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齊
-
藝@展覽
在音樂之河中讀取人文瞬間
配合場館的正式開幕,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同步推出了兩項展覽:一是為期5年的常態展「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透過台灣流行音樂歷史中的經典歌曲與相關物件,讓觀者藉由沉浸式的體驗,回探台灣流行音樂的前世今生;一是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與藝術家高谷史郎合作的「設置音樂 2-IS YOUR TIME」特展,呈現了日本311海嘯中受災的鋼琴、地震的影像及收集地震的數據,猶如凝結了海嘯來襲的瞬間。兩項展覽,都讓我們跟著音樂,一探人類文化的軌跡。
-
戲劇
這次是東意,下次會是蕭東意嗎?
《東意在哪裡》以諧謔的角度拋向過往幾部反詰自身的劇場創作,但它們多已建構出自己與角色、觀眾的認知體系(如吳興國《李爾在此》、朱陸豪《七十三變》等),這個方式確實趣味卻反襯出蕭東意的渺小「東意」的被認識,如何被觀眾與演員挑戰呢?這個作品的產生會否更呈現出觀演間投射目標的落空呢?
-
戲劇
水族箱內/外的家的想像
創作者所刻劃的父親,及無聲的兒子間難道沒有其他對話可能?創作者無論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實且貼近自我生命地描繪出一位父親,與水族箱裡的兒子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仍有著對兩代人的關懷與撞擊社會共感的意義。這位父親確實是「美好」,但這樣的「美好」何嘗不是反諷?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叛徒」出發 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是「世界愛滋日」, 目的在提高人們對於HIV感染與傳播的意識、 並對過往那些因疾病而失去的生命哀悼。 卅多年後的這一天,回望過去, 那些過多的推諉、歧視、誤會、恐懼, 在一切都還沒來得及被理解前, 已形塑成形,直至今日,亦難擺脫。 八○年代爆發,成為人們聞之色變的病症時, 愛滋還沒有藥物可醫治。 它曾是絕症,也在世界各個角落, 讓病患與感染者被以「非人」態度對待。 從那時開始,劇場的創作者們, 或現身說法、或高聲疾呼, 或映照人性、或深入關懷 現在它得以控制了、測不到就不會傳染, 當生命得以延續、不受病毒侵擾之後, 我們得重新開始, 面對彼此,面對接下來的年歲, 面對關係,面對性、面對愛。
-
焦點專題 Focus
不了解愛滋,如何面對恐懼?
卅多年前愛滋為世人所知時,因為不知治療之法而造成大量罹病者死亡,也埋下世人的深深恐懼,避之唯恐不及下,採取隔離或汙名化方式應對,也衍生出不當的歧視心態,影響迄今仍鉅。因為不了解,所以恐懼吞噬心靈,在愛滋可以治療控制、已非致命絕症的今日,讓我們回探愛滋的「前世今生」,從認識愛滋開始,讓恐懼攤在陽光下融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從政策宣示到實際執行 打開文化近用之路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無障礙
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說:「藝術並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藝術。」 若藝術與生活是彼此的反射鏡,身心障礙者參與文化活動的經驗即反映台灣弱勢族群的生活處境。若藝術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心靈素養,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藝術來正面影響社會脈動、正視障礙者在生活中接觸美學、參與文化的機會。尤其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藝文場館迎接的觀眾群中因老化而失能的長者只會有增無減。本文將分析目前障礙者文化參與過程中突顯的社會現象,並從國外表演藝術圈正積極發展的「無障礙展演規劃」的觀念來討論文化平權的意義。希望藉此開啟國內針對障礙觀眾參與文化的討論、思考未來如何透過無障礙的觀念來經營表演藝術的永續性、甚至優化藝術作品本身的可及性與內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障礙的兩廳院 為全民打開藝術之門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下) 裡.泰國劇場進行式
1張在地人帶路曼谷表演空間地圖 2位泰國當代藝術專家觀察報告 6位泰國表演藝術家墾荒之路 繼七月「表泰國」觀光客的凝視之後,本期「裡泰國」除了特邀新加坡籍策展人鄧富權、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揭開天使之城的歡快、開放面紗,揭示泰皇蒲美蓬過世後,動盪的民主政體對劇場的影響。 除了泰國表演藝術時況外,本刊亦介紹劇場導演暨曼谷劇場節推手Pradit Prasartthong、劇場編導演全才Nikorn Saetang、古典音樂家Phongsathorn Sutham與Santi Udomsri、劇作家Daraka Wongsiri與即將來台演出《靈薄域》的當代編舞家皮歇.克朗淳,看這六位創作者如何在資源相對貧瘠的表演藝術窮山惡水中,奮力一搏,殺出血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上) 表.外國人眼中的微笑之國
泰國人都愛微笑? 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笑著說:愛微笑的泰國人微笑時,代表三件事:我同意你、我不同意你、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曼谷很現代化? 錄像藝術家許家維說:曼谷有厲害的觀光設施、百貨公司,但與當地脫節。 觀光客看的劇場跟泰國人看的劇場有什麼不一樣? 曼谷當地藝術工作者說:我從來沒有看過觀光劇場 對外來者而言,泰國有著極開放、包容的姿態,而泰國人的天使之城曼谷,因國際熱點的地理優勢,作為東南亞旅遊第一線城市,具備了過度齊全的各類型觀光設施與活動,在表演藝術方面,則為觀光劇場。 但此些以面向觀光客為目標的劇場演出,並不足以呈現泰國的全景,因此本刊將以「表」、「裡」為形式,於本期首先介紹「表.泰國」,速寫當前曼谷知名的觀光劇場「表相」,並透過四位曾與泰國進行交流合作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陳武康、吳文翠、蔡淩蕙之眼,分享其泰國經驗,並於下期八月號正式揭開泰國面紗,呈現「裡.泰國」,期能一窺泰國人的泰國表演藝術時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泰國旅遊,你「看」到什麼?
