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白後傳》借古諷今,精采展現劇作家與導演的文字珠璣與批判力道。(高雄市文化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零時差:莎士比亞生日快樂!/演出嚴選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

馬克白夫人沒發瘋? 《馬克白後傳》借古諷今

以莎劇演出為核心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歷任藝術總監的帶領下,不止奠定了全球莎劇的權威地位,也戮力於實驗和找尋莎劇的當代詮釋。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的《馬克白後傳》,由重量級劇作家大衛.葛雷格執筆,這齣改寫自悲劇《馬克白》的寓言,連結當代觀眾對於浮動、不確定的國際情勢中,人民如何安身的自我詰問。

以莎劇演出為核心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歷任藝術總監的帶領下,不止奠定了全球莎劇的權威地位,也戮力於實驗和找尋莎劇的當代詮釋。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的《馬克白後傳》,由重量級劇作家大衛.葛雷格執筆,這齣改寫自悲劇《馬克白》的寓言,連結當代觀眾對於浮動、不確定的國際情勢中,人民如何安身的自我詰問。

KSAF—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蘇格蘭國家劇院《馬克白後傳》

5/9~10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7- 7436633#1012

這是三個女巫沒有預言到的故事後續,也是就算馬克白死而復生也料想不到的情勢發展。「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和「蘇格蘭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Scotland)共同製作的《馬克白後傳》以一則改寫自悲劇《馬克白》的寓言,連結當代觀眾對於浮動、不確定的國際情勢中,人民如何安身的自我詰問。

以莎劇演出為核心  奠定權威地位  

駐紮於莎翁出生地史特拉福亞芬河畔(Stratford-upon-Avon)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不僅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組織最完善的職業劇團,也是當代搬演、研究莎士比亞劇作最透澈的表演團體。一九六○年,年僅廿九歲的彼得.霍爾(Peter Hall)時任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前身「莎士比亞紀念劇院」(Shakespeare Memorial Theatre)的導演,他深感莎劇急需找到「當代風格」及延續其傳統,並且有系統地維持導演和表演的統整性,因此,他大力向英國政府爭取成立以莎劇演出為核心的專業劇團,於隔年以首任藝術總監之姿掌舵受封皇室頭銜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霍爾的披荊斬棘下,半世紀多以來,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經歷了崔佛.納恩(Trevor Nunn)、泰瑞.漢斯(Terry Hands)、亞德力安.諾伯(Adrian Boyd)和麥可.博伊德(Michael Boyd),以及二○一二年甫上任的格雷戈里.道蘭(Gregory Doran)等歷任藝術總監的帶領,讓這所有莎劇愛好者醉心的劇團,奠定了從廿世紀中期至今,穩坐全球莎劇權威的地位。

這個擁有七百名員工、每年製作廿齣演出的大型劇團,不僅僅只是為莎士比亞打造一個現代的演出製作溫床,也戮力於實驗和找尋莎劇的當代詮釋,將莎劇中「觀眾的共感」和「時代的對話性」以更符合當下的社會背景和新世紀的觀點來呈現,甚或反轉、顛覆文本內容。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也在擔任該團聯合導演的期間執導《仲夏夜之夢》、《李爾王》,以及由勞倫斯.奧立佛主演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可斯》等作品,逐步實踐其「空的空間」劇場論述。除了在莎劇的傳統和創新上的努力,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也持續發掘、製作英國及世界各地的當代新文本與不同形式的演出類型;許多人甚至不曉得,橫掃二○一二年英國奧立佛獎的音樂劇《瑪蒂達》其實是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所製作的;而二○一三年春天,這座莎劇大本營甚至上演了中國名劇《趙氏孤兒》。

反轉原劇《馬克白》  借古諷今隱寓意

《馬克白後傳》便是在這條創作路線下與重量級劇作家大衛.葛雷格(David Greig)的合作計畫。葛雷格是當代蘇格蘭最重要的劇作家,他以題材豐富與形式多元見長,並且高度關注政治、社會與全球議題;他可以一手操刀熱門娛樂大作《巧克力冒險工廠》音樂劇,另一手創作出以二○一一年震驚全球的挪威屠殺事件為題,尖銳剖析人性矛盾的《事件》The Events。《馬克白後傳》則是葛雷格的第一部歷史劇,以續寫莎劇《馬克白》為出發點,反轉改編馬克白夫人其實並未如原劇中發瘋死去,而是化名格洛赫(Gruach),重新振作面對英格蘭舉軍入侵蘇格蘭的事實;同時間,卻和英格蘭將軍西華德發展出一段中年之戀。在國族危機與個人情感之間的糾纏交雜中,葛雷格以大眾熟稔的故事背景,重新照見蘇格蘭與英格蘭數百年來錯綜難解的關係。

然而在《馬克白後傳》裡頭,葛雷格不單只是拋出現代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政治情勢問題。他藉著劇中十一世紀英格蘭假借為蘇格蘭重建秩序之名,卻行國土侵略之實的情節,巧妙但銳利地劃出現今更為複雜詭譎的國際局勢:自廿一世紀初展開至今,尚未正式落幕的阿富汗戰爭下的道德矛盾。在這場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與中東世界的征戰中,英美等地的劇場創作者不乏對其有諸多形式的強力抨擊;猶如葛雷格透過《馬克白後傳》借古諷今的力道,決絕地質問:數百年前曾發生的,現下不會發生嗎?蘇格蘭與英格蘭會發生的,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不會發生嗎?如同劇中角色如警語般地說著:「你的『和平』,只是將你的『戰勝』換句話說罷了。」

這部以歷史史實作為素材的現代諷刺劇在二○一○年倫敦首演,以及二○一一年加入了蘇格蘭國家劇院的共同再製巡迴至今,挑嘴又對此題材敏感的各大報劇評皆對《馬克白後傳》讚譽有加,不只反映了葛雷格的文字珠璣與批判力道,導演洛葛仙妮娜.希爾伯特(Roxana Silbert)也是功不可沒。

導演以戲詰問   演員散發高貴情操

這位現任「伯明罕定目劇院」(Birmingham Repertory Theatre)藝術總監的英籍阿根廷裔女導演,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擔任聯合導演期間即執導、製作多齣英國當代劇作,也致力開發新文本、集體創作及音樂劇等多元劇種,為劇團的創作光譜添色不少。她從女性視角中關注了更多《馬克白後傳》裡馬克白夫人的感情掙扎,讓個人矛盾與兒女私情在國家和平的難題中更顯動人,以及喚起更多觀眾的共鳴。飾演馬克白夫人的知名蘇格蘭女演員賽奧漢.雷門(Siobhan Redmond)更是整齣戲裡的靈魂人物,劇評形容她的演出「揪心且散發高貴情操」。

現實中,蘇格蘭即將面臨進行脫離大英國協的獨立公投,葛雷格便是劇場圈裡率先發聲贊成,並且積極參與相關活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劇場和政治是不可分離的」,葛雷格在《馬克白後傳》中對當代英國社會、全世界——以及這次的台灣觀眾——所投下的震撼彈並非一個劇作家對於國族與身分認同的難題中,私己的立場或答案,相反地,他持續質問觀眾,質問自己。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