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這天,四月陽光暖融,近乎盛夏,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騎著單車赴約,我們散步在劇團旁的舊鐵道路廊,這條木棧道貫穿台東糖廠、鐵花村、鐵道藝術村等台東知名觀光景點。
採訪這天,四月陽光暖融,近乎盛夏,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騎著單車赴約,我們散步在劇團旁的舊鐵道路廊,這條木棧道貫穿台東糖廠、鐵花村、鐵道藝術村等台東知名觀光景點。
一開始她笑:「台東人沒有在散步的啦!」台東地廣,即便市區也多以單車代步。她性子急,說起話來思緒極快如連珠炮,像里長熟知城裡的大小事,不時停下腳步和鄰人打招呼話家常,我們花了兩倍的時間才走完這條位於台東劇團門前六公里的步道。
她國中時離開台東求學,求學求職一帆風順,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長榮海運工作兩年後,決定返家,那年是一九八九年,「當時有很巨大的悲傷,父親在我大二那年過世,我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回不了家。我沒辦法想像將生命浪費在外地,就決定回家。」她在同年加入台東劇團,劇團甫成立三年,她很快地在隔年成為劇團團長。
她從小愛表演,對世界充滿想像,血液中不安於室、冒險的因子從台東的天廣地闊而來,從未受限於「後山」台東的藝文貧瘠,「對我來說,『後山』是很有想像力的名詞。前山、後山指涉的是地理空間,而非進步或落後。」她語速加快,理性帶著強悍,「當你有一天想回家,這個回來就是真的。人的生命會自然地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從舊鐵路廊道到鯉魚山步道
這個回家很久的團長,比起推薦鄰近處的知名觀光景點,她優先考量的是如何讓人感受台東日常的溫度與氣味──騎著單車從舊鐵道路廊到鯉魚山。
舊鐵道路廊是二○一一年火車正式停駛此路線後,始鋪設從舊火車站到卑南大圳之間的木棧道,原是火車經過的住宅後牆路線,如今花木扶疏,處處充斥別具巧思的藝術塗鴉,平行的大馬路的咖啡店、餐廳也因此開了前後門,方便人們休憩吃食。
路道約莫一半處是台東市的最高點——鯉魚山。這座標高僅七十五公尺的小山丘,設有一點七公里的步道,許多台東人的早晨都從此地開始,阿公阿嬤們在此甩手跳舞,「這座山是台東市民的回憶呢!」劉梅英回憶起童年戶外教學總由師長帶著一群小蘿蔔頭來此處吃便當,忍不住笑了。
市民不只來此處運動,媽媽們也會在山腳下的小農市集為一家張羅飯食,產地直銷的時令蔬果俗擱大碗,人潮絡繹不絕,市集在九點前就會陸續收攤。
台東劇團
「劇團是屬於台東人的公共財。」劉梅英說,朝九晚五的開放時間,東往鐵道藝術村、鐵花村、海邊,西往台東糖廠、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絕佳地理位置,不少遊客把這座位於舊鐵道路廊邊,有著紅牆、大洞的空間作為旅遊資訊的收集站,與借廁所休憩的中介點。
這個非典型的劇團辦公室,位於熙來攘往的市中心,結合小劇場、展覽空間、小圖書室。談起台東市民對劇團的想像,劉梅英興味地大笑,不只對藝術有興趣的市民、報考藝術大學的學生會來此處洽詢相關訊息,還有公司行號因尾牙演出來此商借服裝,「雖然荒唐,但也表示我們是真的跟地方連結了吧?所以只要是跟『演出』有關的事情大家就會想到我們。」
但劉梅英很久沒作戲了。
就算細數一些作品如《心機/心肌》、《維琴那列車就要開》、《一個人的旅行》、《移動的太平洋板塊》依然歷歷在目,問起何時所作,年分也模模糊糊只能隱約地說:「很久囉!七八年以前,或者更久了……」
不是時間斷裂了,是她把時間分給創作以外的更多事務,她很早就知道,在台東經營劇團若以單純作戲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劇團必須做得更多,才能真正與地方連結,辦公室旁兩大櫃的檔案是這個已卅年的老劇團一路走過的痕跡,每一個資料夾都有百科全書的厚度,偏鄉藝術教育、青年志工中心、鐵道藝術村……台東劇團得管很寬,「在台北只要做創作就好了,在台東,顯然這樣不夠,我們得身兼很多功能,將很多資源整合,我常笑我們根本是縣政府的文化處。」
