部分領地回歸法蘭西國王,剩餘的領地(原佛蘭德伯國、布拉班特公國、盧森堡公國等)則由勇士查理的女兒瑪莉(Mary of Burgundy)接掌。同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因與瑪莉聯姻而取得剩餘領地(當時統稱為南尼德蘭Southern Netherlands),並於1479年擊退法蘭西王室進犯。1556年,哈布斯堡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南尼德蘭隨之進入西班牙王國哈布斯堡王朝時代。

19. 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

哈 布斯堡家族自取得西班牙王位後,大肆擴張歐陸領土,並鎮壓新教徒。1533年,威廉一世(William the Silent)率領尼德蘭北方七省(含比利時北部)抵抗哈布斯堡家族的專制暴政,1579年組成烏得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兩年後脫離西班牙統治,戰爭為期80年(1568-1648)。此後至1795年為荷蘭黃金時代,以港口阿姆斯特丹與安特衛普為根據地發 展北海漁業與轉口貿易,商業繁盛並大舉擴展殖民地。

20. 奧屬南尼德蘭(Austrian Netherlands)

1701 年,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王室絕嗣,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國(波旁王朝)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原屬勃艮第公國的比利時南部依拉施塔特條約(Treaty of Rastatt)於1714年轉入奧地利王室。1789年南尼德蘭的布拉班特爆發蒂倫豪特之戰(Battle of Turnhout)反奧地利革命,並於今布魯塞爾召開國政會議成立比利時合眾國(United of Belgium),今比利時城市如魯汶、根特、迪斯特皆參與短暫獨立,但隨即遭到鎮壓。直到1794年因法國大革命軍隊進逼而併入法國第一共和時期。

21. 比利時革命(Belgian Revolution)

法 國大革命後,1814年維也納會議英荷簽訂條約,荷蘭恢復革命前共和國狀態,奧屬南尼德蘭亦合併入聯省尼德蘭(United Provinces of the Netherlands)。1830年,法國7月革命掀開歐陸政治自由、獨立的扉頁,各地反對皇室專制保守力量的運動蜂擁而起,該年8月,布魯塞爾皇家鑄 幣局劇院(le 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演出歌劇《波荷蒂西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內容為那不勒斯對抗西班牙起義,點燃布魯塞爾民眾反對荷蘭統治的導火線。後經組成臨時政府、頒定憲法,翌年7月利奧波德一世即位 (Leopold I),為君主立憲政體。因荷蘭不願放棄統治,1839年簽訂倫敦條約由英法保證比利時為永久中立國,荷蘭才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

生活/節慶                                     

22. 啤酒

比 利時從中古世紀就開始釀造啤酒,最早由修士自釀自飲,後來飲酒風氣推廣至全國後,在1900年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國內曾經有高達3000多家的釀造廠;而 現今的啤酒廠約有170家左右,種類有上千種;較為知名的牌子有——正統修道院啤酒(Trappist Beer)、品牌修道院啤酒(Abbey Beer)、天然酸啤酒(Lambic)等等。若想要確保所品嚐的是比利時的正宗傳統啤酒,可以認明瓶上是否有“BFB(Belgian Family Brewers)”標章,只要合格於BFB的品牌,表示它們的釀酒歷史都超過50年之久,並且是真正在比利時出產的啤酒。

23. 巧克力

可 可豆最早源於美洲地區,在1635年進入比利時。當時因為產量稀少且加工繁複,巧克力僅上流社會得以享用,直到後來原料面積擴增才將讓巧克力廣為流傳。比 利時對於巧克力的製作要求相當高,可可粉的比例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稱為巧克力,因此在當地不論是昂貴或平價的巧克力都具備一定的水準。目前全國擁有超過 三百家的巧克力公司,每年產值約24億歐元,當地著名品牌有:Neuhaus、Guylian、Godiva、Leonidas。

24. 鬆餅

出 現時間最早可以追朔至十三世紀,在比利時主要分兩種特色鬆餅:列日鬆餅(Gaufre de Liegie)與布魯塞爾鬆餅(Gaufre de Bruxelles),製作上都以酵母粉取代發粉。列日鬆餅形狀為圓形或橢長圓形,在製作過程會加上珍珠糖,配料可在上面加上水果、奶油、巧克力等。布魯 塞爾鬆餅看起來方方正正,口感較硬脆,餅身也較厚,較常見的口味是只灑糖霜,吃出原味。

25. 淡菜(mussel)

光 看名字可能以為,眼前會出現一盤清淡的蔬菜,不過實際上,它卻是一鍋當地特產的蛤仔的美食,醬汁有多種選擇,白酒、番茄等等,也還會加上其他調味配料像是 洋蔥、芹菜,並且,再加上必備的搭配——炸薯條。喜歡吃海產的饕客可不能錯過這道美食。在月份的英文字母中,尾巴為“er”的都是很適合吃淡菜的季節。

26. 布魯塞爾花毯節

自 1971年開始,到了8月,比利時所辦的活動少不了這美麗的「花毯節」。每兩年才舉辦一次的盛會,一次需要動員上百名志工,在黃金廣場(Grand Place)約兩千坪公尺的面積上,將數十萬朵美麗鮮豔的秋海棠拼排成不同主題的巨大地毯,再搭配上四周高挺又典雅的中世紀建築,還有絢爛繽紛的聲光、燈 火秀。奢華奪目的排場,讓此地奪得「歐洲最美的客廳」之稱!

