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惠美

相關文章 12 篇
  • 在「寶島地震帶實驗劇展」中演出的王嘉明作品《Zodiac》。
    焦點專題 Focus

    召喚漫天點子 實驗海闊天空

    兩廳院在二○一七年度過了卅歲生日,而新點子的前身「實驗(劇場)劇展系列」則在一九八八年首次登場,倏忽走過了卅年光景。從「實驗」、「海闊天空」到「新點子」,從劇展、舞展到近年加入的樂展,一路走來,可見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軌跡。點子可以日新又新,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團隊、場館與製作「跟著環境走、跟著時代走」的態度,反應當下的創作型態、反照現下的社會景況。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國家戲劇院地面層公共空間設置了自動感應門,方便身障人士進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障礙的兩廳院 為全民打開藝術之門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

    文字|魏君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那時此刻——兩廳院卅年

    當從前、從前成為說話的開場白時,白髮不知不覺已爬上兩鬢,時間就這麼無聲息地溜走。回首一九八六年進入兩廳院工作,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幸運地加入台灣首座專業劇場和音樂廳年輕的節目企劃團隊,轉眼已卅年。當年戴著安全帽首次走進彷彿太空異域的建築工地,根本無法想像劇場是什麼樣子。昏黃燈泡下到處是水泥和鋼筋,瀰漫的粉塵讓施工中的情境顯得神秘難以想像,也讓年輕的我對這份工作和未來充滿好奇;卅年後再次戴著安全帽走進舞台整修工區,黃燈泡被LED燈取代了,那時的年輕菜鳥看過的演出已經超過四千齣,且擔任曾經仰之彌高的兩廳院藝術總監職務,那時此刻的變化竟如此之大。

    文字|李惠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邁入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如何自我定位?本刊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身為草創時期即在兩廳院任職、遍歷多樣工作範疇的她,針對上述提問,表示兩廳院下一個十年要做的,就是「創造昨日與明日的經典。昨日的經典要重現,明日的經典應該在這舞台上呈現。」而她「希望兩廳院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只要民眾進來,不論實體空間或心理都沒有障礙。」

    文字|黎家齊、吳思鋒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說:「整修後,我們就是會像國家兩廳院。只是它更好!」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

    繼去年音樂廳休館四個月「微整型」,今年輪到工程規模更大的國家戲劇院,為期八個月的工期將從七月開始,展開演出設備、系統、安全設施、觀眾席區域的全面升級、更新。但對觀眾來說,這次的重點修復工程幾乎是隱形的升級計畫,難以讓觀眾一看便知,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把使用權交給藝術家,使用新劇場後的演出成果就交由觀眾來評斷。」

    文字|黎家齊、張慧慧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李惠美與克里斯汀.赫佐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藝術萌芽 與觀眾對話 李惠美與克里斯汀.赫佐 兩位台法場館藝術總監的對談

    六月中旬正是台新藝術獎最後的決選時刻,曾數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應邀以法國蒙彼里耶國家舞蹈劇場總監的身分,來台擔任台新藝術獎的決選評審。趁此機會,本刊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與赫佐對談,分享場館經營、培育藝術家的經驗與想法,並對當前編舞家的創作提出觀察與建言。

    文字|安可、許斌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在音樂廳舞台上,李惠美指出地板嚴重損壞的狀況。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以有限的資源 做最大的利用 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休館維修」寫起來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但事前的規劃工程卻是長達數年!必須考量休館的時間對國內表演藝術界的衝擊、有限的經費如何用在最需要的項目上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指出,維修訂定的方向依序有三:安全性、功能性、競爭性,在此中確定了修繕的內容,但常被提及的音響效果,因為風險太高、茲事體大,這次並未入列。九月時,音樂廳將由NSO的開季音樂會打開大門,屆時歡迎樂迷來「驗收」!

    文字|李秋玫、許斌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專訪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

    李惠美 營造創意花園 擦亮領導品牌

    個性直爽、熱情理性的新任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任職於兩廳院廿七年,從籌備階段就開始參與兩廳院工作,歷任企畫行銷部經理及副總監等職務,策畫節目近四千場。李惠美的接棒,代表著兩廳院中生代的薪傳,而在兩廳院尚待升格為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之時,她仍將帶領大家往「國際化」及「全民共享」的既定方向努力,並且提出建置創意中心的構想,期待兩廳院能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的培育花園。

    文字|盧家珍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碧娜在首次訪台的記者會上替記者簽名。1997,台北。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那煙舞中的身影

    碧娜.鮑許曾隨烏帕塔舞蹈劇場於一九九七年與二○○七年兩度來台,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康乃馨》與《熱情馬祖卡》。對於曾經接待過她的兩廳院工作人員而言,碧娜所劃下的短促人生休止符,不但是個驚嘆號,也是一串串綿長回憶的開始。

    文字|盧家珍、許斌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一九九二年應邀來台的日本國寶級藝人坂東玉三郎,是日本傳統藝能歌舞伎「女形」角色的佼佼者。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OPEN HOUSE大開眼界 多幅演出海報展出,重溫珍貴回憶

    兩廳院的生日慶祝活動尚未落幕!想知道更多兩廳院的點滴故事,這個月可以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十七年來表演藝術圖書館收藏下來的多幅珍貴海報,海報上可以看到大師級藝術家的親筆簽名,而海報背後更有許多精采故事,讓你更了解兩廳院的台前幕後

    文字|廖俊逞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傑利畢達克因病不能來台,兩廳院急電呂紹嘉回來代理指揮慕尼黑愛樂。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起之前

    每天能與心目中的藝術家偶像面對面一起工作,相信是人人羡慕的,但是半夜接機,演出前恐出紕漏的壓力,卻是一般人難以想像。兩廳院十年來幕後的精采故事一點也不輸給台上的演出

    文字|錢麗安、陳品秀、許斌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試探表演藝術界下半年演出與景氣現況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文字|傅裕惠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