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多芬也期待著一位神聖純潔的女性,將自己從聽覺的黑暗地牢拯救出來,如同《費黛里歐》的女主角一樣。圖為英國國家歌劇院2013年製作。(AP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費黛里歐》——貝多芬唯一的愛/精神追求 擺盪在崇高理想與激情愛戀之間

尋求救贖,是貝多芬唯一的愛

貝多芬終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愛戀當中搖擺。他總是會愛上身分尊貴的人妻。在純愛與慾望之間,似乎潛意識地選擇「無法圓滿」的愛情對象,也因此得以維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標準和柏拉圖式的淒美愛情,然而卻又因為得不到而備受折磨。也許,只有對愛情的純潔想望能夠將他從肉體的病痛救贖出來,就如同將自己女性身分隱藏,帶著勇氣無懼地進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與肉體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歐諾拉……

貝多芬終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愛戀當中搖擺。他總是會愛上身分尊貴的人妻。在純愛與慾望之間,似乎潛意識地選擇「無法圓滿」的愛情對象,也因此得以維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標準和柏拉圖式的淒美愛情,然而卻又因為得不到而備受折磨。也許,只有對愛情的純潔想望能夠將他從肉體的病痛救贖出來,就如同將自己女性身分隱藏,帶著勇氣無懼地進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與肉體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歐諾拉……

我們都見過、也很熟悉貝多芬的畫像,他的頭髮凌亂飛揚頭髮,緊閉的雙唇,眼光灼灼,表情嚴肅;他在音樂史上是個巨人,他的交響曲對每一位指揮,每一個樂團,都是技術和藝術性的考驗;他唯一的一部歌劇《費黛里歐》Fidelio講述英勇救夫的妻子,他的作品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對自由公義的理想,而在這個偉大的外表下,他經歷貧窮、病痛,失聰,他的人生在折磨苦痛中開放出神聖的花朵……這樣一個被神格化的歷史形象,我們幾乎忘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曾經擁有凡人的小情小愛,也曾經愛在心裡口難開,也曾經告白被拒,最後他單身離開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封未寄出的情書,讓後世對「永遠的愛人」充滿無限的臆測和想像,貝多芬的感情世界,他愛戀的對象,是什麼樣的女性,擁有怎樣的特質?又是如何激發他的創作?

嚮往一個遙不可及的形象

也許我們可以從貝多芬的童年看出一點端倪。他的童年可以說是受虐兒的經典案例:酗酒的父親,將生活的不如意發洩在長子貝多芬的身上,他會在三更半夜喝得醉醺醺地,帶著一群酒友返家,將熟睡的貝多芬叫醒,要他演奏小提琴,一個不高興就對他拳打腳踢。貝多芬的母親是位嚴厲但愛護孩子的母親,母子關係很親密,貝多芬稱呼她為「我的朋友」;即便如此,面對酗酒又有暴力傾向的丈夫,瑪麗亞.瑪達蓮娜.克維莉西(Maria Magdalena Keverich)奮力抵抗、保護她的孩子,過著極為不快樂的生活,身體也非常虛弱,四十五歲時,就因為肺結核而過世。她的存在,是貝多芬孩堤時期唯一的溫暖,也影響著他成人以後,對於心儀對象的選擇,與面對婚姻的態度。

貝多芬一生當中愛過許多女人,事實上,他的好友法蘭茲.維格勒(Franz Wegeler)就曾經說過:「貝多芬一直都在戀愛,而且順利到讓英俊的年輕人羨慕呢!」至於貝多芬喜歡的女性類型,根據他另一位醫生好友安德烈亞斯.貝托里尼(Andreas Bertollini)所形容,都是「姿態優雅,苗條美麗」的女性,和貝多芬的母親同樣的類型;然而,儘管貝多芬一生經歷這麼多的愛情,至終卻未能與其中任何一位結婚,後來的數位學者和心理學家,都認為貝多芬深受其童年的家庭陰影影響,對婚姻本身懷有恐懼,因此未能步入婚姻。

翻開貝多芬豐富的情史,我們發現,在當時社會階級差距如此大的情況下,貝多芬總是愛上比自己身分高上許多的貴族,其中包括公爵夫人、貴族少女等等,當然,因為他是頗富盛名的鋼琴教師,所以接觸這些貴族女性的機會,比起一般的平民更為頻繁,加上他喜歡的女性必須在智識上與他交流,而社會階級高的女性所受的教育也更為完整,然而,也因為她們的身分,使得貝多芬的愛情經歷各種挫折,始終無法開花結果。

誰才是永遠的愛人?

