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克白》(廣藝基金會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天子腳下百戲翻騰—北京劇場地圖

從雙向交流到兩岸共製 三地團隊共襄盛舉

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今年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除安排驫舞劇場、無獨有偶劇團、莎妹劇團到北京演出外,更推選新媒體藝術家周東彥《我和我的午茶時光》,以共同製作的模式,進軍中國。另來台演出團隊中,也首度加入香港,共有黃盈工作室《麥克白》、哲騰文化《你好,打劫!》、薪傳實驗劇團《群鬼2.0》、青年導演馬俊豐《鄭和的後代》及香港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十方一念》輪番上台!

今年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除安排驫舞劇場、無獨有偶劇團、莎妹劇團到北京演出外,更推選新媒體藝術家周東彥《我和我的午茶時光》,以共同製作的模式,進軍中國。另來台演出團隊中,也首度加入香港,共有黃盈工作室《麥克白》、哲騰文化《你好,打劫!》、薪傳實驗劇團《群鬼2.0》、青年導演馬俊豐《鄭和的後代》及香港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十方一念》輪番上台!

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麥克白》

5/22~23  19:30   5/24  14:30

台北 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5/29  19:30   5/30  14:30

高雄 圖書館小劇場

《你好,打劫!》

5/22  19:30   5/23  14:30

高雄 圖書館小劇場

5/29~30  19:30   5/31  14:30

台北 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十方一念》

5/29~30  19:30   5/31  14:30

台北 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鄭和的後代》

6/5~6  19:30   6/7  14:30

台北 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6/12  19:30   6/13  14:30

高雄 圖書館小劇場

《群鬼 2.0》

6/5~6  19:30   6/7  14:30

台北 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INFO  03-3272345轉11268

兩岸表演藝術交流至今,已從雙向的作品交流,進入到合作共製的新局面。邁入第四年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除了安排驫舞劇場《兩男關係》、無獨有偶劇團《剪紙人》、莎妹劇團《請聽我說》等作品到北京演出外,更推選台灣新媒體藝術家周東彥的《我和我的午茶時光》,以共同製作的模式,進軍中國市場。

廣藝基金會表示,兩岸合作絕對是台灣表演藝術進入中國市場的趨勢,合作方式包括現有的作品地化,全新的作品,從創作、製作與演出的合作實踐等。此次《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安排狠劇場的編導及設計團隊落地北京,並由當地的製作公司「哲騰文化」協助中國演員的選角、宣傳製作等事宜,並安排後續作品的巡演,讓合製的作品延續演出的效應。

除了兩岸共製的突破外,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邀演團體,也首度加入香港團隊,包括北京的黃盈工作室《麥克白》、哲騰文化《你好,打劫!》、薪傳實驗劇團《群鬼2.0》、青年導演馬俊豐《鄭和的後代》,以及香港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十方一念》等,輪番在台灣上演。

《麥克白》恢復常人狀態  《你好,打劫!》揭露體制剝奪理想

繼《黃粱一夢》、《未完待續》後,《麥克白》(台譯《馬克白》)是黃盈的作品三度在台上演,不同的是,這齣獲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之邀,首演於「SCOT夏季藝術節」的開幕劇碼,是在與世隔絕的利賀深山排練而成。戲中大量運用了「鈴木方法」的訓練成果,黃盈表示:「日本的審美非常強調聲音與形體靜態的表現力,例如跺腳或雕塑訓練,初看不難,每個人都可以做,但不一定做得好看。要做得很好,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這其中有一種精神力量的傳達。」

黃盈版的《麥克白》突出了麥克白身上「反英雄」的特點,讓他回到接近平常人的狀態,甚至加入了幽默元素,例如夫妻訣別之際,一曲貓王的〈Stand by me〉響起,拉近莎翁悲劇與現代人的距離。除了黃盈的班底演員外,更加入來自俄羅斯的年輕女演員愛琳,將全程以俄文演出。舞台上中英俄語混搭,也十分鈴木忠志。

