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威爾音樂廳夜景(David Duchon-Doris 攝 Auditorium 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帶著「台灣」去歐洲╱第六站:里昂 立足傳統擁抱現代

里昂拉威爾音樂廳

行程來到尾聲,NSO抵達了法國南方的重要大城——里昂,這個位居歐洲交通要道的商業大城,始終擁有獨特創造力和對新事物的特別鑑賞力。在這個城市之中有個重要的音樂表演殿堂——法國國立里昂管絃樂團駐團所在的拉威爾音樂廳,正是NSO的演出舞台,在這個可以容納兩千一百名觀眾的大型音樂廳裡,每個樂季都有超過廿萬人次入場聆樂,除了里昂管絃,還有五十位以上的獨奏家,超過廿位的特邀指揮,及各個國際特邀樂團的精采演出。

行程來到尾聲,NSO抵達了法國南方的重要大城——里昂,這個位居歐洲交通要道的商業大城,始終擁有獨特創造力和對新事物的特別鑑賞力。在這個城市之中有個重要的音樂表演殿堂——法國國立里昂管絃樂團駐團所在的拉威爾音樂廳,正是NSO的演出舞台,在這個可以容納兩千一百名觀眾的大型音樂廳裡,每個樂季都有超過廿萬人次入場聆樂,除了里昂管絃,還有五十位以上的獨奏家,超過廿位的特邀指揮,及各個國際特邀樂團的精采演出。

曾走過羅馬帝國的興衰,也走過文藝復興的榮光,更讓十四歲少年李斯特(Franz Liszt)初次造訪就贏得了「難以言喻的音樂神童」美名,為這座城的社會運動氛圍和強烈文化精神寫下了《旅人集》Album d'un voyageur的首曲〈里昂,英雄的快板〉。位居歐洲交通要道和商業大城的特性,讓里昂在法國城市裡一直維持著獨特創造力和對新事物的特別鑑賞力。在十九世紀末時,除了所有法國重要的音樂家外,這座城市迎接了克羅采、姚阿幸、薩拉沙泰、安東.魯賓斯坦,克拉拉.舒曼、帕德瑞夫斯基等一流音樂家;這時的里昂已是豐富的音樂城市,不但能聽到貝多芬的所有交響曲和絃樂四重奏、海頓的《創世紀》,也能看到羅西尼和貝里尼的精采歌劇演出。

重量級音樂家的登場舞台

今日的里昂以法國的美食之都、光影之城著稱,但仍維持著歐洲重要音樂文化城市的容光,特別是法國國立里昂管絃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駐團的拉威爾音樂廳(Auditorium Maurice Ravel)(編按),是各重量級樂團與音樂家巡演時的必爭之地。

國立里昂管絃樂團是個有超過百年歷史傳統的優秀樂團,前身里昂大音樂會協會樂團(La Société des Grands Concerts de Lyon)由與作曲家但第(Vincent d’Indy)亦師亦友的衛考斯基(G.-M. Witkowski)在一九○五年所建立。因為不必像巴黎眾樂團害怕在強力競爭下,會因推出新曲目流失聽眾,衛考斯基能有較大的彈性對里昂聽眾們每季呈現全面而多樣化的曲目。與當時法國主流愛樂群眾對華格納歌劇的熱愛不同,他一方面向觀眾推廣交響化的曲目,如貝多芬的交響曲和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一方面維持他聖歌學校傳統下對巴赫的介紹,同時推廣新銳作曲家拉威爾、德布西及法國六人組的作品。他在里昂推出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首演時就大膽排出兩場專場音樂會,以便讓聽眾有多一點機會可以熟悉理解這部前衛作品,從而避開巴黎首演時爆發聽眾騷動的窘境。自此,里昂管絃就建立了推廣交響曲和交響詩作品的傳統,在許多有名的法系指揮如克路伊坦(Cluytens)、孟許(Münch)、蒙都(Monteux)、馬第農(Martinon)的指揮棒下,登上舞台。

