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沉暗的木製招牌,掛在隱身市區的鐵工廠門前,讓人很難想像,這就是獲頒「民族藝術薪傳獎」、台灣數一數二的「製鑼世家」——林午鐵工廠!原本只是從事金屬產品製造,卻因幫忙修鑼發展成製鑼,林家堅持手工製作的好技藝,從林午老先生、林烈旗到第三代林浩賢一路傳承,響亮驕傲的鑼聲,將繼續宏亮遠傳……
從漫長的雪隧出來乍見陽光時,才意識到真正離開了喧囂的台北,來到綠意盎然、純樸的宜蘭。下了高速公路,才發覺我們一行人對宜蘭的道路是完全陌生的,靠著Google Map,從中山路五段跳過地圖上消失的四段,直接進入市區的中山路三段,如果不是眼尖,絕對會錯過位於一排市區房子的三一○號「林午鐵工廠」。很難想像,在車水馬龍、商店林立的市區,仍然有傳統的鐵工廠,而不是在空曠的郊區,這完全顛覆了對鐵工廠的刻板印象。
低調木招牌 卻是「薪傳獎」得主
木製且看得出已有歷史的招牌高掛門上,但是陳舊的顏色卻顯得低調,難以想像這是獲頒「民族藝術薪傳獎」、台灣數一數二的「製鑼世家」,是製作西螺朝興宮、號稱全台最大的銅鑼的林午鐵工廠。如果不進門,很難發現場內並排著、樣式奇特的銅鑼,以及一面有一層樓高的大銅鑼,窄小的辦公室牆上,還掛著文化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頒發的「工藝之家」。
平日經營鐵厝工程、電動捲門的鐵工廠,有著讓陽光直射的天井,這不算大的空間,沒有一般鐵工廠的陰暗與雜亂,猶如台灣三、四十年前家庭工廠的規模。的確,在那個年代,這是一家修鐵牛車、吊車、三輪車、四輪車、卡車板金的工廠,也製作火鑼、火鉗等金屬工具,更是製作農具、學徒四十多人的小型農具工廠。「當時全部產品都是純手工,製作非常嚴謹,林午老先生還會用鐵鎚修理學徒。」林午先生的徒弟黑仙(台語)老先生說。因此在日治時代,林午鐵工廠曾被日軍指定為軍用的維修工廠。戒嚴時期也曾被軍方找去修鍋爐。「當時沒有人敢去標軍方的案子,只有我父親敢去,當時是心驚膽戰地在幫軍方做事情,現在想起來真的很驚險。」鐵工廠的第二代主人林烈旗說。
意外踏入製鑼 優質名聲遠揚
純樸、黝黑的林烈旗,非常的「古意」,是純樸、不多話的人,由此不難理解,已經擁有許多光芒的林午鐵工廠,仍然使用陳舊、不醒目的招牌。「踏入製作銅鑼,是非常巧合的機緣。民國四十年左右,有一次宜蘭的漢樂團準備陣頭表演時,敲壞了銅鑼,漢學老師游老樹就央求我父親修復銅鑼,當時父親從來沒有做過銅鑼。在他的央求下,只好試試看,沒想到一試效果奇好,游老樹非常的滿意,其子弟團建樂軒也來找我們,甚至到處幫我們宣傳,名聲就這樣傳開來。」
當時全台許多北管團或劇團都來訂製銅鑼,連十二音、十五音鑼都有,如臨安社、拱樂社等等,甚至包遊覽車從中南部一大早就到,試音試到下午才離開,因為每一團要求的音色與音高都不一樣,所以無法量化,等於是量身訂做。「但是他們訂一次都用了廿、卅年不會壞,所以也不會常來。」林烈旗靦腆地笑著說。
的確手工打造、精製的銅鑼只要適當的使用與保存都可以長久使用,偶爾只要回鍋調整音高,所以林午鐵工廠如果要靠銅鑼吃飯,可能早就撐不下去了。所以平日裡他們製作與修復與鐵、金屬有關的產品,如電動鐵捲門、銅鐘、風鈴、銅花、手搖鈴及修重機的零件等,甚至包括鐵厝工程,這些產品更讓他們撐過台灣廟會陣頭文化沉寂的漫長歲月。現在林午鐵工廠的名片上,第一項產品卻驕傲地印著「銅鑼專門製造」,也意謂著林午鐵工廠現在是全台灣數一數二製作銅鑼的廠商。
耳力受損也無悔 台灣的「活」文化資產
