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錫坤說:「我們傳統工藝的精神,就是『老老實實地做一件事情』。」(顏涵正 攝)
焦點專題 Focus 敲鑼打鼓的故事

响仁和鼓藝工坊 用「態度」打造這塊招牌的高度

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的「响仁和鼓藝工坊」,精緻做工吸引了國內外宗教界與表演藝術界的青睞,訂單來自美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甚至歐洲各國,其中的靈魂人物就是第二代師傅王錫坤。從小看著父親製鼓但未學習,長大後卻是父親過世、遭到他人輕蔑後才決心投入,王錫坤說:「再難的技巧,三年、四年、五年努力一定學得會。可是『態度的建立』卻是最難的!」正是這「頂真」的態度,打造了「响仁和」的高度。

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的「响仁和鼓藝工坊」,精緻做工吸引了國內外宗教界與表演藝術界的青睞,訂單來自美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甚至歐洲各國,其中的靈魂人物就是第二代師傅王錫坤。從小看著父親製鼓但未學習,長大後卻是父親過世、遭到他人輕蔑後才決心投入,王錫坤說:「再難的技巧,三年、四年、五年努力一定學得會。可是『態度的建立』卻是最難的!」正是這「頂真」的態度,打造了「响仁和」的高度。

來到新莊,沿線找著店家。新北市的招牌一貫地爭奇鬥豔,但其中一塊,卻質樸得顯眼。大馬路旁的工廠熱鬧非凡——前來採訪的學生不時地拍照取景,老闆娘在寫滿交貨日期的白板前忙著接電話,學徒們忙進忙出……車水馬龍的嘈雜下,我不得不喊著說話,但一旁傳出一陣鼓聲吸引了目光——師傅閉著眼睛傾聽、微調,內心寧靜得沒有一絲漣漪。

老字號的製鼓廠「响仁和」創立於民國十三年,如今已突破九十年歷史。全台廟宇如行天宮、龍山寺、三峽祖師廟、佛光山、法鼓山、孔廟等使用的鼓,都出自他們手中。不但如此,精緻的做工更獲得表演藝術團體如朱宗慶打擊樂團、優人神鼓、漢唐樂府、蘭陽劇團、日本太鼓團等青睞。訂單來自全世界,有美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甚至歐洲各國,這堪稱台灣奇蹟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製鼓師傅王錫坤。

最困難的就是「態度」

卸下手中工作,王師傅的笑容靦腆。「等等有位以色列人要來拿鼓,」他邊整理邊說:「他原本在優人那兒學鼓,年底準備要回去。三、四天前他突然來說要買,我很頭痛,因為我們這裡沒有現貨。」

不是因為銷售一空的緣故,而是原來,他們的每一顆鼓,都必須「量身定做」。「跟我們買鼓,我第一個問他們的就是用途。例如廟宇、醒獅團、表演團體,聲音如何詮釋都不同。一整頭牛,要用哪一塊皮?頸部、背部、肚子延展性都不一樣,所發出來的聲音也相異。另外甚至對方地點的濕度對木頭、皮的影響,都要考慮進去。一面皮從繃上鼓後也要經過四、五天的調整,工廠裡很多都是人家要的,要怎麼賣?」

零點幾公分的差距客戶不懂,但他絕對過不了自己這關,就連形容它製造的過程,也都有他講究的地方:「不要說『做鼓』,這樣唸會有不好的諧音,應該要說『製鼓』比較好,因為我們是『調音製造』。」的確,相較於「做」,他更追求的,就是在「調音」上。王錫坤說:「鼓使用多年以後的聲音會比現在好,現在的聲音經過調節,一年後的聲音都會改變。我必須要替客人抓十年、廿年,甚至卅年後的聲音。」

難嗎?當然難,但他卻說:「再難的技巧,三年、四年、五年努力一定學得會。可是『態度的建立』卻是最難的!」好的鼓聲聽起來是活的,不好的聲音則是死的。新的鼓可以調得很好聽,然而鼓是可以騙人的,如果只著重表象,很快就會發現問題。他笑著說,曾有公家機關來採購時問他:「你們保固幾年?」他頓時不知如何回答,因為在他心裡想的是永久,並且希望對方愈用愈喜愛。也有人將他做的鼓帶到對岸模仿,最後失敗,讓他欣慰地說:「難度愈高,別人無法取代,那才是你真正擁有的東西。我們傳統工藝的精神,就是『老老實實地做一件事情』。」

難忘慈父的以身作則

這樣的精神,也許得從父親那一輩說起。王師傅的爺爺是教漢文的私塾老師,但他的父親不愛讀書,反而常跑到大漢溪旁,用沙土捏塑發揮想像力。爺爺打罵沒有用,只好放棄,讓他去學木工。後來父親看到中國來的師傅製鼓產生了興趣,加上製鼓所得比木工收入高,於是他自己觀察、揣摩、改進,最後「阿塗師」這個響亮的名聲,更成了首屈一指的代名詞。

