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智豪(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的台灣聲音筆記/採集者群像

柯智豪 樂音搭橋 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

多次獲得金曲獎、金鐘獎肯定的柯智豪,因為加入了「好客樂隊」,也投入了樂團的聲響採集行列,而錄製到的聲音,也運用在樂團的創作如《桃花開》、《好客戲》中。近期,柯智豪的作品類型從宗教、戲曲、傳統,到演出語言如原住民、客家、閩南語,等於台灣各族群都找上了他,但他的採集不為學術研究,而更多是找尋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路,繼續走下去,「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中。」

多次獲得金曲獎、金鐘獎肯定的柯智豪,因為加入了「好客樂隊」,也投入了樂團的聲響採集行列,而錄製到的聲音,也運用在樂團的創作如《桃花開》、《好客戲》中。近期,柯智豪的作品類型從宗教、戲曲、傳統,到演出語言如原住民、客家、閩南語,等於台灣各族群都找上了他,但他的採集不為學術研究,而更多是找尋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路,繼續走下去,「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中。」

在音樂領域擁有豐富創作與製作經驗的柯智豪,從樂團的吉他手、演唱會製作人、好客樂隊到現在,每個階段所體會的經驗,都使柯智豪的音樂綻放不同的火花與想法,曾獲金鐘獎最佳音效配樂、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多次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非流行演奏專輯的他,即使擁有豐厚的得獎紀錄與多面向的作品呈現,訪問時仍是謙虛地說:「這些都是剛好有機會,才讓我有這麼多不同的作品產生。」

問號 促使他尋找答案

從小學習鋼琴的柯智豪,對音樂並不陌生,只是到了國中時,因為升學的關係而中斷了學習,一直到高中,參加學校的管樂隊,才讓他遇見了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加入樂隊後,負責演奏上低音號(Baritone),只是樂隊中上低音號聲部演奏的部分較少,所以他在樂隊中兼任樂隊譜務,整理整個樂隊裡需要的樂譜,各個聲部的分譜需要影印幾份,甚至整理CD,都是譜務需要了解和整理的工作內容。

譜務的工作,讓柯智豪對音樂產生了許多的問號:為什麼同一首樂曲長笛和單簧管是不同調性?為什麼各聲部譜號會有不一樣?為什麼整首樂曲有這樣的安排?為什麼音樂是這樣進行?為什麼作曲家是這樣編曲?很多生命中關於音樂的問號在這個階段不斷湧現,促使柯智豪開始在音樂裡尋找答案。

高中時,柯智豪在校內參加管樂隊;校外,他則又遇上了另一個改變他生命的樂器——吉他。當時他和年紀較為年長的長輩們一起練習、玩音樂,縱使過程中長輩們一直「指教」柯智豪,但柯智豪想要學習的心很強烈,寧願被「指教」也要與他們一起練習。不久,他認識了薩克斯風演奏家董舜文,由於他是當時台灣較早至百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讀書的留學生,許多在國外學習音樂的經驗與資訊都會與柯智豪分享。因此高中升大學的那年暑假,柯智豪參加了百克里音樂學院主辦的作曲音樂營,本以為對音樂的問號可以在這次音樂營中獲得解答,卻意外地帶了更多問號回到台灣。

對聲音敏感 對創作也敏銳

雖然對音樂的疑惑仍在,卻不會讓柯智豪停止在音樂裡繼續探索,反而更進一步深入台灣音樂圈。大學時主修資訊工程的他,一路走來從吉他手到唱片製作,已經擔任過王宏恩、張惠妹、孫燕姿、潘瑋柏等歌手的製作人。看似順利進入主流音樂圈工作,但柯智豪進入業界時,正遭遇台灣唱片市場逐漸低迷的時刻,而他在音樂製作上也漸漸從主流走向非主流,再走向獨立製作,不斷調整著自己在音樂上的風格。

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錄音的呢?他想了想說:「最早我在白金錄音室打工過!」不過錄音興趣的初始,應該在更往前推。小時候他就對聲音很敏感,隨身聽、錄音機,都是他把玩的玩具。因為愛玩聲音自得其樂,在高中時,弟弟還送過他「錄音卡」讓他可以接到電腦上玩。「不過現在這種器材早就被淘汰了。」柯智豪笑道。直到擁有錄音設備在身上時,才想要到處採集,遇到喜歡的音響便留下記錄,更曾跟著原住民歌手王宏恩到部落裡進行田野調查。慢慢的,這些聲音就變成他的工作素材。

