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綺貞(陳綺貞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的台灣聲音筆記/採集者群像

陳綺貞 交織視覺與聽覺 發現生活的美麗

陳綺貞一貫的長髮、一把緊貼心房的吉他,一支麥克風透出知性詞曲及柔美歌聲,就能將人帶到療癒的世界裡。她愛在不同地方表演,也愛在不同的地方錄製專輯,廢棄倉庫、台北車站大廳、家裡的衣櫃,讓環境的聲音與歌聲結合,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這些年,採集聲音成為她的習慣,為了專輯《時間的歌》,她進行了聲音採集計畫。也熱愛攝影的她,記錄聲音、也記錄眼前所看的畫面,與歌聲結合,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麗。

陳綺貞一貫的長髮、一把緊貼心房的吉他,一支麥克風透出知性詞曲及柔美歌聲,就能將人帶到療癒的世界裡。她愛在不同地方表演,也愛在不同的地方錄製專輯,廢棄倉庫、台北車站大廳、家裡的衣櫃,讓環境的聲音與歌聲結合,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這些年,採集聲音成為她的習慣,為了專輯《時間的歌》,她進行了聲音採集計畫。也熱愛攝影的她,記錄聲音、也記錄眼前所看的畫面,與歌聲結合,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麗。

聽覺,是存在人類裡最特殊的一種感官。從生命的初始最先成熟,開始透過母體聆聽外界的聲音;直到離開世界前,當所有對外界的感官都已消逝,聽覺仍依依不捨地流連、不忍離去。對於視覺、味覺、嗅覺……人們可以不看、不嚐、不聞便能輕易終止感受;然而對於一個擁有正常聽力的人,即使多麼努力摀住耳朵,那細微的聲響,仍舊能夠穿過指縫、竄入耳道,向隱藏在頭部深處的耳膜輕輕扣關。「人的眼睛可以閉起來,但聽覺卻隨時在影響生活。」歌手陳綺貞的一句話,精確地點出了聽覺與人們的息息相關。

幾乎沒有印象在電視前看見她唱歌,她的舞台不像一般偶像那樣高築。天橋、書店、Café、校園、pub,甚至騎樓、體育場、音樂季、地下道這些平常活動的地方,都是卻是她喜愛的表演地點。沒有刺眼的明星光環,陳綺貞一貫的長髮、一把緊貼心房的吉他,一支麥克風透出知性的詞曲及柔美的歌聲,就能緩緩地將人帶到療癒的世界裡。她在清新淡雅中透露出獨特的個性,而勇敢追夢並將才氣以樂曲、文字和影像盡情揮灑的行動,如同你我所渴望的那般,將一成不變的日常,妝點上一點驚喜。只要了解她,就會知道所說的「聽覺隨時在影響生活」絕非遙遠,她的創作與我們相伴,在一個不起眼的轉角處,與你我相遇。

與美麗的錯誤 共鳴

不但愛在不同地方表演,陳綺貞也愛在不同的地方錄製專輯。二○○五年,團隊在淡水動物園那兒找了個廢棄的倉庫錄音;二○○八年,則浩浩蕩蕩地將機器搬到台北車站大廳去。隔年,又突發奇想,躲在陳綺貞住家的衣櫃裡錄,到了二○一四年,終於去到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與現場環境相結合。

捨棄了錄音室器材完備又安全的地方,可說是極大的挑戰,因為孩童的嬉鬧、捷運站的廣播都無避免。就說淡水好了,三不五時就會有鳥兒來唱和,更慘的是每逢下雨,倉庫裡就多了滴滴答答的雨聲。連躲在衣櫃裡,突如其來的社區廣播和垃圾車的聲音,都會讓前面完美的鋪陳,變得前功盡棄。然而,也並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不受歡迎的,有時那種不經意收錄進去的聲音,卻反而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恰恰貼和著陳綺貞自然不做作的歌聲。

不過,她也並非永遠被動地接受聲音,這些偶然的刺激,反倒成為創作的動力。她說:「這麼多年我常常在家錄DEMO,每次都會錄到救護車,垃圾車,喇叭,狗叫,鄰居夫妻吵架,社區廣播的聲音,一開始很惱人,但也因此引發我採集聲音的念頭。」但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念頭的呢?她透露:「第二張專輯《還是會寂寞》裡的〈等待〉這首歌,頭尾都有環境聲。我帶著當時很常用的MD和超陽春的隨身聽麥克風到咖啡店去錄音,這算是最早開始在作品裡面使用自己採集的聲音。」