27. 比利時啤酒節

比利時的啤酒聞名世界,每年到了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全球喜愛品嚐啤酒的酒迷們會一同聚集到布魯塞爾,享受一年一度的大型啤酒節;在那幾天將推出許多相關啤酒的活動與比賽,並且供當地的遊客少不了的美食,這可是喜愛啤酒的酒迷們千萬不能錯過的大節慶!

28. 比利時班什狂歡節

班 什(Binche)位於首都布魯塞爾的南方。節慶的源頭可追溯至中世紀,因為所需的東西龐雜,必須前六個星期就要開始籌備;時間在每年2月,共為期3天, 是具宗教性質的節日。在那裡可以看見相當大型的化妝遊行,每個人著裝花俏、炫麗繽紛,在當中也常可以看見傳統農民、丑角、皮埃羅的服飾,與會者從3歲到 60歲都有,適合闔家一同參與。班什狂歡節除了是歐洲4大狂歡節之一外,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之一。

29. 沙雕節與冰雕節

到 了夏天,就是一年一度沙雕節的來臨,布蘭肯貝赫(Blankenberge)的沙雕節,展場面積有幾千平方公尺,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們,創造出各樣宏偉、壯 觀的雕塑作品,有的建築作品甚至龐大到能讓遊客進入參觀。沙雕的主題包羅萬象:卡通人物、電影角色、流行音樂人物、童話故事、戲劇情節等,親臨現場更可感 受那藝術家的巧手與視覺震撼。既然夏天有沙雕節,冬天也少不了布魯日的冰雕節。為了保持作品的完整,當地展場溫度均維持在零下6℃;每年有幾十位藝術師, 來自十幾個不同國家,齊聚共同展現創意與巧思,展覽的主題包含:世界遺跡、文化名人、童話故事、小說情節等等,連中國的兵馬俑也曾經成為展覽作品之一。

30. 祭神屠龍狂歡節

在 比利時的蒙斯城市廣場,人民會參加一年一度傳統的屠龍活動,這是源於14世紀末的宗教遊行,遊行過程中將有巨大的人偶或巨大的龍現身,象徵神話中的傳奇人 物、英雄、動物等;另有幾十組團隊再現過去宗教團體和各職業的人,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在2005年,此狂歡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 產。

31. 根特的“10 Days off”

自 1995年起,在根特的Vooruit開始舉辦“10 Days Of Techno”,直到數年後名字才更改為“10 Days Off”;在這裡可以聽見各樣的電子音樂,看見許多具才華的年輕音樂人,並且“10 Days Off”更成為具有特殊風格的著名國際電子音樂節;但在如此盛大的節日,卻看不見數以萬計的群眾,它反倒是場室內性的節慶,每晚參與人數約只有1,000 人,不過卻是歐洲最大的城市節日之一。

32. 格拉茲伯根城的冬末麵包與火桶節(Krakelingen and Tonnekensbrand)

每 年3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是格拉茲伯根城(Geraardsbergen)的年度市集日,為的是慶祝冬天的結束,而當地的麵包與火桶節也在此時舉行。當天會 有盛大的遊行活動,大家穿著傳統服飾,帶著葡萄酒、魚與火到山上的聖母瑪莉亞教堂;在祈禱結束後,將會有宗教與社會代表喝下杯中裝有活小魚的葡萄酒;之後 會發出一萬個麵包給人群,拿到其中一個藏有獎券的麵包,將可以獲得金飾。到了晚上,人民再次聚集於山上,並點燃一個木製的桶,用以慶祝春天的來臨。當地人 民透過節日持續地傳承歷史,此活動也已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33. 聖尼古拉斯節(Sinterklaas)

約 在西元三百多年,有一位名叫聖尼古拉斯的人,樂善好施也常常幫助小朋友;為了紀念他,東歐還有荷蘭、比利時等許多國家紛紛將12月6日這天和聖誕節融合, 當天可以在街上甚至家中看見裝扮成聖尼古拉斯與其助手黑彼德的人,發給小朋友許多禮物與糖果,各個家庭也會趁這機會聚餐慶祝;而在12月5日晚上,當地的 小朋友們都會特地把自己的鞋子擦乾淨擺放整齊,因為隔天早上起來將會有驚喜禮物出現在鞋子裡!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