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彬
導演、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所不知道的崔台鎬
給台鎬的情書
其實,和台鎬以導演與演員的身分合作,嚴格來說也只有《服妖之鑑》那麼一次,但他確實是我為數不多的劇場好友中的其中一位。大概是因為我和台鎬住得近,常常約在住處附近的咖啡店,聊創作、交流八卦、感嘆中年的逼近、抱怨世界的嘈亂⋯⋯或是,被台鎬推銷一些好東西。 沒錯,就是推銷。 別誤會,他當然不是真的兜售商品或保單,只是當台鎬用經過了他有意識節制的喜悅跟我分享他腳上新買的New Balance、或是剛換的手機和3C用品(也是他擅長的領域)甚至馬桶刷之類的居家用品時,實在是,莫名地迷人⋯⋯從他為何需要或想要這件物品、為此做功課看了多少YouTube評比實測、入手後的使用心得、生活因此而展開的微小變化等等的各種小宇宙展開,這個在舞台上迷倒眾生的劇場演員講起他的購物經驗實在是,太日常,日常到太具說服力了。 「我覺得你可以考慮一下,我是蠻推薦的。」通常台鎬分享完好東西,就會給我一抹具有深意的微笑,靜靜吐出一口菸,這麼說著。 「好的演員必定是一位優秀的推銷員」⋯⋯不,我才沒有要下這個膚淺的結論。我只是很喜歡這個朋友,很喜歡他低調、謙虛、客氣但真誠的微笑總掛在有些距離感的臉上,就像他的演員簡歷上寫的「不慍不火」(雖然他得了台新大獎之後偷偷改掉了);喜歡他的表演有著處女座的龜毛精準,還有對於身為演員的高度責任感及自律,以及對他所珍視的人的關心與對後輩的默默提攜。 以上這些,我相信也是大家喜歡這位優秀演員的原因,毫無疑問;然而我呢,則是更喜歡眼睛閃著光芒和我分享最近買了什麼好東西的,日常的台鎬。嘻嘻。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進另一個導演的腦袋
我時常很好奇其他導演們都是如何思考創作、如何進行排練的。畢竟,導演不像演員,在四處游牧於各個劇組的生活裡互相建立了一種(可以交換情報的)社群;導演,大多數是孤獨的狼(好啦沒那麼帥,可能就是人緣差而已)。 莎妹劇團導演王嘉明曾在《PAR》連載專欄「一字一劇場」,每期以1 個甲骨文為題,從古老的中文字原義,延伸至與劇場、創作、生活的種種關係。專欄裡,被大家稱為「頑童」的嘉明非常縝密細膩地推敲、思考以及落實他的劇場觀;對我而言,更像是終於有機會走進另一個導演的排練場(腦袋)。雖然一廂情願,但似乎因此理解了他作品裡給自己的靈光或不爽,進而釋懷(或加強了)自己的焦慮,以及直視自己的盲點與匱乏。 即使每個導演、每個創作者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也都這般深信著,但,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並不奇怪,肯定也是一種力量吧。我想。 嘉明分了上中下三期談「系」這個字,其中有一句話對那時(甚至至今)的我當頭棒喝。(我希望這個專欄能夠集結成冊,最好是像日本的文庫本尺寸。) 2021 年起大幅改版的《PAR》對我的思考刺激和「一字一劇場」異曲同工。雜誌編輯與導演相像之處在於:在一個主題或概念之下如何調動結構與安放素材,這一年多來,每當翻閱改版後的《PAR》,有時會想起嘉明說的那句話: 「探索不是往下挖,而是往後退,或是把頭歪一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國際篇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離經叛道」的說故事大師
英國劇場奉行「文本至上」的理念,導演的工作是以「服務」文本為最高指導原則,但對從小不願墨守成規的賽門.麥克伯尼來說,真正的劇場傳統是「說故事」,而故事當然不只存在於劇作家的文字裡!他用肢體、影像等各種形式,讓劇場觀眾用各種感官「體驗」故事精髓,而他與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合作的《同情的罪》,則是其肢體性與劇場性特色的集大成之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的紅樓想像
挑戰多種角色 演到欲罷不能
薛寶釵,一個冷靜理性、沉穩端莊的大家閨秀,與林黛玉相較之下顯得平凡。但是,現代女性要成為薛寶釵何等容易?女演員要讓薛寶釵的形象立體並讓人同情更是難上加難。她是一朵牡丹,「豔冠群芳,任是無情也動人」,這樣的氣度和圓融又怎是輕易能成就的呢?因為如此,薛寶釵的形象其實並不容易呈現,卻非常值得玩味,這也是我想挑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
馬克白夫人沒發瘋? 《馬克白後傳》借古諷今
以莎劇演出為核心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歷任藝術總監的帶領下,不止奠定了全球莎劇的權威地位,也戮力於實驗和找尋莎劇的當代詮釋。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的《馬克白後傳》,由重量級劇作家大衛.葛雷格執筆,這齣改寫自悲劇《馬克白》的寓言,連結當代觀眾對於浮動、不確定的國際情勢中,人民如何安身的自我詰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不只是復古? 《仲夏夜之夢》跨時代與觀眾對話
