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金源(陳藝堂 攝)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每一次的機關冒險 都是世界首演

舞台技術設計楊金源

楊金源說:「TD(舞台技術指導)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演出,都像經歷一次發明與創作的過程。」承接導演的奇想,舞台技術設計要想辦法讓它能夠在舞台上實現,而可怕的是,它不會給你多少時間,不可能有像產品開發那樣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機會。他表示:「我們這一行,風險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儘管前面測試很多次了,可是,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

楊金源說:「TD(舞台技術指導)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演出,都像經歷一次發明與創作的過程。」承接導演的奇想,舞台技術設計要想辦法讓它能夠在舞台上實現,而可怕的是,它不會給你多少時間,不可能有像產品開發那樣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機會。他表示:「我們這一行,風險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儘管前面測試很多次了,可是,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

三月,關渡半山腰舉辦了一場「衝浪大賽」。十九名參賽者或站或蹲,在模擬衝浪動作的器械上,邊盡力平衡機器的傾斜、翻轉,邊唱歌說話。創意競賽的主角,就是大家腳下的「衝浪板模擬平台」。這是在楊金源帶領的課堂上,由四名大三學生自己出題目,自行設計、製作而成的舞台機關。

TD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舞台技術設計」,可說是台灣獨一無二的學門。

在分工精細的劇場組織中,如何落實導演和舞台設計的想像,舞台技術指導(Technical Director,簡稱TD)是關鍵人物。十二年前,拿著耶魯大學「技術設計與製作」藝術碩士學位的楊金源,落腳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著力於培育國內舞台技術設計人才,並持續研究、開發舞台技術新的可能。二○○七年在校方支持下,「舞台動力實驗室」成立了,楊金源帶著學生在此發想、實驗、製作。衝浪板是他們為自己訂立的挑戰,事實上,這裡所研發的劇場技術,更常是為了呼應舞台設計和導演天馬行空下的訂單。

楊金源說:「TD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演出,都像經歷一次發明與創作的過程。從導演、舞台設計提出的需求,到每一個布景、道具、機關的產出,都要透過各種research,從Google、Wikipedia到拍賣網站,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在英美系統,技術設計更像一個獨立的部門,還有木工師傅、焊接師傅、道具師傅等協同配合。」

半年前,他們剛搬新家,在五金零件、瓶瓶罐罐中,偶爾會出現學生作業,以及他之前的作品。儘管空間大了三倍,作品實體沒辦法留太多,他說:「因為每一齣戲都會有新的怪物出來。」

一轉身,他指著捲揚機介紹:「這是『耶魯尤金氏』捲揚機(尤金,取自楊金源的英文名字)。捲揚機是劇場裡重要的心臟,一般用於懸吊系統。我的捲揚機還可以驅動旋轉舞台、升降台、運動中的軌道,也能拿來飛人。都是綜合運用耶魯學過的東西;旁邊的槓桿就是我新加的,兩邊拉起來,兩個人就可以搬運。外加摩擦輪也是新點子。」

你相信它,甚至會為這件事而感動

「我常跟學生說,我在耶魯學會的東西,不到現在會的百分之五。學校只能幫你開一扇門,真正的學習要靠自己。我在外面做演出,也會從crew身上學到很棒的方法,是以前學校老師沒辦法教的。」耶魯為楊金源奠定技術劇場的基礎,不過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他,也曾經歷不確定人生方向的渾渾噩噩。

回想轉行緣起,他從第一版《暗戀桃花源》說起:「一九八六年,我拿了高中朋友的戲票去看戲。看完覺得,好奇怪耶,你看得到border(沿幕)、leg(翼幕),甚至看得到燈的下緣。桃花瓣落下,你會覺得……咦?上面有東西喔,可能是桶子或袋子……有個東西在,你也幾乎看到那個東西了,但是,你相信它,甚至會為這件事而感動。從小到大,我第一次感受到那樣的震撼。」

於是,當他電機研究所快畢業,發現想轉行,「『劇場』就突然衝進腦袋裡!」

一九九四年,楊金源退伍,參加由文建會和周凱基金會合辦的劇場研習營。當時進演員組的他,一上台就緊張得全身冒汗,笑稱自己「做了四十五天的惡夢」。後來,他成為台大戲劇所第一屆研究生,在老師的鼓勵、自己也考上公費後,申請到耶魯,結合原先的數理與工程背景,就此專攻劇場舞台技術的領域。

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

廿年來,楊金源完成諸多困難的挑戰,包括北藝大學期製作裡,讓人驚豔的怪手、機場輸送帶、會裂開的觀眾席等;二○○九聽障奧運,他讓張惠妹和林嘉琦從三十米的高塔,飛行八十多米,順利降落在舞台中央;過去三年內,他又分別為如果兒童劇團、屏風表演班、十鼓擊樂團,打造了三套不同的旋轉舞台暨飛人系統。

對楊金源來說,每一次製作過程的程序都很相像:透過不斷實驗,降低設計缺陷,再盡早組合每一個局部,實測、修正整體問題。然而,時間總是不夠。「劇場技術相當接近工業設計,但第一次試,通常就是演出前的某次try out,再來就技排、彩排,然後演出。它不會給你多少時間,不可能有像產品開發那樣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機會。任何演出、任何技術,都是有危險性的,我們就是要想辦法把危險性降到最低。但我們每次都在冒險。」

二○○九年,聽障奧運在九月五日開幕演出,七月十三日,楊金源接下十台捲揚機的製作(含四種不同設計)及飛人工程。如此大型的國際級開幕展演,竟然只有如此壓縮的工作時間,能夠順利完成已是萬幸。然而,在楊金源心中,卻有無法釋懷的愧疚。

