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汀.赫佐真正出色之處,還在於他採取了逆向還原的手段,不是從生活中截取動作元素,而是從傳統的民間舞步與既有的接觸即興套路裡,還原人的動律與形象。這種逆向還原,讓舞者的表演有了一種隨性的自在與活力,令舞動更具有常人的質地,並由此帶領觀眾,進入編舞者所嘗試敘述的個人與社群關係建構之想像中。
克里斯汀.赫佐《依據真實》
3/5 台北 國家戲劇院
於創作者而言,大題小作與小題大作,向來都是一種危險挑戰,尤其後者,偏偏創作者從來都喜歡自我挑戰,於是,克里斯汀.赫佐向我們展示了一段劇場插曲給他留下的某些感觸而引發的創作動機後所產生的結果——《依據真實》。
動作元素單一而節制
一個極簡的舞台,白色地膠縮小並規劃出一個表演空間。左邊有堵矮牆,並在四分之一的前沿,有張椅子,上面有些因距離不太確定的物件,如花、蘋果、衣物等等。椅子與其上的物件在幾段片段後,由舞者逐一拿下舞台。這其中的意涵與動機費解。兩個鼓手坐在右舞台後方的平台上,以一種近乎持恆的節奏,支撐著六十五分鐘的演出。
開場,舞者逐一進場,重複著同一組由極簡單元素組成的地面動作,隨性中,我們可以看到編舞者刻意的「去脈絡式」後的肢體質地要求。接著,表演者以多數時間脊椎直立,打開或反背雙手的方式踏步挪移,或單人、或雙人,或列隊,彼此穿梭、互換。
整個舞作的動作元素非常單一,一如世界各地的民間舞蹈:單一循環,週而復始。舞作中也出現一些接觸即興的動作,但都點到即止,非常節制地使用彼此的對抗力與支撐力,一悖通常舞蹈中所追求肢體的極致與到位,這也回應了編舞者「實際化」與「去脈絡式」之觀察結果。
後半段,在同一節奏但力度漸強的鼓點中,舞者動作的幅度與力度逐漸加大,相互間穿梭互換的頻率與密度也漸漸增強,於是舞作似乎進入了一種「小死亡」。這非常符合法國人的浪漫。
流暢編排讓舞作鮮活起來
由如此單純、持恆而重複甚高的節奏與動作累積六十五分鐘的作品,其實非常危險。克里斯汀.赫佐以流暢的編排、縝密精準的隊形調度,讓整個舞作鮮活了起來。但他真正出色之處,還在於他採取了逆向還原的手段,不是從生活中截取動作元素,而是從傳統的民間舞步與既有的接觸即興套路裡,還原人的動律與形象。這種逆向還原,讓舞者的表演有了一種隨性的自在與活力,令舞動更具有常人的質地,並由此帶領觀眾,進入編舞者所嘗試敘述的個人與社群關係建構之想像中。
這個原本演出於中型劇場的舞作,如今被放到了國家劇院的大舞台上,所產生的距離感,讓人宛如塞納河畔公寓裡,隔窗遙望對岸廣場上的夏日露天搖滾音樂會的感覺。這也許也是一種依據真實的小題大作。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新藝術獎,邀請九位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於網站發表評論,本刊精選單篇刊登。如欲讀更多評論,請至ARTalks專網talks.taishinar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