真正投入採集,是他加入「好客樂隊」之後。因為錄音師暨交工樂隊團員陳冠宇的推薦,他們另外成立了「好客樂隊」。前者運用音樂表達不滿、對抗政府;而「好客樂隊」則運用音樂訴說雖然大環境使人無奈,卻要微笑面對挑戰。柯智豪在團裡不但擔任吉他手,更實際參與樂團採集工作。他說:「當時客家八音鼓等傳統樂器都有正式、並且密集地採集。有團隊一起,也有自己一個人收集。收錄聲音之後就會思考怎麼使用,像後來的《桃花開》、《好客戲》這些專輯,就用上了錄製的聲音。」

近年來,他的作品愈來愈成熟,也愈來愈得到肯定。經過不斷地累積後,他毅然發起了一個融合風土採集及電子音樂與台灣廟宇音樂元素的長程計畫,名為「三牲獻藝」。二○一四年他更在霞海城隍廟、大稻埕附近街區內的「思劇場」,搭設了完整的舞台與影像裝置,舉辦了第一次的現場演出便獲得熱烈回響,並錄製專輯發行。談到這個計畫,柯智豪笑著說:「我家就住在霞海城隍廟對面啊!所以我們從三年前就開始採集、考察,以『儀式』作為當年的主題。特別的地方是,媽祖遶境通常是一個隊伍,只要跟著一個隊伍走,可是城隍誕辰的進貢是同時十幾個隊伍,有十幾路線在進行,不可能出一組去採集,這樣就會漏掉其他十幾組。所以花很多時間和人力排班,要命的是還要跟各個不同的軒社溝通、而且還要請民俗顧問,因為不懂怕出錯,等於從頭學。」

將傳統帶回現代、帶出國門

原本只是出於延續傳統、敬天拜神的計畫,想不到節目還被他們帶到亞洲巡迴演出。柯智豪自豪地說:「這演出在國際上還蠻受歡迎,東方元素與中國符號這個符號很好辨識,但廟宇文化只有台灣有,因為中國沒有宗教活動。」那麼今年的主題呢?柯智豪透露將會以神話中的「哪吒」為主,而國外巡演的目標,也許還能拓展到歐洲。

近期,柯智豪的作品從宗教、戲曲、傳統,到演出語言如原住民、客家、閩南語,等於台灣各族群都找上他了!但最近忙於歌仔戲配樂的他,卻有深深感慨:「歌仔戲演員都有不錯的鍛鍊,他們在閩南語、傳統元素上有一定的認識,但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發現大家的討論其實是會猶疑的。也就是我們很難定下對錯。當然那可能也真的沒有,只是那種猶疑就會令人有點受挫。」當耆老一一凋零,沒有人真正學得透徹,遇到問題時,便已失去了諮詢的對象。

「宗教儀式在台灣有活力在,不管台灣人是否真正認識,但至少都有過聽覺經驗。」是的,傳統採集可以做學術觀察,但以現有的條件背景,柯智豪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做。但保存不是他的興趣,而是找尋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路,繼續走下去。選用電子音樂與年輕人靠近是一個方法,而他也逐漸看到灑下的這顆種子,在其他年輕人人身上發了芽。「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中。」相信柯智豪找到的這條路,可以乘載過去,並且邁向未來。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難忘的錄音故事

不懂習俗  多次被轟出去

就是很多次被轟出去!幾年前跟好客樂團的蕭詩偉去採集台灣道教喪禮,結果一起去的人太多,造成反彈。那時拍攝的方式類似紀錄片,但是在那個狀態下,被記錄者的情緒多少是哀傷的,所以沒有辦法拍攝到最理想、最想要的畫面。當然有的儀式與生肖有關係,所以也必須要迴避。因為這些我們記取了教訓,現在不僅開工會拜拜,連電音演出也會看時辰、黃曆等等。

柯智豪的錄音tips

1. 錄音時,筆記本很重要,形式上我喜歡用紙筆,可以隨時畫隨時寫,紙也可以折小。有很多好處是手機辦不到的。

2. 採集前,一定要先做好準備,因為產生的變數可能超乎想像。

3. 好的夥伴很重要!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