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戲劇工作者汪其楣今年再度受朱宗慶打擊樂團之邀,編導年度音樂會,這一次她思索如何將這塊土地的人文特色,透過擊樂來溫暖人心。於是從與樂團關係密切的製樂工藝家入手,讓演奏家在舞台上表演並述說這些隱身幕後的重要人物,他們如何一代代傳承精采手藝,也與樂團成員的傳承相呼應……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音樂會「樂之樂」
5/17 19:30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中興堂
5/30 19:30 5/31 14: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8919900轉888
動盪的局勢、環境的危機、恐怖的戰亂,以及氾濫的犯罪率……各媒體充斥的話題不是紛擾就是不安。然而這種負面的情緒不該在人群之中蔓延,反之,社會需要的是一股向上的力量。這股力量,只有音樂最容易達到,而打擊樂,更是振奮心靈的最佳利器。
透過擊樂 溫暖人心
資深戲劇工作者汪其楣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分別在二○○六和二○一二年共合作了兩次。前兩次,汪其楣以新移民及國際移工為主題,讓打擊樂與詩歌融合,展現對此議題的關懷與尊重。今年再度受邀編導後,她便思索如何將這塊土地的人文特色,透過擊樂來溫暖人心。於是從一年前起,汪其楣開始灑網、收線、聚焦,最後決定將製樂工藝家——「林午銅鑼」及「响仁和鼓藝工坊」的故事搬上舞台。
即使敲鑼打鼓是那麼地鏗鏘響亮,老師傅們卻個個內蘊平實;正如舞台上的樂器品質再好,仍看不見工藝家背後的辛勞一般。親自走過工廠訪談之後,汪其楣形容他們都有一種「 曖曖內含光」的特質:「兩家都是創立數十年的世家,上一代明白工藝的辛苦,並沒有讓下一代接棒的打算。但後人不但撐起重擔,更承接他們對品質的堅持和精神。如今,他們的第三代也都慢慢地出來學習了。」知道林午銅鑼不斷挑戰極限、自己和自己相比;又聽到响仁和老闆敲著鼓說:「製鼓的時候不要只聽現在、要聽未來的聲音。」這些,看在汪其楣的眼裡盡是滿滿的感動。
自然的聲音 和眾人共鳴
撰寫劇本期間,她發現傳承不但發生在工藝家身上,也在朱宗慶打擊樂團中!汪其楣表示:「從創團團員起,再加入第二代、第三代,一直到見習團員,彼此之間都有師承關係。算算也是『四代同堂』了!」不但如此,打擊樂團的第一套鑼和第一批鼓,就是在創團的時候跟林午、响仁和買的,在這麼多年間,樂團與樂器間的關係更是密切。於是,她運用彼此的連結讓團員化身各種角色,講述往事、介紹樂器、回想學習過程,並且,讓觀眾好好聆聽樂器的聲音,舞台上看起來也如鑼鼓博覽會一般。
為了與讓台灣連結的文化傳承更動人,此次曲目首推江文也的《台灣舞曲》及陳泗治的《龍舞》改編。當然還有《純鑼樂曲》、《獅鼓大曲》、《小鐵人》等創作小曲。但除了純音樂演奏外,汪其楣更突發奇想,讓團員們「開口唱歌」。因此,郭子究的《回憶》台語版、鄭智仁的《天總是攏會光》及顏志文的客語歌《阿樹哥的雜貨店》……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將一一在台上以「自然的聲音」歌唱,與台下觀眾產生共鳴。
優美的旋律傳來,只見團員們手持手搖鐘,一邊緩步一邊唱著《溫柔的風吹響了風鈴》。耳邊傳來歌詞唱著:「如果說我們的孩子像風鈴,那麼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就是那溫柔的,你們就是那慈愛的春風……」這一幕多像是工藝家、演奏家們對上一輩如師如父的真摯情感。千錘百鍊的樂器,透過音樂的編織使人靜下心來,樂手與樂器的相遇,在這裡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