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褪去神童的傳奇,透過不同的角色所創造的傳奇一直存在著,努力地耕耘著。(沛思文教基金會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天才、演奏家、教育家 不同藝術價值的精采闡釋

小提琴家宓多里 訪台演出西貝流士協奏曲

從小備受國際樂壇矚目的「東方珍珠」——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將於三月中再度訪台,演出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宓多里的音樂天才無庸置疑,洋溢的才華與傳奇性的故事也都讓樂迷津津樂道,但舞台下的她,則更樂於與是人分享她對音樂的愛,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社會、種族的藩籬,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的許多角落。

從小備受國際樂壇矚目的「東方珍珠」——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將於三月中再度訪台,演出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宓多里的音樂天才無庸置疑,洋溢的才華與傳奇性的故事也都讓樂迷津津樂道,但舞台下的她,則更樂於與是人分享她對音樂的愛,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社會、種族的藩籬,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的許多角落。

宓多里小提琴協奏曲之夜

3/14~15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8350017

被稱譽的「東方珍珠」的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Midori Goto),給人的第一印象多是那瘦小的身軀、謙融的態度,在人群中很容易讓人忽略她的存在。然而,毫無疑問地,在音樂的世界裡,她展露出的高超演奏技巧與多元的音樂風格,甚至在琴藝之外所呈現的多樣性,讓她更顯特出。

天才的故事  總是令人驚豔

所有故事的開始總會有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動機,卻引起令人驚奇、超乎想像的過程與結果。一九八二年,宓多里在母親五嶋節的指導下,錄下了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隨想曲》、巴赫(J. S. Bach)《無伴奏奏鳴曲》,以及聖桑(C. Saint-Saëns)《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錄音。這份錄音輾轉傳到了小提琴教育家迪蕾(Dorothy DeLay)的手中,精練的技巧與成熟的音色讓這位大師為之驚豔。隨後首次面試時她演奏的巴赫《夏康舞曲》,更是讓所有在場的教授們醉心。這樣美麗的音樂聲響也曾讓小提琴家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覺得自己是見證了一個奇蹟:「她當時就像我坐在椅子上的高度吧!調完音,宓多里對觀眾鞠躬,對我鞠躬,對鋼琴家鞠躬,然後開始演奏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而我開始情緒激動,我坐在那裡,眼淚開始從我面頰上流下來。」

然而,那些存在大家記憶中,以落落大方的姿態、毫無畏懼的信心,接受祖賓.梅塔(Zubin Mehta)邀請擔任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新年音樂會神秘嘉賓的十一歲小女孩,以高超的技巧性與音樂性演奏帕格尼尼《第一號協奏曲》第一樂章獲得滿堂彩,不僅獲得《紐約時報》的佳評,更讓祖賓.梅塔讚嘆其為「新世代的海飛茲」。時至今日,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正是一九八五年的檀格塢音樂節(Tanglewood)。在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指揮下,與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演出指揮家本人所創作的《小夜曲》Serenade for Solo Violin, Strings, Harp and Percussion。在那狂潮般、高難度的樂曲終段,宓多里除了完美展現演奏技巧外,更連續兩次拉斷E弦,甚至迫使指揮家中斷了樂團的演奏。最後還是回頭向樂團首席馬爾科姆.羅威(Malcolm Lowe)借用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後才完成這場演出,她不只展現令人驚豔的高超琴技,也讓人看見了她對音樂那沉著真誠的執著態度。這一切讓《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為她留下了第二天的頭版標題:「十四歲女孩以三把小提琴征服了檀格塢音樂節」(Girl, 14, Conquers Tanglewood with 3 Violins)。

詮釋音樂核心  散發真摯情感

傳奇的故事總有結束的一天,宓多里仍然是一顆閃耀的巨星、眾人目光的焦點,褪去神童的傳奇,透過不同的角色所創造的傳奇一直存在著,努力地耕耘著。透過音樂不僅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社會、種族的藩籬,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的許多角落。

此次再度抵台,宓多里將與張弦指揮的NSO合作呈現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創作於一九○三年的樂曲,跳脫了傳統奏鳴曲式的結構局限,將小提琴獨奏極具表現力的「華彩樂段」(Cadenza)樂曲的中段,在情感的深度、音樂聲響的張力上都呈現得極為厚實。安裝上弱音器的絃樂器在樂曲一開始透露出迷惘的哀傷感,樂團多層次的推襯下,主奏的小提琴有著相當豐富技巧與表現力,隨著浪漫詩意的慢板樂章,引領進入活潑華麗、並帶有民間舞曲風格的終樂章。這部作品獨特的樂思,展現出多樣的面貌與性格,即使已是相當熟悉的樂曲,宓多里總能獲得全新思索:「不管我上次演奏它是什麼時候的事,每當我重新回過頭面對這首作品,總會有全新的感受湧現。」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舞台下的宓多里  分享音樂與愛

很難想像,一個從小活躍於世界上諸多舞台上的演奏家,能夠在忙碌、應接不暇的演出生活中,還能擁有多少「自己的時間」?

一九九二年,年僅廿歲的宓多里於紐約成立「宓多里與朋友們」(Midori & Friends)基金會,每年將音樂計畫分享給無以計數的生活困乏的低下階層的兒童。二○○二年,於日本成立「音樂分享」(Music Sharing)基金會、美國的「演奏家夥伴」( Partners in Performance)都分別將音樂帶到於生活中未能接觸到藝術的群眾,致力將音樂散播給所有人。二○○七年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被賦予教育、兩性平等及國際間合作關係等任務。二○○四年被任命為美國南加大桑頓音樂學院(Thornton School of Music, USC)「海飛茲主席」(Jascha Heifetz Chair in Violin)、二○○七年被任命為絃樂系系主任。除此之外,她更在二○○○年以「最優等」的成績,取得紐約大學嘉勒廷學院(Gallatin School of Individualized Study, NYU)心理與性別研究學士學位,並於二○○五年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她認為這個學位並不一定與她的音樂演奏有著密切的關係,但繼續追求知識的渴求才是她的目的。

長期關注兒童慈善活動與音樂教育的宓多里,此次的台灣之行,也將到台大醫院義演、探視病童,並開設免費的大師音樂班,一如她對社會弱勢的關懷與對音樂使命的實踐。(蔡育昇)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