一九六九年時,法國政府幫助里昂大音樂會協會樂團轉型為國立永久樂團,並在一九七五年建造演奏大型作品的專屬音樂廳——拉威爾音樂廳,里昂管絃因此成為樂團和新建音樂廳相結合的特殊存在。維持著融合傳統和創新的精神,里昂管絃搬離了市中心來到了第二都心區環繞的巴狄爾車站(Gare Part-Dieu),落腳在當時里昂市唯一的摩天大樓「巴狄爾—里昂信貸塔」之下。里昂市政府將拉威爾音樂廳完整規劃在巴狄爾第二都心計畫之中,占地六千平方公尺,外觀為貝殼式的鋼筋水泥新型建築,不過內部的舞台和反射牆全為傳統木造,並且將觀眾席打造成和市內古羅馬劇場相輝映的無遮蔽視角半圓型設計。在這個可以容納兩千一百名觀眾的大型音樂廳裡,每個樂季都有超過廿萬人次入場聆樂,除了里昂管絃,還有五十位以上的特邀獨奏家,超過廿位的特邀指揮,及各個國際特邀樂團的精采演出。

法國管風琴音樂重鎮之一

拉威爾音樂廳另一項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特色,就是壯麗的巨型管風琴。這座由法國管風琴製琴巨匠卡巴葉科爾(Cavaillé-Coll)在一八七八年為巴黎萬國博覽會特製的交響管風琴,共有四層鍵盤、八十二支音栓、六千五百支音管。原來安裝在巴黎的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內,隨著拉威爾音樂廳的建造而搬遷到里昂。對法國的管風琴音樂創作來說,這座交響管風琴有著開啟新時代的意義,它提供了超乎當時想像的各種音色組合,給與無數作曲家們豐富的靈感,也見證了佛瑞《安魂曲》、普朗克《管風琴協奏曲》及威鐸(Charles-Marie Widor)《第五號管風琴交響曲》等管風琴經典曲目的誕生。目前拉威爾音樂廳每個樂季都會特別安排系列管風琴音樂會,無論是獨奏,和樂團協奏,和各別樂器的室內樂組合,從巴赫到管風琴當代作品,拉威爾音樂廳無疑是法國管風琴音樂的重鎮之一。

除了傳統之外,拉威爾音樂廳也是許多當代作曲家和新銳作曲家如布列茲(Pierre Boulez)、貝里奧(Luciano Berio)或曼托望尼(Bruno Mantovani)等人作品的世界首演場地。里昂對音樂的熱情打造了這座融合傳統和現代的音樂廳,愛樂的人們也總能在一場場的演出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珠玉。

編按:又譯里昂國立管絃音樂廳(Auditorium 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巡演小點滴

留下深刻感動  與觀眾未來有約

中場休息時,前方身穿白色套裝、挽著包頭的老奶奶跟著人群緩緩前進。原先只為了她端莊的氣質而瞄了一眼,但她拋出的眼神讓我心生懷疑。趕緊再抬頭望去,奶奶炙熱的目光讓我不敢將視線移開,這次我確定,她是朝著我來。扶著一排排的椅背,她蹣跚向前,最後乾脆雙手搭著我,將重心一併放到我的手上問:「妳也是台灣來的嗎?」也許放眼望去,我是唯一的黑頭髮,因此目標很明顯。「我在很多年前曾去過台灣,印象非常好;今天在這裡聽這場音樂會,再次感受到美好。擁有這樣的樂團,你們應該感到驕傲。」林茲奶奶微笑著離開,但那留在我心頭的重量卻沒有帶走。

跟著樂團巡迴,沿途收集了許多觀眾的回饋。在布魯塞爾時,有觀眾在每首樂曲結束後忍不住喝采,也有觀眾會後頻頻向NSO工作人員豎起大拇指。在當晚抽中“Golden Seat”的觀眾可以在演出後與音樂家碰面,因此這位獲獎的女士雀躍地向呂紹嘉與陳銳表示感謝:「今晚演出給我非常美好的體驗,祝福你們與家人一切如今晚音樂一樣地美好。」返回前台途中,還向工作人員表示自己現在情緒十分激動,一定要小心跌倒。在音樂會現場看到NSO近年錄音展示,甚至有觀眾特地捎來比利時大提琴音樂節手冊,激動地告訴工作人員:「你們應該要帶著金希文的大提琴協奏曲到這裡演出!」而幾位遠從捷克布拉格開車至柏林欣賞的觀眾表示:「樂團在第二樂章的演奏讓小提琴獨奏彷彿身在天堂雲端裡,你們的樂團實在太棒了!」最令人驚喜的,是一位觀眾在音樂會後特地向NSO工作人員透露:一九八八年,呂紹嘉贏得法國貝桑頌國際指揮大賽時,他就在現場!如今事隔將近卅年,又在這裡聽見他的指揮。

我不知道,這些觀眾,下次什麼時候可以再被NSO感動?不過我知道,那將已經是個美麗的約定,留在未來。(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