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安‧艾略特《戰馬》(Ellie Kurttz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舞台超級戰區!倫敦劇場全攻略 /導演概況

文本功底豐厚 積極開創形式

當代英國劇場導演概覽

英國劇場以一流演員、導演與豐富劇本著稱,其中導演人才備出,在文本劇場的主流下,以嘗試各種可能來發展新的劇場形式與詮釋方法。在紮實的文本底蘊中,英國劇場導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經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於執導新劇本,讓劇場創意活水不斷,而且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一樣能展現藝術的高度。

英國劇場以一流演員、導演與豐富劇本著稱,其中導演人才備出,在文本劇場的主流下,以嘗試各種可能來發展新的劇場形式與詮釋方法。在紮實的文本底蘊中,英國劇場導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經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於執導新劇本,讓劇場創意活水不斷,而且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一樣能展現藝術的高度。

二○一三年適逢英國國家劇院創立五十周年,而英國劇場界的重要話題,莫過於誰將成為下一位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今年四月,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尼可拉斯.海特勒(Sir Nicholas Hytner)宣布將在二○一五年三月卸下藝術總監一職,自此之後,相關媒體、劇評家與學者紛紛對著幾位可能的人選作出評量,直到十月中 ,確認由魯法斯.諾利斯(Rufus Norris)擔任下一屆的藝術總監後,話題才漸漸退燒。雖然藝術總監肩負的責任更近似於製作人,但相關討論中提到的人選,每一位都是英國劇場優秀的導演,這些人的事業軌跡,共同呈現了廿一世紀以來英國劇場的發展脈絡。

媒體討論的熱門人選,除了最後雀屏中選的諾利斯之外,包含了丹瑪倉庫(Donmar Warehouse)前兩任藝術總監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1992-2002)和麥克.格蘭迪奇(Michael Grandage,2002-2012),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前兩任藝術總監伊恩.瑞克森(Ian Rickson,,1998-2006)和多明尼克.庫克(Dominic Cooke,2007-2013),以二○一二倫敦奧運開幕式為世界所知的丹尼.波伊(Danny Boyle),知名莎劇演員暨導演肯尼斯.布拉納(Kenneth Branagh),曾帶著《春琴》來台灣演出的賽門.麥克柏尼(Simon McBurney),剛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藝術總監卸任的麥克.波依德(Michael Boyd),甚至是甫於八月接任阿爾美達劇院(Almeida Theatre)藝術總監的魯博特古爾德(Rupert Goold)等等。值得提出的是,瑪莉安.艾略特( Marianne Elliott)、西亞.夏洛克(Thea Sharrock)及喬西.洛兒克(Josie Rourke)等近來備受矚目的女導演,也在不少評論者的議論名單上,對國家劇院即將出現第一位女性藝術總監的可能滿懷希望。

古今文本皆能駕馭  功力非凡

以上提到的這些導演,自卅七歲的洛兒克至五十八歲的波依德,每一位都在創作的巔峰期,以迥異的風格,在競爭激烈的倫敦劇場界各自嶄露頭角,若要找出他們的共通點,也許是每一位導演對文本的重視,並多對經典劇作與新作品同樣關照。劇作家大衛.哈爾(David Hare)在英國國家劇院五十周年紀念的系列活動裡,曾明白指出,新劇作的不斷創作與搬演,是讓英國劇場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以上提及的每一位,都在自己的導演生涯裡與新劇本工作過;然而,另一方面,能夠具有搬演古典或經典作品的能力,更是讓以上諸位躋身國家劇院可能藝術總監人選的重要原因。

國家劇院現任總監海特勒令人折服的導演生涯,是討論的重要參考。海特勒為音樂劇《西貢小姐》首演的導演,並因此奪得東尼獎最佳導演,雖然他的作品偶爾亦曾引來劇評的批評(像是引來政治不正確評論的新作《英格蘭人民非常友善》),但不論是莎士比亞歷史劇、復辟時期喜劇,似乎都難不倒他。他更持續地與當代劇作家合作,與亞倫.班奈特(Alan Bennett)的關係最為人熟知:兩人自《瘋狂喬治王》(1991)建立起的合作關係,使班奈特繼續讓海特勒導演《歷史課男孩》、《藝術的慣性》、《常民》新作首演的原因等知名作家。海特勒與劇作家理查.賓合作的《一僕二主》,是國家劇院近來來得過無數獎項、已經是倫敦西區劇院區、美國百老匯演出的劇碼之一。

