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恪辛爾今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10強的作品《絆腳石國家劇院》Stolpersteine Staatstheater(Florian Merdes 攝 Badisches Staatstheater Karlsruhe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挑戰真實—當真實成為劇場,當流離搬上舞台/誰在創作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二

恪辛爾 打開黑盒攤文件 給你一次歷史探險之旅

導演恪辛爾關心的盡是嚴肅、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不管是什麼題材,他總是下很多功夫蒐集多方資料,平均每齣戲都會累積到兩千張以上的文件檔案。他的劇場常捨棄鏡框式的舞台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擺設了許多文件、圖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裝置空間。恪辛爾的紀錄劇場,讓觀眾宛如進入了一場神秘莫測的歷史探險之旅,即使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與撲朔迷離,卻多有發人省思的時刻。

導演恪辛爾關心的盡是嚴肅、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不管是什麼題材,他總是下很多功夫蒐集多方資料,平均每齣戲都會累積到兩千張以上的文件檔案。他的劇場常捨棄鏡框式的舞台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擺設了許多文件、圖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裝置空間。恪辛爾的紀錄劇場,讓觀眾宛如進入了一場神秘莫測的歷史探險之旅,即使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與撲朔迷離,卻多有發人省思的時刻。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波昂的導演漢斯-魏納爾.恪辛爾(Hans-Werner Kroesinger)跟「里米尼會議紀錄」的成員一樣,畢業於德國吉森大學的應用戲劇學系,他是發明學術名詞「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sches Theater)的Hans-Thies Lehmann教授的高徒,在學期間即任美國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的導演助理與戲劇顧問兩年。對紀錄劇場的熱愛,與其說是大學教育的影響,倒不如說是現實生活給予的強大震撼。

讓他從文學劇本,轉而訴諸紀錄劇場的轉折點,在於一九八九年圍牆倒塌前夕,他與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進入劇場彩排受東德政府嚴禁的《哈姆雷特機器》,工作結束後,走出劇院重見天日之時,他赫然發現,圍牆已然倒塌,所要反抗的政權已成了過去式,戲劇的腳步竟沒能跟上瞬息萬變的現實政局,讓他震驚不已。儘管,紀錄劇場在九○年代是很不討喜,甚至常被謔稱為「紀錄肥皂劇」(Dokusoap),而受人鄙夷,恪辛爾無意隨波逐流,義無反顧地將一生精力完全投注在紀錄性戲劇工作上。

挖掘歷史秘辛  搬上劇場舞台

而他所關心的,盡是嚴肅、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亞美尼亞(《在摩西山抵抗的日子》Musa Dagh: Tage des Widerstands)、盧安達的種族屠殺(Ruanda Revisited);以色列私下綁架納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到耶路撒冷,越過國際法庭,將其審判處死(《艾希曼審判》Eichmann-prozess);德國恐怖組織紅軍派(RAF,或譯赤軍連)綁架殺害僱主委員長施萊爾,掀起了「德國之秋」(Don’t look now);北約組織無聯合國安理會的同意委任,越權擅自進軍科索沃(Mortal Combat: the Kosovo files);德國汽車巨頭BMW股東弗林克(Flick)家族與納粹掛鉤,以剝削集中營戰俘的勞力而致富,戰後受緩刑,迅速敗部復活的黑幕(Capital politics);德國武器供應商與官方勾結,走法令漏洞,大量出售武器到中東衝突地區,賺得盆滿缽滿(Exporting War)。諸如此類,涉及的均是戰爭、種族屠殺,對歷史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國際事件與政治決策。

這些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時代大議題,讓人覺得恪辛爾是個樂於自揭瘡疤的德國人,而他則認為,自己不過是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罷了,只是,一旦去挖掘歷史真相,免不了得面對殘酷的事實,不管是什麼題材,他總是下很多功夫蒐集多方資料,包含網路或報紙報導、歷史檔案、審判記錄、當事人回憶錄,以及採訪相關人士等等,平均每齣戲都會累積到兩千張以上的文件檔案。他坦述,自己是個「不寫作、只拼貼編撰的作家,對所選的題材,我們其實不是專家,只能說,我們在一定的時間裡,獻身於探究一個主題,我們付出生命的時間,在所蒐集到的資料中,挑選、決定什麼是重要,值得被敘述的部分,並將其轉化成戲劇的形式來呈現。」