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以再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劇古典風貌作為其招牌。從外觀、尺寸、建材選擇到劇院內部、舞台結構,無不鉅細靡遺地試圖重現伊莉莎白時期風格。即將來台演出的《仲夏夜之夢》,在藝術總監壯古的執導下,以古典風格融合現代元素,在倫敦上演時,被譽為近年來亮點最多、表演最精采的版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姆.艾契爾 注重當下與觀眾一起「作戲」
由提姆.艾契爾與其他五位藝術家一同創立的「強迫娛樂」劇團,是英國最「老牌」的前衛劇團,演出形式多元、難以定義歸類。不從既有文本出發,以「共同分享和擁有」創作素材為原則,「強迫娛樂」有時從一個概念、一個問題、一條規則或一次與觀眾的互動經驗來展開排練。艾契爾認為在形式與內容外,表演者內在和外在的互動及與觀眾的當下「相遇」,才是他感興趣的劇場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瑪莉安.艾略特 在文本傳統中另闢蹊徑
出身戲劇世家的導演瑪莉安.艾略特,近幾年以《戰馬》、《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等作品奪下美國東尼獎、英國奧立佛等大獎,也讓她的才華備受矚目。自言「熱愛文本且無法將它拋棄」的艾略特在挑選文本和題材上從未設限,無論是改編文本、融合肢體劇場及偶戲的挑戰,都使得艾略特在經營文本之外,也逐漸建立起她的劇場美學標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菲力克斯.巴瑞特 讓空間述說屬於「你」的故事
「請跟我來!」被帶領到非傳統劇場空間的觀眾,就這樣在一幢建築中展開另類的劇場之旅這就是導演巴瑞特及他所帶領的Punchdrunk劇團的創作特色,讓觀眾遊走於整個演出空間、拼湊散落在各處的演出片段,藉此創造出每個觀眾自身獨一無二的觀戲經驗。
-
焦點專題 Focus
以成熟態度 面對苦澀人生——亞倫.艾克鵬 Alan Ayckbourn
得獎紀錄與作品清單幾乎等長的亞倫.艾克鵬,可說是英國當代最重要的英國劇作家之一,國內的表演工作坊與果陀劇場都曾演出過他的作品。他的劇本往往橫跨了喜劇與鬧劇之間,在精密設計的情境與字字珠璣的精采對話下,挖苦嘲諷現代人的情感處境;而長期擔任劇院總監的他,更擅長從敘事結構與劇場空間創發新意。
-
焦點專題 Focus
溫厚謙遜的機智靈光——亞倫.班奈 Alan Bennett
溫文儒雅的亞倫.班奈,寫作範疇不限於劇場,在影視、廣播、小說和散文等方面都十分傑出。他擅長在作品之中嘲弄公眾和歷史人物,但他不操弄語言的狡猾遊戲,在他作品中看見的是充滿機智的靈光,及對世事懷抱著憐憫、同情還有幽默感。班奈的英式幽默並非那種尖銳批判、機智辛辣型的冷笑話,而是比較敦厚平實、自我解嘲的路線,他筆下的角色往往面臨孤獨及被忽視的死亡危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安琪 ╳ 凡爾賽玫瑰
這一、兩年注目度急竄的王安琪,是劇場新生代女演員中頗令人期待的一位;穿梭大小劇場和螢幕之間妝扮各式角色,她總能牽動觀眾喜怒哀樂的身影。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形容王安琪是「集賢妻與蕩婦於一身的完美女演員」,足見她在表演上令人驚豔的彈性與魅力!近期劇場界的話題作品《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中,王安琪演出陳俊志的妹妹Rose一角,精準詮釋令人揪心的堅毅和女人的無奈,與戲精前輩們同台飆戲也絲毫不遜色,成為每個觀眾心中驚呼的亮點。 小時候的王安琪打開電視被卡通《凡爾賽玫瑰》裡的歐絲嘉(Oscar)所吸引,著迷於她和一般女孩截然不同的特質。王安琪本身也和她聽起來鈴鐺可愛的名字不一樣,她一點都不柔弱嬌巧,也不想成為一個玻璃娃娃;尤其在如此艱辛的劇場環境中奮鬥,她非常明白假使自己不願妥協,那就必須用堅強來磨鍊眼光。因此,她保持虛心與認真,用堅定又平靜的心在接踵而來的演出機會裡衝刺鍛鍊、披荊斬棘,宛如優雅揮劍的歐絲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詩盈 ╳ 女總統
她是張詩盈,以《父後七日》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演員;她在電影裡粉墨登場亮眼吸睛,電影導演王育麟盛讚她:「張詩盈的表演精準、用心、有力量,是個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的演員!」。她也是張Winnie,在劇場裡搞笑深情性感可愛無所不行,連劇場頑童王嘉明都驚呼:「小心!!不要以為你可以抓住她!定義她!」。 無論影像或劇場,她的表演猶如她那招牌般爽朗直率的笑容,直擊你心。雖然Winnie曾經告別劇場放下表演,度過一段轉職上班族的生活,卻仍因為表演的光芒獲得獎項的肯定而又宿命般地回歸演員的身分。轉了一個彎,還是回到表演這條路,她笑稱卅歲左右這一連串的生命變化像是開啟一扇又一扇的門;最初雖然令人惶恐,但是推開了而立之年那扇厚重的門之後再回首,路上的障礙和疑惑全都化作綺麗風景,盡收在她骨碌碌轉動著的大眼睛裡。
-
焦點專題 Focus 雖然做「大」 仍愛小劇場
呂柏伸 面對大眾口味 自然心看待
在歷練多次大劇場的經驗後,面對普羅大眾的看戲口味,呂柏伸則以自然心看待,「如果有兩千個觀眾喜歡看我的戲,那也沒有非要追求到八千個觀眾。」雖然從小劇場跨足到大劇場,他看待作品的標準絕非以數字作為考量,「台灣的劇場不應該認為從小做到大才叫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