台東劇團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遷至現址,在二○○一年火車正式停駛舊鐵道之前,劇團總被火車經過的轟隆聲隱藏了起來,如今火紅色的外牆上伴隨門口高大的鳳凰樹,牆面高掛著幾個標籤式的劇團工作內容,最主要的還是青年志工中心的經營。
有趣的是,劇團成立之初為「台東公教劇團」,就是因為早期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老師,往後深耕藝術教育顯得理所當然,劉梅英自比為遊牧民族,走進部落藝文播種,「比起創作,我們更奉行藝術生活。」
鐵道藝術村
二○○四年劇團取得台東鐵道藝術村(台東舊火車站)經營權,同年聖誕節,佔地五點七公頃的鐵道藝術村開幕,當天的活動從白天進行到黑夜,裝置展、傳統舞蹈、音樂會散布在整個園區,「跨領域對我們來說,不再只是一種想像。」
劉梅英擔任執行長六年,為這個有著八十年歷史的老火車站打下重生的地基。我們從博愛路進入,她習慣性地導覽起園區,又有些羞赧一些數字已記不清楚了,經過黑倉庫、機關庫、藝術村大廳、三座倉庫、吳炫三的巨型雕塑《眺》……一路走過一些已傾頹的角落,瞧見未妥善管理而被塗鴉覆蓋的壁畫,她有些心疼,細數往日時光,不免帶著滄桑。
園區走到底,劉梅英指著中華路角落被違停機車環繞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招牌,是華視書法節目「每日一字」的書法家張炳煌題的字。
海邊
鐵路廊道走到底,便是海。
創作多與環境連結的劉梅英,曾帶著團員在海邊做廿四小時的瘋狂馬拉松訓練,「台東最重要的是環境,所以訓練都跟環境結合,比如海邊,我們能在消波堤塊上感受溫度的變化,當你花了時間進入環境,人跟空間的感知就能變得更敏銳。」
「來到台東劇團的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他們只是對舞台有想像,他們會先受到劇團訓練中對肢體的解放。和素人合作,最重要的是導演的觀察力。」她說。
劉梅英強調演員、導演與環境親密的相遇,嚴格、苦行的自我鍛鍊,源於曾參加卓明兩週工作坊的葛羅托斯基訓練。她稱卓明為她的「表演導師」,兩週的魔鬼訓練課程帶來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當時每天上完課很累呀,汗流浹背,但因為年輕,所以很爽。我的身體在那時打開了,卓明老師是一個很壞的人(大笑),他會打擊你、否定你,讓你跟自己打架。他開啟了我對於劇場、對於自我的感受。」
她提到,一次的按摩課程要學員彼此按壓對方的身體,突地,卓明停下巡視的腳步,不疾不徐地按了劉梅英一下,她痛得大叫,突然感覺自己承受不住奔去廁所,她看見了許多事,「倒帶人生」在那神秘的片刻不是語意上的修辭,童年時在某個夜晚差點走失的恐慌席捲而來,生命中黑暗的時刻都浮現了,「這讓我明白了自己的脆弱渺小,我們有什麼資格去批判別人呢?」
這決定了劇團的走向,以反求諸己的態度跟夥伴們共事,乃至於到偏鄉藝術教育、青年志工培訓等與年輕人相處都跳脫教育的框架,讓他們做自己,「看到生命的可貴,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劉梅英與台東劇團在鐵道旁的一日,充滿過往時光平凡日常的瑣碎記憶,採訪結束時一名曾擔任藝術志工的大學生來訪,與劉梅英如朋友家人般問候近況,這兒時常有年輕志工們來閒嗑牙,這個卅年的老團藝術扎根扎得不留痕跡,「藝術即生活。」劉梅英話還在喉頭,年輕人們就笑嘻嘻地接了口。
同場加映:台東市美食趣
艾薇塔烘焙工坊
劉梅英不喜歡吃甜食,但對開封街這家店的蛋糕、手工餅乾她讚不絕口,「泡芙CP值超高!」不愛甜食的團長掛保證,當天現做的泡芙不到下午三點就銷售一空了。
寶桑路
近一甲子的歲月前,台東市寶桑路曾因聚集了三家電影院而成為市區的中心,如今雖電影院已歇業,街道日漸落寞,但仍有許多美食、咖啡館隱身在這條路上,比如廖媽媽肉圓、享樂商號手工貝果、來點感性滷味等。
榕樹下米苔目、阿咪米苔目
台東產好米,連帶的便當、米苔目等米製品也好吃得不得了。元老級「榕樹下米苔目」遠近馳名,每日大排長龍,不只觀光客愛,也是在地人的心頭好,偶爾劉梅英不想擠進人龍時,她會到自家五金行(她同時也是一家百年五金老店「聯成興商號」的老闆娘)附近的阿咪米苔目,這間在地人才知道的隱藏版小店位於福建路上,但老闆娘有台東人的自由靈魂,小店常不預期休業,饕客想吃還得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