讓觀眾接觸文件  自行拼湊理解

不像「里米尼會議紀錄」總是請舞台素人演自己,恪辛爾一律用專業演員。他雖不對文字進一步加工,但在篩選、拼湊與最後文本的定案,都是跟演員討論互動的結果,而每齣戲光是花在蒐集、整理、閱讀消化堆積成山的資料上,就要一年的時間,如此耗時耗力的集體創作方式,對每個演員無疑都是嚴苛的挑戰。

他的劇場包含了豐富多元的實驗手法,常捨棄鏡框式的舞台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擺設了許多文件、圖片、影像等不同的裝置空間,讓觀眾遊走在其中,將劇場與裝置藝術融合為一。如關於科索沃戰爭的Mortal combat: the Kosovo files一劇,他將觀眾分成三組,到三個不同的空間體驗不同的主題:一是演員詳述當時美軍「誤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的內幕, 二是讓觀眾傾聽一家阿爾巴尼亞人在科索沃被殺害的故事,三是兩位法醫在課堂分析解說,如何判斷造成死者死亡的子彈傷口。最後,再讓三組人一起進入虛擬的北約組織記者招待會,看看之前不同的戲劇體驗會引發觀眾做出什麼不同的反應。

此外,他還常將落落長的口述記錄文字,平均分配給四、五個演員,像是孫悟空的分身術,多人同飾一角,讓觀眾難以取得與人物的認同。而他的確刻意捨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喚起觀眾認同的演出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布萊希特般,旁觀者清的中立態度,純粹以指指物,以示惑者。換言之,恪辛爾對所探究的主題總保持安全距離,不偏向任何一方,只將不同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團體的立場,並列呈現,因此,沒有感性的道德訴求、也沒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任何煽動性的語言或明確的政治意識形態,只有演員面無表情,冷漠地引用當權者或當事人坦率直接的表述、說辭,輔之以鉅細靡遺的證據與檔案資料。

這意味著,看恪辛爾的戲,無法輕鬆地倚靠在舒服的座位上,放任自己的情感,被演員耍弄得又哭又笑,也無法照單全收,當人云亦云的政治鸚鵡,因為,他總讓人淹沒在一堆事實中,不知如何是好。他曾表示:「我用戲劇作為分析工具,每齣戲都是個讓人以後能夠繼續探究的工作機會。因此,不會給予任何解決之道,也不會讓人有豁然開朗、一目了然的清晰,觀眾必須在其中尋求自我定位。」對他而言,重要的並不在於找到一個政治立足點,而在於讓觀眾有朝一日能夠看穿幕後權力機制的運作之道。

打開歷史黑盒  劇場裡的探險之旅

恪辛爾顯然是個頗具謀略的藝術家,既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證據,卻又規避所有的政治立場,也不下任何定論。由於,沒有假設,就不需要證明什麼,既然沒有結論,也不會招致非議,或被扣上「陰謀論」的帽子。再加上,文字全是一堆有根有據的「引言」, 觀眾拿到的是好幾塊「現實」的拼圖,能否湊足所有碎塊,拼成全圖,就看各自的道行高深了!

由於,沒有人物刻畫、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過多資訊與零碎文本鋪述的多方位視角,常讓人如坐針氈、頭昏腦脹,即便再有耐心、再勤於動腦的德國劇評家,有時也會大呼吃不消,更何況是一般民眾。儘管如此,恪辛爾的紀錄劇場,還是有股難以抗拒的魅力,觀眾宛如進入了一場神秘莫測的歷史探險之旅,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歷史黑盒子被打開,其中不乏令人觸目驚心、瞠目結舌的秘密線索,即使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與撲朔迷離,卻多有發人省思的時刻。這應是恪辛爾的自由劇團,可以發展迄今還屹立不搖,並且在德國各大戲劇藝術節(如今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的十大優秀舞台劇),與自由劇團戲劇重鎮如柏林HAU劇院、蘇黎世格次勒大道劇院、杜賽道夫的FFT劇院等處,不斷受邀演出的成功之道。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