從藝術到通俗  路線皆通

提到國家劇院作品至倫敦西區商業劇院長期演出,便不能不提到瑪莉安.艾略特。艾略特與湯姆.莫里森(Tom Morrison)合導的《戰馬》,自二○○七年在國家劇院最大的奧立佛劇場演出之後,便受到極大讚譽,作品得到包含導演獎之內的無數大獎,亦在國家劇院檔期結束之後轉到新倫敦劇場(New London Theatre,歌劇《貓》在此演出廿一年)演出至今日。而國家劇院最新的商業劇場輸出,則是《深夜小狗神秘習題》,與《戰馬》一樣,都是老少皆宜的作品。與這兩齣作品相比,伊利略亦導過嚴肅的劇作,像是改寫《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的劇作家賽門.史蒂芬斯(Simon Stephens)的社會寫實作品《港口》Port,及湯瑪斯.米多頓的詹姆士時期悲劇《女人當心女人》。

而格蘭迪奇則是海特勒宣布離職之後,呼聲最高的繼任者人選之一,尤其是因為他甫自丹瑪倉庫卸下藝術總監一職。但他在稍後的訪談裡,提到自己暫時不願意回到掌管劇院的職務,希望以自己的劇團繼續經營創作。格蘭迪奇劇團第一季所選擇的劇目,從新作品《彼得與愛麗絲》到莎士比亞的經典,涵蓋悲劇、喜劇、鬧劇、音樂劇,展現出他對新舊文本、戲劇形式的掌握能力皆不下於海特勒。格蘭迪奇認為,自己的劇團更能夠發揮他與團隊的創作能力,而不需受限於劇院總監必須推行劇院業務等行政之羈絆;即將再次來台、由導演唐納倫領軍的與我同行劇團,以及合拍劇團的麥克柏尼,便是此種做法的成功例子。

形式打破框架  與文本互為表裡

第二段提及的導演名單裡,麥克柏尼的作品近年來的作品以肢體劇場、集體創作為主要特色,似乎與文本劇場關係不大,但麥克柏尼過去也曾與其他劇院合作,導演以文本為主的製作,像是與國家劇院合作、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1997)及莎士比亞的《一報還一報》(2004、2006),馬汀.昆普譯作、尤涅斯柯的《椅子》(1997)就曾經在皇家宮廷劇院等處演出;即便是合拍劇團最有名的《記憶術》,亦在演出後以劇本形式發行。麥克柏尼的事業軌跡,說明了以集體創作為主的肢體劇場,與文本劇場並非兩條平行線。

近年來以多媒體劇場知名的凱蒂.米契爾,則是結合文本劇場及集體創作最好的範例。自《浪潮》以來,米契爾在國家劇院發展了同步電影拍攝、電視轉播等結合各式媒介的作品;這些作品由一群集體演出的演員、經過即興創作而來。雖然作品的敘事線似乎因為多媒體的操作,而有分歧、不連續的特色,米契爾的排練,卻總是由文本的仔細閱讀開始,以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為排練基礎,對每一處的情感、動機詳細探討,精密思考之後而呈現。也許因為米契爾工作的重心亦在於每次作品的藝術性,因而不像前述導演擁有藝術總監的經歷,但海特勒為米契爾《導演的技藝:劇場手邊書 》所寫的序言裡提及,與他同輩者常以彼得.布魯克為事業典範,而當今的劇場新生代多以米契爾為模範,對米契爾的稱讚,可說溢於言表。

跨出劇場空間  演出可能更廣闊

據劇評人席爾茲(Alexs Sierz)在《重寫國家:英國當今劇場》Rewriting the Nation: British Theatre Today一書裡估計,自廿一世紀以來,英國劇場推出的新劇作保守估計已超過三千本,可見英國劇場對文本劇場的重視。然而,英國劇場的蓬勃發展,不只展現在文本劇場。今年夏天最為人樂道的創作,是由國家劇院與Punchdrunk 合作,在派丁頓車站附近的整棟攝影棚裡展演的的《溺死者》。Punchdrunk是導演菲力克斯.巴瑞特大學畢業後成立的劇團,風格以「實境劇場」(immersive theatre)著稱,作品不在一般劇場演出,觀眾也不是坐著看戲,而是創造出注重細節的實境、邀請觀戲者主動參與觀察沉浸於環境的氛圍,故事便在周遭展開。

而老牌團體「強迫娛樂」(Forced Entertainment)及其導演提姆.艾契爾(Tim Etchells),作品一向以打破劇場第四面牆著稱,甚至與非專業演員合作,反而因此對議題展現更尖銳的批評。艾契爾的手法啟發新一代的表演藝術家,此由他與泰德當代美術館(Tate Modern)多次的演講,便可看出端倪。

英國蓬勃的劇場生態,以一流的演員、新劇作及導演而著稱;雖然以文本劇場為主流,但新一代導演亦能突破舊的創作模式,擁抱新的藝術可能。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