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形成、以管絃樂團編制為主的「序曲—協奏曲—交響曲」模式,高雄市交響樂團這次套用在新樂季的開季安排上,先演出韋伯歌劇《歐依莉安特》序曲,再演出布拉姆斯《A小調小提琴及大提琴雙協奏曲》,然後是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更邀得小提琴名家胡乃元助陣。
每年九月,學生們重回學校迎接開學;各職業樂團也在短暫休息後,重回軌道,緊鑼密鼓地排練,為新樂季準備一場又一場的音樂會。然而,一個完整樂季的音樂會如何安排?該演出什麼曲目?該邀請哪位音樂家?音樂會的主題和目的為何?如何串聯整季的音樂會?在在都需要縝密思考。高雄市交響樂團在二○一七年下半年的開季音樂會從根基於十九世紀的傳統模式出發,搭配有趣的選曲巧思,為新一季拉開序幕。
依循管絃樂傳統的開季安排
十九世紀中產階級興起,音樂不再僅是貴族的專利。適合大場合演出的大規模管絃樂作品不但能提供更多人欣賞,也更容易獲得大眾關注,因此蓬勃發展並且達到顛峰,原先五花八門的曲目編排、不具演出編制一致性考量的「大眾音樂會」(public concert),逐漸形成以管絃樂團編制為主的「序曲—協奏曲—交響曲」模式,不僅追求盛大熱鬧的氣氛,更強調音樂的美學訴求與教化功能,聽眾被要求「理解」音樂而不僅僅是「享受」音樂。高市交的新樂季即是從這樣的傳統出發:「序曲」選自韋伯的歌劇《歐依莉安特》Euryanthe,這部歌劇標誌著德語浪漫歌劇的早期風格,並深深影響隨後的歌劇巨擘華格納,其序曲充滿詩意並濃縮整部歌劇的音樂精華,也經常成為管絃樂音樂會的「序曲」。協奏曲及交響曲分別為布拉姆斯《A小調小提琴及大提琴雙協奏曲》及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這兩位都是十九世紀後半第一流的作曲家,但放在同場音樂會裡,卻相當令人玩味。
布拉姆斯及柴科夫斯基個性迥異,音樂風格大不相同:前者討厭繁文縟節、言盡嘲諷,作品溫柔敦厚且張力內藏;後者注重優雅合宜,舉止有禮,作品熱情憂鬱又激越奔放。看似相看兩厭的兩大作曲家,其創作技法卻同樣根植於歷史悠久的西歐傳統:布拉姆斯身為德奧傳統的繼承人自是不用多說;柴科夫斯基雖為俄國音樂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但他出身於完整的西歐學院派訓練,對西歐音樂的前輩大師更是十分推崇。另一方面,兩人同月同日生,同為五月七日出生的金牛座,具有同樣固執的牛脾氣,儘管作品在生前都曾被大力抨擊,但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品味及音樂道路,不受他人影響,最終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留名青史,分別成為十九世紀後半德國及俄國的代表作曲家。將兩位的代表作品放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充分展現十九世紀古典音樂最豐富多彩的黃金時代,每位作曲家皆以自己的方式留下心目中最美好的樂音,百家爭鳴卻又各自精采。
名家加持更顯精采
既然有協奏曲,就必備演奏名家,前高市交大提琴首席、現高師大音樂系系主任戴俐文教授將與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攜手演出布拉姆斯的雙協奏曲,除了協奏曲必備的炫技競奏之外,這部作品更注重兩樣獨奏樂器的相和相歌,濃醇悠揚。胡乃元為一九八五年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的首獎得主,隨後灌錄的專輯更榮獲企鵝指南三星帶花的最高榮譽,一躍成為世界頂尖小提琴家,並時常將最頂尖的國際樂音帶回國內,於台灣各地推廣古典音樂。除了上述開季音樂會之外,胡乃元也將在十一月底與高市交合作演出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展現與布拉姆斯截然不同的音樂詮釋,同場音樂會並搭配李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交響組曲,展現經典純粹的俄國音樂風貌。十月底高市交則邀請布索尼鋼琴大賽的首獎得主米哈伊.利費茲(Michail Lifits),合作李斯特具有濃厚交響色彩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同場音樂會更有必須動員上百人的大鉅作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精采可期。
除了上述三場音樂會,高市交將在十月中旬由簡文彬指揮領軍,至香港巡演交流,將郭芝苑、馬水龍、錢南章等國人作品帶向國際。在駐團指揮楊智欽的帶領下,也正密切籌備數場社區推廣及跨界音樂會,一般傳統古典音樂曲目之外,更安排許多國人作品、台灣民謠、電影音樂等等,以更平易近人的樂音,將音樂的種子帶入鄉土、深入民間,與樂迷分享不同樣貌的音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