泰國,高居國人東南亞旅遊人數首位,多元、包容、歡迎外來者,讓泰國文化豐富繽紛,擅於從他國擷取文化元素,重新賦予「泰式」獨特的五味雜陳,也予外來者「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發生」的期待心理。國外旅客經常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包含了觀光劇場表演,透過這些演出,旅客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泰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綻繽紛在獅城——新加坡
一路向南正夯,新興亞洲的東協諸國近幾年成為全球熱點,金流、人流匯聚之所,首站本刊率先敲敲東協大門新加坡,一窺當地表演藝術現況。 這個國土面積只有台灣的五十分之一的國家,位居交通要衝,不僅擁有全球最佳機場,也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一向以多元民族、經濟掛帥、雷厲風行的法治聞名於世,而藝術作為時代精神的反映,月之亮面與暗面共生,多民族不只繁花似錦,審查、補助制度下,藝術家的順從或抵抗,也成為理解星國的重要切入點。 本刊從表演空間切入,並分析當代華樂、華語戲劇、當代舞蹈風景,並由新加坡藝術節藝術總監王景生、十指幫鍾達成、舞人舞團郭瑞文、華樂團駐團指揮郭勇德等在地藝術工作者現身說法,以各切面嘗試拼湊新加坡表演藝術時況。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工程之興建
我們在兩廳院內敲敲打打,鑿牆又補強,塵埃飛揚碎片滿地,榮民工程處身為政府單位,以達成交付任務為重,日夜趕工,士氣高昂。終能達成目標,如期在工程預算內竣工啟用。 開幕時,戲劇院大戲為國劇(現稱京劇)《文姬歸漢》,展現當時政治上的正確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揭幕 涵洞中 與美相遇
歷經十年嘔心瀝血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門了! 這一外表如巨大乳酪,內部如鐘乳石洞的奇特建築的落成, 標誌中台灣又多了一件普立茲克獎的大師作品。 台中作為新創者的藍海, 不僅有最前衛的建築地標,也有記憶城市肌理的老屋新立。 本月份就讓我們從台中經典建築出發, 再聚焦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精采節目。 讓內行人漫畫家建築大叔圖文解析、 伊東豊雄關鍵字建築導讀、藝術總監與建築大師對談摘錄 帶您到台中走建築、看表演!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豈止是權益之爭?
三月十六日三位台中立委與文化部、台中國家歌劇院營運小組與台中市政府協調回饋地方方案的內容,引發不少爭議,更激起許多文化界的討論。著眼點從票價優惠誰買單到表演藝術營運專業的不保,讓多位文化界領袖級人物也跳出來表達意見,這次的爭議,突顯台灣社會,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針對文化力培植、藝術推廣、場館經營等,概念上仍處草莽階段,距成熟之路還有一段距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造訪實景
布蘭登堡門 見證普魯士王國興衰
現在矗立於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其實一七九一年才竣工,比巴赫的經典名曲《布蘭登堡協奏曲》晚了七十年,但巴赫造訪柏林時,當時的柏林已經是普魯士王國的首都,發展中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座赫赫有名的城門,當年是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替菩提樹下大道的盡頭建造一個宏偉的結束,也為了紀念剛去世的腓特烈二世和七年戰爭的勝利而建,兩百多年來與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命運關係,一起經歷所有的興衰、並見證充滿各種喜怒哀樂的故事及歷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風華發源早 移植、原創各自繽紛
日本的音樂劇發展發源甚早,可以溯及廿世紀初,更發展了獨樹一格的少女歌劇類型,迄今仍蓬勃不歇。而在西方音樂劇引入後,也發展出翻譯劇潮流,更造就了許多音樂劇明星。另一方面原創性作品也頗有質量,整體形成了劇壇的音樂劇盛景。但日本同樣也面臨觀眾群以年輕世代為中心難以擴展,以及原創作品不如西洋翻譯作品來得賣座等難題,令人好奇未來將如何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Gossips
在民風保守時代創立的寶塚歌劇團,可說是開風氣之先,讓女孩們上學學習音樂舞蹈表演,當然也引來不少流言批評。創辦人為維護學生名譽,不惜屢屢出庭打官司,但碰上兩情相悅的師生戀結婚,他卻也以學生幸福為重,親自擔任媒人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Ichizo Kobayashi
寶塚歌劇團的誕生,有賴於企業家小林一三的前瞻眼光。從箕面有馬電氣軌道起家的他,為了增加旗下阪急電鐵的載客數,在寶塚市創辦了寶塚歌劇團,吸引遊客到訪。而熱愛文藝的他,不但喜愛寫作,曾在報上連載小說,而且在寶塚歌劇創立初期,更曾創作了創作了廿部作品。小林對於藝文投注的熱情與心血,可說是他努力奮鬥、積極發展事業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