不過父親因為不識字,連記帳都不會,加上很多老和尚只能說國語,就算要跟他訂製也無法溝通。在吃了很多苦後,他轉而希望孩子們讀書,不要步入他的後塵。於是王錫坤對於製鼓的印象,僅止於做功課時,在一旁「看過」父親和師傅兩人工作而已。

「爸爸白天製鼓,還利用晚上兼做嗩吶。他會在二樓的一間小工作室工作,旁邊放個小烘爐,上面放著銲錫、烙鐵,就這樣一個人孤單地做到天亮。爸爸很疼我,從不要求我做什麼,但我放寒假,就會主動去陪他。只不過我什麼都不會,沒辦法幫,只好負責搧火,不要讓火熄掉。」冬天很冷,五、六點了,父親就會牽著他的小手,到媽祖廟那兒吃餅、油條、花生湯。父親話很少,但這段父子情,卻深深烙印在他腦海。

至今他也記得父親做事的用心,一般嗩吶吹孔挖洞就好了,但他為了使音孔不會太快崩壞,還仔細用鐵的溫度讓周圍木頭碳化。這讓王錫坤感嘆:「那就是對自己負責啊!」

不甘羞辱扛下招牌

未料,父親在他念夜大的時候因心肌梗塞驟逝。母親只好鼓勵他去考個銀行職員,想想家裡沒有負債,野心不大的話,也能夠過一輩子。至於工廠,就讓給師傅好了。王錫坤回憶地說:「第一點我太瘦,(按:製鼓要靠體重蹬鼓皮),第二點我沒有技巧,第三點沒有『人面』。」父親不會說國語,客人都是師傅接洽,仗著優勢,師傅竟輕蔑地對他說:「你沒有那個『才調』(能力)。」

聽在耳裡,王錫坤感到非常羞辱,衝著這句話,他決定要做給別人看:「我什麼都不會,可是我以時間換取空間,別人工作八個小時,我就工作十二個小時也不要緊。」那時後他很自信自己「至少有看過,難不倒我」。但一開始做,才知道苦了……要把牛皮燙熱水去毛、去表皮,卻把皮燙熟了;水不夠熱,結果一點也刮不起來。翻過面來削脂肪,卻連刀子都不會拿,一削居然整張滑到地上去。咬牙硬削,結果事倍功半不打緊,削出來還坑坑疤疤。試了很多遍才知道是刀不夠利,結果,顧慮刀的角度、弧度,利度……光是學磨刀就要兩、三年。

冤枉路走得辛苦,更甭提不小心受過的傷了。但王錫坤卻樂觀地笑說:「還好那時真的生意不怎麼樣。」那位師傅另起爐灶,客戶也都跟著跑,但還好有那段時間的慘澹,他得以跟當年的父親一樣,一點一滴地鑽研、改進。每交出一個成品,就附上一個負責到底的承諾。於是,靠口碑說話的他,在五年之間便使客戶通通回流。多年之後,他因緣際會找回父親賣出去的鼓,七十多年的聲音仍舊響亮。還有一個客人的父親,用阿塗師的小鼓作道士,養活他們八個兄弟姊妹……王錫坤看著被蟑螂咬破的皮革,輕撫有父親的名字和响仁和的印章,直感嘆地說:「真是百感交集。」

要求自己持續向前走

什麼時候自己才開始覺得比較滿意?對這個問題他想了想,竟回答:「其實到現在還不滿意,我還在學。」聲音當然是他的堅持,但除此之外,他不斷思考著如何讓鼓有更多的變化。為此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親自到草屯工藝研究中心學生漆的技術,並且運用在鼓身上。並且還和其他藝術家合作,製作了許多如棉紙撕畫、浮染、青花磁彩繪、壓克力、甕等等材料和技法的作品,存放在工廠旁邊、為紀念父親的鼓文化館「太原郡」裡,開放民眾預約參觀。當然,父親製作的兩面鼓,以及他從各地帶回來的收藏也都陳列在裡面。

最值得高興的是,响仁和的第三代王凱正也決定投入父親的事業,除了跟著父親腳踏實地地學製鼓,也利用年輕人的創意,為這塊招牌注入新生命。從優人神鼓體系出來的他,將武術、舞蹈、禪坐,這個理念運用在他所帶的鼓樂團上,並且著重音樂治療上,讓團員打鼓健身。此外看準商機,他也開發文創商品、擬訂計畫,更放眼國外當目標。跟父親一樣不服輸的個性他閃著眼睛說:「我希望讓大家知道新莊,我希望以父親為主,將工藝師的地位提升到一個境界……」

回程的捷運新莊站,看見响仁和的小鼓展示在櫥窗裡,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靜靜地綻放它的美麗。我想起臨走前,師傅拿起鼓棒,用父親的鼓即興打了一段──由低沉的鼓聲起,隨著節奏的變化,他將一根鼓棒貼近鼓面遊走,發出如雷貫耳和狂風暴雨的聲音──我震得屏住呼吸,他打得全神貫注。此時終於知道,「老老實實地做一件事」有多動人,不說,卻都聽得清清楚楚。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