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氛圍中養成的伊莎貝拉.雨蓓,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投身演藝事業,不管是電影或舞台她都以閃亮之姿令人驚豔。戲劇學院的背景和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合作,讓伊莎貝拉.雨蓓的表演事業,總是挑戰高難度角色,如《鋼琴教師》中極度壓抑到病態的女主角,而在劇場中,因為她獨具個人特色的演出,導演必須尋求最適合她的角色與表演風格,如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瓦里科夫斯基《慾望街車》中的女主角白蘭琪等,一次又一次地,讓劇場觀眾為之驚嘆。
伊莎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毋寧是法國當代最大膽與傑出的女演員之一,在她自一九七一年開始的演藝生涯中,已演出超過九十部電影。她演出的電影共有十六部曾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也是四位曾兩度獲得坎城影后的演員之一。她也曾入圍法國凱撒獎十四次之多,成為歷史上入圍凱撒獎最多次的女演員,今年的坎城影展,也有三部她演出的電影入選,她更已摘下了包括坎城、威尼斯影展的四座影后。如此顯赫的女演員放在電影市場,卻可能不比好萊塢的超級明星為國人所熟悉,更別提演技派的雨蓓還經常演出舞台劇,成為經常與名導演聯手挑戰經典角色的偉大女演員。
藝術環境下 滋養出天才女演員
所以要介紹這位橫跨影視、舞台表演,並為大師們競相合作的對象,可不能只用「影后客串舞台劇成為賣點」如此簡單的邏輯,該談的是表演藝術從舞台劇到電影(或者從電影到舞台劇)的深度連結,特別是在今日的影像消費時代,手工業的舞台劇演出,相對之下成為辛苦的小眾產業,演員古老的表演藝術,如何精湛展現在此兩種不同的媒介,相信是所有表演行業的從業者與觀眾,都相當有興趣的議題。首先,讓我們從法國電影的環境談起。
六○年代的法國電影,由路易.馬盧、楚浮、尚盧.高達、艾力克.侯麥等人掀起的「新浪潮」電影運動,在當時法國陳腐老舊、毫無生氣、但卻壟斷了大部分市場的權威氛圍之電影環境中,加上當時電視節目的興起,搶走了不少電影觀眾,政府為了拯救萎縮的電影市場,進而挹注的實驗資金之後,挖掘出這些年輕導演,各自拍出新鮮輕盈、生猛活跳之「驚人的第一部」電影(包括了雷奈的《廣島之戀》、楚浮的《四百擊》、以及高達的《斷了氣》等),這股跨出片場、走進社會、走進真實生活的新電影形式,及對電影藝術的實驗創新,不但擴散至整個歐洲大陸,甚至連亞洲的電影導演(如台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至今都深受影響,而這也是當今法國的本土電影,還可以跟美國好萊塢電影抗衡的地方。當然其因素還包括了法國文化部「文化例外」(L'exception culturelle)的外片限額保護,另方面也由於法國各地區劇院的廣設,表演藝術節目眾多普遍、且票價低廉,並結合了教育,學生從小開始看戲演戲,培養了一般民眾的藝術涵養,這些人也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以來,追求電影藝術性的當然觀眾。
伊莎貝拉.雨蓓可說是這環境下孕育出的產物,她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投身演藝事業,十九歲演出人生第一部電影,就在法國新浪潮開始萌芽、法國作者電影潮流崛起之際,她在當年還是新銳導演的貝特杭.布里葉(Bertrand Blier)的經典作品《圓舞曲女郎》Les Valseuses(1974)中飾演一位與父母渡假卻感到無聊的少女,她的出場令電影界人士眼睛一亮。一九七六年,瑞士導演克勞德.戈瑞塔(Claude Goretta)的《編織的女孩》La Dentelliere成為她的第一部代表作,該片改編自龔固爾文學獎小說,她無辜內在的表演受到國際矚目,接下來她的演藝事業一帆風順,成為一位具有天賦的演員。而雨蓓的求學過程也跟演藝生涯息息相關,她在讀凡爾賽藝術學院時就開始在外面接戲,後來又去念了法國國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art dramatique),師從劇場大師尚洛宏.寇歇 (Jean-Laurent Cochet)、安端.維德志 (Antoine Vitez) 等人。
不管劇場或電影 挑戰高難度角色
戲劇學院的背景和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合作,讓伊莎貝拉.雨蓓的表演事業,總是挑戰高難度角色,螢幕上的她總給人高傲、冷豔、自閉的形象,甚至常演出內心複雜扭曲的人物,例如讓她拿下第二座坎城影后的《鋼琴教師》La Pianiste(2001)中,她飾演的那個極度壓抑到病態的鋼琴老師。而她的舞台劇生涯起步也甚早,一九七二年就登上法蘭西劇院演出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另外雨蓓有個姊姊卡洛琳.雨蓓(Caroline Huppert),也是位橫跨影視、舞台劇的導演,雨蓓曾在八○年代演過姊姊導的兩齣舞台劇;一九九一年,德國劇場大師如彼得.柴德克(Peter Zadek)找上她,飾演莎翁《一報還一報》中的伊莎貝拉(Isabella),法國劇場導演赫奇(Claude Régy)也跟她合作了《聖女貞德》Jeanne au bûcher(1992)和《4.48精神異常》4.48 Psychose(2005)。雨蓓充滿魅力的電影舞台表演,此時也跨洋吸引了美國導演羅伯.威爾森,兩人聯手打造伍爾芙小說改編劇本《歐蘭朵》Orlando(1992),以及後來兩度上演的《危險關係四重奏》Quartett(2007、2009)。
雨蓓高知名度的人氣,以及獨具個人特色的演出,也使得導演必須尋求最適合她的角色與表演風格。法國超人氣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札(Yasmina Reza)親自編導的《殺戮之神》God of Carnage(2006),便找上了包括雨蓓在內,星光閃閃的俊男美女明星演出(共四個角色),結果叫好又叫座、大受歡迎;接著才華洋溢的波蘭中生代導演瓦里科夫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於二○一○年找她演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中的女主角白蘭琪,這個戲更為轟動共巡演了兩年;近期的舞台劇作品,包括了與也是舞台劇出身,澳洲女明星凱特.布蘭琪聯手,由凱特的丈夫、劇作家烏普頓(雪梨劇團藝術總監)執導,惹內的精采雙人戲《女僕》;以及今年與香港台灣失之交臂,由瑞士名導呂克.邦迪(Luc Bondy)導演,馬里伏(Marivaux)的愛情浪漫喜劇《假秘密》Les Fausses Confidences。
已屆耳順之年的雨蓓,在電影界的成就備受肯定、毋庸置疑,如今她更上層樓,在劇場界的地位,也跟上了法國女神前輩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今年七月更受邀到亞維儂藝術節,擔任單人讀劇演員,作品是法國情色作家薩德(sade)的《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La Nouvelle Justine ou Les Malheurs de la vertu。雨蓓曾說:「演戲是人第二天賦的使然,就像是一個與天俱來的才能,你得擁有這個資質才能去達成,我們不去當明星,而是我們天生就是明星。」如此有天分的演員,生長在一個可以成就她的環境,成為我們當觀眾的最大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