林午老先生從民國卅七年開始踏入製作金屬產品的行業,迄今已經有七十年的歷史。開始是製作鐵類的產品,民國四十年代從國外進口廢銅,加上游老樹的關係,才開始製作銅鑼。隨著高雄拆船業的興盛,林午鐵工廠使用了當中材料板的銅,因為聲音好,使用了廿、卅年。在拆船業沒落之後,才改用國內生產的銅。「銅」是工業之母,任何工業都需要用到銅,無論小如電線,大如機器製造,林午鐵工廠以銅為製作產品的原料,正也說明了林午鐵工廠是台灣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林家三兄弟中,老三林烈旗十多歲就開始隨著父親在工廠裡工作,由於他對聲音的敏銳度是兄弟中最高的,因此接下了家裡的事業。他的耳力可以聽到聲音細微的變化,即使材料的來源不同,他都能發掘箇中奧妙。「銅鑼至今仍用手工製作,試音也是完全靠聽覺,所以很傷耳力,尤其是漢樂團要求大聲,對音色的要求也是憑直覺,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每一個音都要試很久,我就得在旁邊不斷地敲敲打打地調整。」林烈旗無奈地說。在長期的試音與敲打的製作環境下,高分貝與過度使用耳力,造成林烈旗的聽力受損,這是這一行的職業傷害,但是當完成一件滿意的作品時,就將這樣的傷害完全拋到腦後了。
「現代打擊樂團有標準音,就容易多了。」林烈旗露出難得開懷的笑容。朱宗慶剛回國創立朱宗慶打擊樂團不久後,就找上林烈旗訂製一座十一音鑼,當時朱宗慶只有兩、三萬的經費預算,林烈旗也很豪爽地半友情贊助,因此與朱宗慶打擊團結下很深的情緣。之後國內的其他打擊樂團也紛紛找上林烈旗製作銅鑼,如十方樂集、九天民俗技藝團,優人神鼓更訂做了魔音鑼,由於品質精良,這些樂團頂多回鍋來調整音高而已。除了國內打擊樂團的肯定之外,林午鐵工廠在民族音樂學者呂錘寬教授數次探訪之後,認為林午鐵工廠製作銅鑼的工藝是台灣的「活」文化資產,因此推薦林烈旗申請文化部的「工藝之家」,讓林午鐵工廠享有該得的國家級工藝家榮耀。
宗教界也青睞 特製銅鼓獨一無二
在鐵工廠一角擺著一個已經製作完整,非傳統形制的銅鑼,銅面上還刻著藏文。「一開始是在台灣的藏傳佛教人士來訂製,後來喇嘛來到台灣看到這個銅鑼,非常驚豔,認為醇厚的聲音完全符合他們藏傳佛教樂器該有的音色,而且製作精良,於是開始向我們訂製。藏傳佛教的銅鑼比較厚,聲音低沉、有厚度,有些側面、正面都會刻滿藏文的佛教心咒。這些銅鑼將要坐飛機運到大陸藏傳佛教的寺廟。」林烈旗很開心地說著。
除了藏傳佛教的銅鑼之外,也接受台灣寺廟訂製用青銅製作的大缽。他為北投正覺禪寺所製作的銅鼓,更是他非常得意的作品。用金屬的銅,做出具有皮鼓聲音的銅鼓,這個銅鼓應該是世界上非常罕見、數一數二的樂器。「光聖法師曾經穿著常人服裝四顧工廠,請我幫他做一個銅鼓,起初我很不願意,因為沒有做過。最後他告訴我,銅鼓是每天誦經時要用的法器,但是他是出家人,打著用牛皮做的鼓很奇怪,這個理由說服了我,於是我願意嘗試幫他做一個試試看。」林烈旗開心地說著。從林烈旗的神情感受到他對這個奇妙的緣分與實驗成功,感到非常的得意。至今他已經又幫光聖法師做了兩個可以背的銅鼓,在採訪的當天早上,他們才剛運送一個剛做好的銅鼓到北投的正覺禪寺。
有子接缽 驕傲工藝傳三代
林烈旗秉持著父親的創業精神——不偷工減料、追求技術進步、信用至上。至今他仍幾乎全手工製作銅鑼,如凹板、打磨等等都不假機器幫忙,包括銅鑼中間的打凸,都是用錘子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所以工廠內散落著大小不一、中間凹洞的木頭,那是打銅鑼凹洞必備的器具。現在林午鐵工廠已經傳至第三代林浩賢,這位靦腆、害羞的年輕人為了保存家傳的技藝,從中山醫學院畢業之後,改念佛光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這個跳Tone的決定,讓林烈旗與太太非常驕傲地:「製作銅鑼,現在他已經有八成的功夫了」。相信林烈旗一定也在兒子身上看到父親林午老先生當年對他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