黑色喜劇《你好,打劫!》由去年深受台灣觀眾喜愛的《驢得水》製作單位哲騰文化出品,藉由一樁搶案,揭露社會體制如何剝奪人的理想。導演饒曉志認為,每個人都面臨著「打劫」,打劫著自己的人生和夢想,屈從於社會的混蛋邏輯,讓理想主義者會磨平自己的稜角,「這個時代常常會讓人覺得冷漠,但『打劫』沒關係,千萬別忘記『表達』。不管怎樣,戲劇是熱的,它會讓人感覺到溫暖。」

饒曉志形容,這是一齣會讓人心痛的喜劇,就像被人用紳士般的優雅態度,朝心上狠開一槍。通過這場戲,觀眾清楚看見自己強顏歡笑背後的無奈,從而思索著,究竟是誰在打劫著我們的生活?這也是黑色喜劇的力道所在,「讓觀眾笑著哭,哭著笑,當你笑完之後、哭過之餘,還能留有一定的空間反思自己,甚至反思世界。」

《群鬼2.0》批判新媒體時代  《鄭和的後代》輕盈表現沉重題材

《群鬼2.0》是被譽為「中國實驗戲劇之希望」的新浪潮導演王翀最新作品,看過上回在臺北藝術節上演的《雷雨2.0》,必對他以即時錄像,融合電影語彙的導演風格不陌生。這次,王翀捨棄了易卜生原著中的寫實場景和人物性格刻畫,只有四台攝影機在幾近空台的舞台上,透過鏡頭語言、影像手法把空間環境與人物內心,直接推展到觀眾眼前,而舞台的簡約正好突出了影像的深刻和複雜。

王翀說,在網路時代,人們透過自拍進行身分表達;在《群鬼2.0》裡,人物通過自拍相互交流。觀眾將在大銀幕上看到四格小視窗,四個演員直視鏡頭的表演,就像是一場網路視頻會議,令人眼花繚亂。他將全劇巧妙地移植到了中國的文化語境中,沒有接觸過原作的觀眾,可以理解為新的故事;讀過原作的觀眾,則可以從細節中體會創作者的意圖——一個「群鬼亂舞」的新媒體時代。

《鄭和的後代》為新加坡劇場之父郭寶崑的代表作,由上海導演馬俊豐詮釋,以明朝太監鄭和的身心處境,比喻現代人在物質文明和社會競爭的非人性壓迫下,無以遁逃的空虛和沮喪。全劇沒有線性的故事和對話,而是以意識流手法,展現不同方式的主體閹割與自閹,感懷身世的沉浮漂泊。題材沉重,表現形式卻很輕盈。

馬俊豐的導演風格向來以奇幻乖張著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自由錯亂的拼貼,獨特而印記鮮明。在《鄭和的後代》中,他運用了肢體和物件劇場,每一個場景建構之後隨之又被打破,觀眾不斷處於幻覺的建立與破壞中,一路期待著「看看導演接下來出什麼奇招」。空間的運用也是一絕,從表演區的分割到場面調度的豐富曲折,還有對劇場環境最大程度的利用,象徵著劇中人來回陸地與海洋的迷惘與動蕩。

《十方一念》談創作  展現四位名家的生死愛恨

首度加入的香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帶來《十方一念》,劇名源自佛教:「一念,指一個念頭。十方,是指遍及各處的所有方向與位置。」導演陳恆輝說,雖然和佛教思想有關,但這部戲主要講的不是佛教,而是創作。全劇以張愛玲、達利、華格納及亞陶四位藝術家的生平及作品為藍本,沒有劇本,沒有人物,沒有故事,實踐殘酷劇場的戲劇理論,營造充滿詩意的舞台意象,展現四位名家的生死愛恨。

陳恆輝帶領八位各具特色的演員,以「集體創作」(Devising Theatre)的方式,把演員的研究和自由聯想,透過互相匯報、對話、碰撞,融合成作品,猶如爵士樂手的free jamming。《十方一念》專注於探索一種專屬劇場的,超越語言、超越文本的話語。陳恆輝強調,透過這種話語最終要達到的,就是如亞陶在〈東方戲劇與西方戲劇〉文中所寫:「尋回戲劇最初始的目的,將它放回宗教及形而上的層次,使它與宇宙重新修好。」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