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稻浪、浪花拍打沙灘、樹葉在風中摩擦窸窣……你聽見了嗎?長年上山下海在台灣各個角落錄製聲音、創作歌曲、挖掘素人歌手的風潮音樂,以「聽台灣.我的土地音樂風景」音樂會,集結旗下范宗沛、聶琳、謝宛臻、王心心、金木義則、吳昊恩、芮斯、泰武古謠傳唱等音樂家,還有廣藝愛樂的演奏,透過台灣歌謠演奏與原民古調新唱,結合動態影像,讓樂迷透過聲音,重新認識台灣……
「聽台灣.我的土地音樂風景」音樂會
11/8 19:30
11/9 14:30
台北 國父紀念館
INFO 02-22185881轉353
透過《看見台灣》影片,我們像飛鳥一樣遨翔在天空,俯瞰台灣的美麗山河。平原、縱谷、高樓、海岸線……島嶼的輪廓,我們勾勒得一清二楚。但當結實地踏在這塊土地上,閉起眼睛後,我們的耳朵,認得出台灣的聲音嗎?
「譬如說旅行,我們通常帶著相機拍照,用得最多的就是眼睛,卻很少用到耳朵。即使能夠聽到的,也只是別人的描述,說這個東西好吃、那個地方漂亮。」風潮音樂企畫總監于蘇英一開口,就拋出了一個發人省思的議題。而從網路流傳的一小段宣傳影片中,我才第一次發現,原來當微風輕撫過成熟的稻浪時,窸窸窣窣的聲音,是那麼恬靜悅耳。
品味大地的聲音
的確,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記得「看」,卻常常忘了「聽」。于蘇英說:「海洋其實有很多種聲音,打在七星潭的石礫灘跟打在墾丁的細沙灣是不一樣的,打在東北角、蘭嶼珊瑚礁岩的孔穴,那個沖刷的聲音很不相同,可是大家都不知道。」於是,相對於《看見台灣》的宏觀,它們決定要用微觀的方式,讓大家打開耳朵、細細品味這大地的聲音。
但什麼是台灣的聲音?這個問題,還有誰能比在台灣耕耘了廿多年的風潮音樂更有資格回答?雖然是唱片公司,但多年來上山下海在台灣各個角落錄製聲音、創作歌曲、挖掘素人歌手……他們早已累積了豐沛的資源。因此,首度跨足音樂會的舉辦,他們找來范宗沛、聶琳、謝宛臻、王心心、金木義則、吳昊恩、芮斯,還有泰武古謠傳唱等風潮音樂家助陣,挑選聽眾最喜愛的樂曲,再加上廣藝愛樂豐富的管絃樂織度,讓耳熟能詳的歌曲,以不同面貌重新呈現。
從傳統歌謠、創作、民歌到加入古典的元素,台灣的歌曲以時間的軸線進行。因此音樂會上半場以「土地迴聲」為概念,用純音樂演奏的方式,讓觀眾聽到《思想起》、《月夜愁》等故事。到了下半場,于蘇英轉了一個角度說:「九○年代原住民歌手用傳統歌謠加上現代手法的老調新唱,變成一種跨界的型態,這股潮流是台灣另一種主流,卻沒有人整合。」因此她也規劃「跨界天籟」的主題,以演唱為主,將原住民歌曲從四○、六○到九○年代三個世代,以三種不同的聲音和詮釋表現。
影像帶動聽覺風景
為了讓演出更多元,他們也在音樂會中加入了動態影像,因此在悠揚的樂聲中,觀眾似乎也可以「聽」到海浪、湖水……而演奏家也不時成為投影對象,化為視覺風景的一部分。接著在原住民演唱時,則配上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發明的「紋砌刻畫」,讓雕刻刀所刻出的大地風景,帶觀眾進入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整場音樂會聽下來,不但能對台灣音樂有一番了解,也能從視聽的刺激中,體會到溫暖與飽滿的感覺。這種感動不為別的,只因為貼近自己血液和呼吸。
當我們為外來的古典、搖滾、爵士還有流行音樂瘋狂時,別忘了這片土地,正以微小且細膩的聲音與我們對話。只不過她的脈動不易察覺,只有在靜下心時,才可以感受得到。如果你也想嘗試聆聽她的聲音,那麼「聽台灣」,可以從這場音樂會開始。
文創設計轉型 風潮音樂以創意打開未來
從二○○○年起,當數位時代來臨、實體CD銷售下降時,首當其衝的唱片公司,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當樂迷熟悉的據點一家一家消失時,只有風潮音樂以另類的思維,不斷逆風前進,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些年來不管是佛教、健康、養生、自然……這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從沒有中斷。
今年,風潮音樂展開轉型,首先推出的就是「聽台灣 音樂文創計畫」。除了音樂會外,他們從去年底起推出「台灣音樂地圖」烙木禮盒,接著有多款「音樂明信片」發行。九月中不但發布在臺南十鼓文創園區完成了可以實際體驗的「真人音樂盒」,年底又將耳熟能詳的音樂轉化為「手搖音樂盒」。這些設計固然是商品,但從中必然能夠觀察到,傳統「專輯」的概念已經逐漸淡化。因為依照匯集各地方音樂集結而成的「地圖」,可以當作餽贈外國友人的伴手禮;挑選喜愛的明信片郵寄出去時,也同時寄給對方一段音樂;而將樂曲放進音樂盒時,則是過濾了憂愁,只留下甜美。如此一來,音樂變得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而且也更能夠相互分享。誰說市場的走向,只能由消費者主導?源源不絕的創意,才是致勝的契機。(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