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露西.穆耿(Divakar Mani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向未來的從前/印度古典舞/即將上場 專訪《印X法交鋒》舞蹈家

阿露西.穆耿 藝術是與時俱進的旅程

出身藝術世家的奧迪西古典舞者阿露西.穆耿,把傳統到當代這看似衝突的組合,視為另一種旅程:「沒有一件事是永遠不變的,現在的奧迪西舞也不可能和十五、廿年前一樣,演出的方式不一樣,場地也不一樣。傳統若不能與時俱進,那就毫無意義了。」與法籍音樂家羅蘭.奧澤合作的《印X法交鋒》,她說:「這個作品不是關於他,也不是關於我,而是讓我們找到了彼此得以交會相遇的第三個空間。」

出身藝術世家的奧迪西古典舞者阿露西.穆耿,把傳統到當代這看似衝突的組合,視為另一種旅程:「沒有一件事是永遠不變的,現在的奧迪西舞也不可能和十五、廿年前一樣,演出的方式不一樣,場地也不一樣。傳統若不能與時俱進,那就毫無意義了。」與法籍音樂家羅蘭.奧澤合作的《印X法交鋒》,她說:「這個作品不是關於他,也不是關於我,而是讓我們找到了彼此得以交會相遇的第三個空間。」

2016TIFA羅蘭.奧澤&阿露西.穆耿《印X法交鋒》

3/18~19  19:30   3/19~2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自古以來,藝術創作的動力始終來自「有話要說」的渴望。對於某些藝術家而言,他們用作品回應社會議題;另有一些藝術家,藉由詩歌樂舞省思自己;更有一些藝術家,試圖用自己的身體親身體現對於人生、宇宙的哲理——而印度奧迪西古典舞者阿露西.穆耿正為其中一例。

與時俱進的「平衡」旅程

在這位卅歲女子靈活身形間乘載的,是跨越了兩千一百年歷史的古老舞步。奧迪西舞來自印度東部奧迪沙邦(Odissa),年代可回溯至西元前一世紀,為印度最古老的古典舞之一。原本是在寺廟進行的儀式舞蹈,由迪娃達西(Devadasi,即將獻身於信仰、服事於寺廟的年輕少女)擔任獨舞。隨著時間的演變,逐漸走出寺廟,來到劇場舞台,脫離其宗教本質,成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也從獨舞逐漸融入群舞之編排。從儀式到世俗,「與時俱進」成為奧迪西維繫千年傳統命脈的一大關鍵。

對於阿露西來說,奧迪西的血脈不只是藝術文化的隱喻,還是真實存在的家庭環境。自認「很幸運」的她,生長在一個藝術世家,祖父母、父母、姊姊都是音樂家(註),姑姑則是舞者,同時也是阿露西的啟蒙老師。她說:「我祖父在一九三九年就在新德里成立了音樂舞蹈學校,後來我爸爸也當了這所學校的校長。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甚至在餐桌上,大家聊天的話題依然是舞蹈與音樂。對我而言,我『學舞』不是只局限在教室而已,而是很全面的,我聽見什麼、看見什麼,都成了幼時訓練的一部分。」從小耳濡目染,阿露西對於藝術自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儘管背負著「穆耿」家族名號登台,往往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但家人也給了阿露西很大的支持。至於被問到家中的藝術前輩們,是否也會對阿露西的藝術生涯指指點點,她笑著說:「他們當然會以藝術家的身分發表意見,但他們也知道每個藝術家都必須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從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學習如何站起。這是很重要的,他們反而給了我自由,讓我去摸索自己的旅程。」

「旅程(journey)」兩字對阿露西而言無比重要,在訪談中多次出現,幾乎解釋了所有創作過程。即便如傳統到當代這看似衝突的組合,也是另一種旅程:「沒有一件事是永遠不變的,現在的奧迪西舞也不可能和十五、廿年前一樣,演出的方式不一樣,場地也不一樣。傳統若不能與時俱進,那就毫無意義了。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動中,這就是個自然過程。」她說。阿露西也不諱言,總是有人認為她的舞蹈太特立獨行;但同樣的,也總是有人認為她的傳統包袱太重。她強調:「我所能做的,是用我的舞蹈去回應任何形式的轉變,去回應這個自然過程,思考我該如何把不一樣的元素融入我本身的風格中,關鍵就在於要找到對的『平衡』。」

「交會」的第三空間

這次由阿露西與法籍音樂家羅蘭.奧澤合作,即將於三月登台的Sama,有著很陽剛且帶著衝突感的中文譯名《印X法交鋒》。但在阿露西語中,回歸原文字義的“Sama”其實也代表了一種平衡狀態。阿露西解釋:「我和羅蘭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的文化、語言,甚至表演形式都不一樣,但我相信不管我們有多麼不一樣,總會找到相似點,讓我們得以在某處『交會』。這個作品不是關於他,也不是關於我,而是讓我們找到了彼此得以交會相遇的第三個空間。“Sama”這字就代表了這樣的平衡,而『音樂』正是我們的相似處,我們的交會點。」同時,阿露西也解釋了“Sama”作為音樂術語,還代表著「拍型無論如何變化發展,最後總會回到原點」的曲式結構。某種程度正呼應了印度(或說東方)文化之輪迴人生觀,在變化中的持久不變。

這齣二○一四年首演於法國文藝復興劇院(Théâtre de la Renaissance)的作品,歷經兩年創作發展。二○一二年,阿露西受已故製作人尚-路克.拉吉耶(Jean-Luc Larguier)之邀訪法,與羅蘭開始構思合作的可能性。雙方慢慢熟悉對方背景,對於作品也有了愈來愈多的想法。這中間,兩人也互相來到對方國家,透過不斷地學習、溝通、排練,讓Sama慢慢成形。不過,對於阿露西而言,Sama的旅程並未在首演夜畫上句點,反而藉著巡演機會,讓他們得以不斷省視作品本身。阿露西說:「藝術家是會持續成長的,即使我現在回頭看十年前的作品,我也會一直出現新想法。我並不覺得演出落幕就結束了,有時若只演出兩三場就封箱,我反而會很遺憾沒機會再做些什麼。」也許正如阿露西所說,不只傳統必須與時俱進,作品也不能停留在原地。

面對即將到來的訪台演出,阿露西顯得相當期待。在她心中,台灣與印度的“Sama”(交會點)是文化上的相近,以及同樣在傳統與當代間變動的處境。而這樣的交會,又豈止限於台上台下,舞蹈與音樂,抑或法國、印度,與台灣?實已為超越個人與群體,過往與當下,有形與無形的平衡境界。

:其祖父為知名音樂家與歌者Padmashri Pt. Vinaya Chandra Maudgalya,父親同為印度知名古典歌者Padmashri Madhup Mudgal。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