「十台捲揚機,有四台要飛昆蟲造型的特技演員,在廿米高空表演綢吊。這部分我們測試了一段時間都很順利。演出前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場館大電居然整晚沒關。第二天中午突然有兩台機器不聽使喚,Reset也沒用,死當。整個下午我和機電工程師一直測試,觀眾進場了,還在討論要怎麼叫醒機器。確定不行後,只好跟舞監說,真的得放棄。最後一刻就是想哭。聽說那四位綢吊演員練了一年,演出前有兩位被告知,要休息,沒辦法上去了。這應該是我做劇場這麼久,最愧疚的一件事。往後這五年,我又做了很多自動控制的案子,都會盡可能設想備援方案。」

談起失敗經驗,楊金源說:「我們這一行,風險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儘管前面測試很多次了,可是,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

因為是精緻的手工業,所以你會感動

「我是一個老師,回到教學立場來講,幾年下來,我覺得,動機永遠是最重要的。」楊金源表示,這也是為什麼要將這裡取名為:「舞台動力實驗室」。Youtube上有舞台動力實驗室的頻道。當初他為了教學而記錄,後來有幾百人訂閱,點閱人數幾十萬。

楊金源說:「看著《暗戀桃花源》的桃花瓣,我會感受到一種無以名狀的興奮和感動。即使你知道那邊有花瓣機關,即使你知道有crew在後台忙得滿頭大汗,即使我已經成為劇場藝術工作者,可以想像後面發生的事情,我還是感動。那個魅力很奇怪,因為它是很精緻的手工業,所以你會感動。喜歡買錶的人,說到手工錶,興趣就來了。也許跟那樣的感覺有關吧。」

舞台動力實驗室之於劇場舞台技術的實驗和研發,是運用紮實的技術根柢,讓表演藝術能順利開花。楊金源表示,教育劇場才得以有資源和時間成本,投注於技術的實驗和研發。他期待將成果貢獻給學校、學生,也貢獻給產業界,希望更多產業的技術人,加入劇場技術研發的領域。

目前他也以專家身分,協助劇場技術的職能基準建置計畫。「到這個時間點,技術人員必須成熟,必須保障大家的安全,這些事情必須被標準化。」他說:「台灣現在幾個大的劇場,都需要劇場技術的相關人才。我希望學生未來有些可能性:可以做劇團的production TD,之後他們也可以做所謂的館方TD(house TD);強一點,還可以去設計遊樂世界、海洋公園的設施器材。這個行當可以由淺入深,甚至變得非常困難的。我的目標是廿年,希望台灣的這門領域,出現一批專業的人,用專業的學、智識完成這樣的工作。目前一半了,還有十年。」

工作法寶

K’nex積木

這是楊金源在美國念書時帶給朋友小孩的伴手禮玩具。四、五年後,現在還在玩。於是回國後他又從Amazon買了一套,一玩成癮,也成為他現在讓學生做作業的教具首選。「世界上有很多人用K’nex做模型,但我搞不好是全世界第一個用它來做劇場技術施工模型。我想推廣,因為它像樂高,速度很快,能在畫施工圖之前,先釐清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到底能否執行。」

兩本《聖經》

「這兩本算我的技術設計《聖經》。」楊金源把自己的書和學生共享,他從這個參考書區,抽出Mechanical Design For the StageStructure Design For the Stage:前者「因為是『《聖經》中的《聖經》』,所以跟女兒借了國小課本的書皮」;後者是「耶魯有一整年都在學這本,不過我那時還是講義,一畢業,書就出了。」

兩本書的作者都是他在耶魯的老師。他也倚重運用這兩本書的基礎知識,設計包括飛人技術在內的許多舞台機構。

Excel軟體

從機構設計、材料需求,到施工方式、廠商報價、整體預算,楊金源都能運用Excel的加總計算、在不同分頁做link等功能,加以整合。因此,無論是個人工作,與導演、舞台設計開會,甚至進料廠商報價臨時變動,他都能快速調整,並且即時、準確地完成多方溝通。他甚至用Excel作圖:按照已知數據畫曲線圖,推算整體規模擴大後,圓環Truss在三點懸吊時的重量分布。等同是將數據、公式、圖表,全部整合。難怪他說:「一般都把Excel當作畫表格的軟體,我覺得對它是嚴重的汙辱!」

螺旋測微器

「剛來學校的時候,曾經買了一批布幕,得標廠商拿布樣來時,同事還開玩笑說:要把布樣鎖在保險櫃。交貨那天,我一摸,覺得怪怪的。於是請同事把保險箱的布樣拿出來,用螺旋測微器一量,真的有差!因為它的精確度到0.01mm,廠商提供的布樣比如是1.23mm,送來的布是0.8mm。你用摸的都差不多,可是一量卻差了0.4mm,等於偷工減料,價格差很多啊!當場一百多萬的貨全部退回,一個月後拿回來重驗。」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耶魯大學藝術碩士,主修技術設計與製作,現任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 參與製作總數超過50齣,合作演出團隊包括:如果兒童劇團、米靈岸音樂劇場、十鼓擊樂團、屏風表演班、舞鈴劇場及北藝大戲劇系等。
  • 2007年創立台灣獨一無二的「舞台動力實驗室」(Stage Machine Lab),開啟一連串的產學合作機會。
  • 2009年任聽障奧運飛行懸吊技術總監。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