化被動為主動

人們常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抓不著也碰不到。但陳綺貞卻認為「聲音是時間具體的產物」,而盡力將那隨著時間流逝的音響保存下來。這些年,採集聲音不但成為她的習慣,甚至還為了專輯《時間的歌》,進行了聲音採集計畫:「我規劃了『城市』和『自然聲景』兩個部分。唱片製作我沒有太仔細的規劃,搜集的過程自然就有想法了。」於是,無視於超重的負荷,她扛著重甸甸的收音麥克風,從台灣到世界各地,從都市鬧區到窮鄉僻壤,漁港、市場、河畔、公園、火車站……踏遍各地採集,只為尋找那些讓她靈光乍現的那一刻。

曾經為了錄飛機的聲音,被起飛時向後噴發的氣流連人帶麥克風一起被吹倒;也曾為了捕捉台北清晨街道的氣息,獨自在大馬路的十字中央雙手高舉著麥克風。但究竟,什麼樣的聲音最能讓她聯想到音樂?陳綺貞回想:「曾經到過一個城市,到處都在建設施工,我和一位音感非常好的古典樂手聊天,昨晚睡覺好吵,因為有一個聲音一直敲響,她說:『你是指那個升F的聲音……』對我而言,什麼聲音都是音樂,只是看當下有沒有欣賞它的興致。沒有的時候,什麼聲音都是噪音。」

聽覺與視覺的交錯

收集了那麼多聲音,回來整理細細品嚐後,總能感受到當時沒有的氣氛。為什麼?陳綺貞道出了她的體悟:「在聲音採集的時候,感官其實很容易被視覺捆綁,你聽到的有一部分其實是你看到的,但是回來錄音室聽,那些聲音反而給你超越錄音情境的想像,那些想像是非常豐富的。」這讓人想起她的另一個愛好,那就是攝影。二○○一年出版第一本圖文書時,便成為台灣首位使用LOMO相機出版創作的作者。經過了二○一二年舉辦了亞洲慈善攝影展後,更於去年十月首度出版個人攝影集《背對哈瓦那》,讓一頁一頁的故事透過照片及文字,呈現在讀者面前。

記錄聲音、也記錄眼前所看的畫面,對於這兩者之間的轉化,陳綺貞說:「有天我突然想,攝影的『攝』這個字為什麼不是手拿著一個器材,或手旁邊有兩隻眼睛,而是伴隨著三隻耳朵?而且人只有兩耳,那第三隻耳朵到底是什麼?是不是除了用心聽,還有在不同感官中切換的觀察力。對聲音的理解幫助我用不同角度看待攝影。錄音的音量有時很像拍照的曝光量,音量播放的大小有時也類似照片輸出的尺寸,聲音也有顏色和構圖與故事性,我對於切換兩者樂此不疲。」

走過世界各地後回到故鄉,陳綺貞同樣能將我們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活動空間,以詩人一般的話語描繪出來。對於台北,她說:「台北盆地白天的空氣和濕度會讓聲音聽起來更混濁,躁動,它被放在民謠或安靜的歌曲裡面,有一種衝突感,但這種衝突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我們每天都在交通擁擠、空氣混濁的生活裡找一方能安靜下來的天地。」因此與其說她有敏銳的耳朵,倒不如說她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將我們習慣到早已忘卻的聲音收集,再織上她的歌聲,讓人重新愛上自己。跟著陳綺貞張開耳朵,傾聽這方土地的脈動,我們將發現聽覺的美麗新世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難忘的錄音故事

在土耳其,享受誦經的震撼

土耳其鄉間的清晨,空氣很清新,房子都很矮,且大部分是石材,清晨誦經的歌聲透過廣播器超大分貝的播放,傳的又遠又清楚,我當時很想錄音,但因為太震撼了,我最後放下器材,只想專心感受這震撼。 

陳綺貞的錄音tips

  1. 小心身上的衣服容易摩擦出聲音,穿某些材質的鞋子也會讓腳步移動聲音很明顯。
  2. 戴讓自己長時間也不會不舒服的耳機。
  3. 最重要的是,打開你的第三隻耳朵!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