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工作者對於自身的權利及責任應該多做了解,才能進而改變環境、爭取應得的權益。(白水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競「技」遊「戲」/台灣技術劇場/回顧篇

激情過後 人比事難爲

遠程的目標需要眼前的努力;在追求更健全的工作環境的同時每一個技術工作者都應先關心自己的權利及應盡的義務,未來才有可能會更好。

遠程的目標需要眼前的努力;在追求更健全的工作環境的同時每一個技術工作者都應先關心自己的權利及應盡的義務,未來才有可能會更好。

民國七十五年底,燈光設計師周凱在演出裝台時,意外從梯架高處跌落,不治死亡;此一不幸事件暴露劇場界在安全設施及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引起當時劇場界的省思及重視。爲了紀念周凱,在各個劇場人士的奔走之下,民國七十七年初便成立了「財團法人周凱劇場基金會」,宗旨爲提昇技術劇場專業水準、建立健全的劇場制度和安全的劇場環境、獎勵優秀劇場工作人員從事專業硏究。

除了文建會委託而接辦了六期的「技術劇場硏習班」、成立出版部發行劇本外,周凱劇場基金會還辦理了許多有關兩岸交流的事務;之後由於基金會編制過小,便又協助催生「中華技術劇場協會」,後者目前設有建築與技術、敎育與資訊、劇場設計藝術及組織發展委員會,目前爲「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曁劇場技師協會」(簡稱OISTAT)的台灣分會,今年年中即組考察團赴布拉格參加OISTAT每四年舉辦一屆的國際聯展,觀摩實習,未來並計畫參展。

當目前有關技術人員的工作安全及保障常常被討論之際,難免令人想到,成立宗旨即爲此的周凱劇場基金會做了什麼?有無組織動員的能力?從籌備到成立的全程參與、現爲周凱基金會常務董事的林璟如坦言,「周凱基金會被很多人罵。」很多人質疑,爲什麼基金會不爲台灣劇場做一些事、不替技術工作者謀福利,而跑去做大陸交流?「實在是因爲基金會自己都泥菩薩過江了,如何造福?」林璟如解釋,基金會一年的孳息,只夠付一位行政人員一個月的薪水,因此所有的行政開銷、管銷費用都必須靠著接政府的案子,從中收取行政費用來維生;而由於陸委會的兩岸交流事務委託給基金會做之後,覺得基金會做得不錯,雙方才一直持續合作,「而每次去大陸,我們都會夾帶做一些大陸劇場的調査、兩岸技術劇場的交流,盡力做一些相關劇場的事務。」又因爲基金會的組成分子平時各自的業務都很繁重,因此也無法針對外界的誤解做解釋,「有人甚至爲了接文建會的案子,跟文建會吿狀,說不知道基金會都在幹嘛。」林璟如表示,基金會已經盡可能努力在爲劇場服務,包括之前因爲勞基法的修訂、工會的問題,基金會和政府單位、立法委員等協商討論許久,「實在是因爲現今環境不成熟;短期內,至少十年內,沒辦法成立工會」;又如台灣技術劇場的普查工作,「我們跑遍台灣的文化中心、劇團,做地毯式的捜索才得出來的,而所有的資料都開放給外界、都是免費提供。」

但是最讓她傷心的是,基金會在刻苦的情形下所做的事都沒有得到回應,大家都不合作。她舉例,基金會曾經和安泰人壽保險公司接洽,劇場工作的技術人員可以完全免費保五年的意外險,條件是所有技術工作者做的演出,都必須在節目單中夾一頁安泰人壽的廣吿;談妥之後,對方要做精算,要求基金會提出數據,於是基金會便做了普查,「普查了一年!因爲沒有人理。連塡基本資料都不願意,要基金會怎麼替大家謀福利?」而之前爲了讓技術劇場能進入勞保系統,林璟如和另一位常務董事容淑華策劃一系列有關於政府法規的講座,並打算請勞保局來解釋,於是便發了問卷,調査大家能上課的時間,「也沒人回函、沒人要參加。對所有法令一知不解,如何談問題?如何爭取自己的福利?」

「大家都應該閉門思過」,林璟如嘆道,她個人從成立撑到現在,完全是因爲對周凱的情誼,也放心不下在線上工作的年輕人,但是實在很灰心,所以決定常務董事的職位做到年底改選,從此退出,「每個人都希望基金會能造福大家,但卻又對自己相關的福利及責任漠不關心,只想如何能接多一點的案子、多賺一點錢,而不管演出品質,這不是做藝術工作的態度」,也許因爲這一行漸漸邁向職業化,大家的情淡了,「所以藝術工作者最好處在半餓半飽的狀態,這當然不能說服別人,可是我眞的這樣認爲」,她無奈地說。

(本刊編輯 祁雅媚)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