貝多芬的愛情歷程中,對幾位女性有特別深刻的感情,這些女性也給貝多芬許多創作的靈感。其中一位是一八○○年左右,他在波恩時的的鋼琴學生,一位貴族少女——茱麗葉塔.圭恰帝(Giulietta Guicciardi),貝多芬當時被耳疾所擾,然而,他在給維格勒的信中提到「……我的生活似乎光明起來,我開始外出與人交際……這一切都是因為一位迷人的女孩,她愛我,我也愛她,我第一次覺得婚姻似乎會使我快樂,但是不幸的,在這個階段她不適合我,而我現在不宜結婚。」貝多芬將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題獻給她。

在這之後,貝多芬周旋於數位貴族女性之中,其中包括伯爵夫人安娜.瑪麗.埃德第(Anna Marie Erdödy),他們親密的關係維持了十年之久,貝多芬也為她寫作了數首樂曲;他向泰瑞莎.瑪法迪(Teresa Malfatti)求婚,雖然因不明原因遭拒,他依然將多首樂曲,包括《給愛麗絲》獻給她;女爵朵洛蒂雅.艾德曼(Dorothea von Ertmann);演員拉赫兒.李汶(Rahel Levine),貝多芬為她寫下了《致遠方的愛人》;匈牙利的一對貴族姊妹——姊姊泰瑞絲.布隆斯維克(Therese von Brunsvik),她熱烈崇拜著貝多芬,甚至跟友人宣稱她與貝多芬祕密訂婚四年;妹妹約瑟芬.布隆斯維克(Josephine von Brunsvik),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她就是「永遠的愛人」,因為在貝多芬寫給她的十五封信裡,稱呼她為「唯一的愛」、「我永遠奉獻予妳」,她容貌美麗,而且在音樂上極有天分,經歷兩段不幸的婚姻,最終為了孩子的撫養權,寧願犧牲和貝多芬的愛情,貝多芬將最後的鋼琴奏鳴曲獻給她,是《費黛里歐》的繆思;傳言她的女兒米諾娜是貝多芬和她愛的結晶(Minona的拼字倒過來是anonim,無名氏的意思,而米諾娜晚年的相片和貝多芬的畫像有驚人的雷同)。

渴望愛情卻總選擇悲劇

貝多芬「永遠的愛人」的身分至今仍眾說紛紜,專家學者仍然無法確認,然而這封分成三個部分的長信,讓我們窺見貝多芬對於純愛的追求,也衍生出許多的浪漫幻想。除了一九九四年的電影《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劇中暗示永遠的愛人是貝多芬的弟媳,而他的侄兒卡爾其實是他和弟媳的兒子,劇情幻想成分遠大過史實),更近期的是《慾望城市》電影裡大人物(Big)給凱莉(Carrie)的詩,正是選自貝多芬的信:

平靜……愛我;今日,昨日, 我含淚地渴望著你,你,我的生命,我的所有,再會。喔!持續地愛著我,絕對不要懷疑這顆愛你的忠貞之心,屬於妳,屬於我,屬於我們。

無法結合的愛、忠貞不逾的情感、悲劇的分離、身分的懸殊、為了家庭的犧牲……貝多芬終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愛戀當中搖擺。他總是會愛上身分尊貴的人妻。在純愛與慾望之間,似乎潛意識地選擇「無法圓滿」的愛情對象,也因此得以維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標準和柏拉圖式的淒美愛情,然而卻又因為得不到而備受折磨。也許,只有對愛情的純潔想望能夠將他從肉體的病痛救贖出來,就如同將自己女性身分隱藏,帶著勇氣無懼地進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與肉體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歐諾拉(《費黛里歐》女主角),貝多芬也期待著一位神聖純潔的女性,將自己從聽覺的黑暗地牢拯救出來。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