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們的尋源問道 劇場的生命旅程 (Thomas Dorn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非洲的冷靜與熱情

她們的尋源問道 劇場的生命旅程

非洲女性創作者的傳記性表演

雖然西方劇場訓練對非洲戲劇發展而言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但在骨子裡,非洲的戲劇仍然保留了相當強的說故事傳統,沒有太多花俏的點子,也沒有複雜的敘事,只是述說快樂與悲傷、成就與失敗,透過再歷曾經,傳承經驗和歷史。有「非洲現代舞之母」美稱的謝曼恩.阿科尼與知名南非女演員泰姆比.姆沙利-瓊斯,都在劇場中自述平生,讓我們見識動人的說故事力量。

雖然西方劇場訓練對非洲戲劇發展而言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但在骨子裡,非洲的戲劇仍然保留了相當強的說故事傳統,沒有太多花俏的點子,也沒有複雜的敘事,只是述說快樂與悲傷、成就與失敗,透過再歷曾經,傳承經驗和歷史。有「非洲現代舞之母」美稱的謝曼恩.阿科尼與知名南非女演員泰姆比.姆沙利-瓊斯,都在劇場中自述平生,讓我們見識動人的說故事力量。

世界文化藝術節 2017—躍動非洲

獨腳戲系列:泰姆比.姆沙利-瓊斯《等待》

11/2~3  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謝曼恩.阿科尼

《當初》

11/17  20:00

《本相》

11/19  15:00

香港大會堂劇院

INFO  www.worldfestival.gov.hk

我在今年三月應邀在奈及利亞的拉哥斯(Lagos)出席當地的藝術節,有機會向資深而且產量甚豐的編劇辛尼.奧都都(Sunnie Ododo)教授請教當地原創作品的發展和劇作者關注的議題,我發現他好像對我的好奇不以為然。誠然他是非常用心地跟我解釋他對探索人性掙扎狀態的關注,但對於我問及有關是否有「新派」敘事策略和寫作路徑的說法,我卻好像沒法理出脈絡。奧都都教授說,我們的戲劇與傳統、儀式和傳說密不可分,這也反映著我們述說故事的方式。

我恍然大悟也很慚愧。站在這片充滿著故事的土地,原來自己是一直以在城市生活和認識劇場的單一和狹窄視點去理解當地戲劇,無可避免地這個視點是西方的,即使轉化為本土呈現仍然是一定程度的複製;並且集中的都是好些被認定為走在前沿、奉為圭臬的文化都會的經驗。這些經驗固然滋養著我對劇場當代面貌的了解,但同時卻忘記了戲劇的初衷,在追求形式創新、視覺亮麗、表演準繩、硬件配合的背後,到底劇場要說的是什麼,和為何要說有關人的故事。

非洲的劇場  骨子裡飽含說故事基因

非洲有五十四個國家,單以奈及利亞為例,據官方記錄的語言超過五百種,可以想像背後的故事是多麼豐富的文化資源,也可以想像在殖民的過程中有多少故事被淹沒。非洲劇場的殖民經驗對香港來說並不陌生,西方戲劇的引入與轉化是必然過程。奈及利亞資深戲劇學者丹竇拉(Emmanuel Samu Dandaura)在〈協商中的身分:非洲的劇場、表演與評論 Negotiating Identity: Theatre, Performance and Criticism in Africa〉一文中指出:「西方的娛樂形式與非洲的本土表演並存於很多非洲城市裡,在理論層面而言,兩者都有其獨特的美學範式,而範式的協商往往令當地藝評人既感投入又微妙。」

我在拉哥斯觀賞了兩個作品,主要是以所謂西方戲劇的途徑為創作框架,但有趣的是總是有種類同的格格不入之感,如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表演者會向觀眾述說劇中人物處境,與觀眾的互動性很強。如果說有點像布萊希特的疏離策略也不盡然,反之是希望觀眾更「投入」處境。固然我的觀察是片面的,不過丹竇拉在文中提及「口述表達」是非洲本土戲劇的基本特色,他也在〈演繹非洲:劇場、自我與身分 Performing Africa: Theatre, Selfhood and Identity〉文中指出:「非洲是一片孕育說故事者的土地,她的故事激勵觀眾行動起來,豐富個人和社會大眾的生活,以實現上帝所賦予的潛能。」

因此,雖然西方劇場訓練對當地戲劇發展而言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並與傳統戲劇在訓練上分庭抗禮;但在骨子裡,他們的戲劇仍然保留了相當強的說故事傳統,就是沒有太多花俏的點子,也沒有複雜的敘事,只是述說快樂與悲傷、成就與失敗,透過再歷曾經,傳承經驗和歷史。來自塞內加爾的謝曼恩.阿科尼(Germaine Acogny)被譽為「非洲現代舞之母」,數年前曾經在台北獻藝和舉行工作坊,亦早在上世紀八○年代就到訪中國,香港觀眾倒是要今年才有機會透過她的身體,聽她的故事。

非洲現代舞之母  述說生命傷痛療癒自我

阿科尼即使已年過七十,但天生舞者的身體讓她保持高度的活力和創作力。網上能找到不少有關她的報導和影片,肌肉依然相當結實的她,身體能量的傳遞非常有力。以她的自傳式作品《當初》Somewhere at the Beginning為例,身體的原動與舞台上的元素保持極為有機的連繫,包括她父親所寫的文字投映、一幕幕與記憶和土地有關的影像、用以象徵生命也藉撕毀的動作轉化躁動不安的枕頭等,阿科尼毫不保留地在觀眾眼前,以私密的身體細節,心焦地述說她的家族故事、她的祖母是約魯巴的女祭司,而身為作家的父親則在面對自己的非洲身分時感到無所適從,她自己也在與生命的種種傷痛對話。

當初的「初」,甚至上溯至非洲的傳說和希臘神話,孜孜地把人本能對「我是誰?我來自哪?」的詰問呈現出來。作品可視為是阿科尼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舞蹈動作並不複雜也不特別亮麗,原始、直接而重複的範式,儀式的意象非常強烈。她踏步往台後方之前,檢視投射在布條上的父親的文字,如魅惑,如律令,看似隨意的步行動作,她的身體出賣了她的記憶,她留著家族的血,卻在協商著與之的距離,尋找本源的同時也在叩問自己的所在。

作品格外動人的原因是因其純粹,而這正呼應了非洲本土劇場述說故事的本質。《當初》導演Mikaël Serre曾分享與阿科尼首次見面時她的一番話:「我的生命經常是不安定的,我來自某處,當我試圖抽離自己時,我發現不能逃避我的過去。就好像回到起點,回到我的原鄉,我的祖先和那些陪伴著我的人。」因此《當初》在令人悸動的同時,潛藏了一股如泊岸般的平靜,阿科尼低沉的聲音呼喚著整個家族的歷史與記憶,人類尋源的渴求以詩的方式體現在舞台上。首次到訪香港的她,亦帶來另一個作品《本相》,由今年曾以《悲.慾》一作撼動台灣觀眾的奧利佛.杜柏(Olivier Dubois)編舞,以聲影光線、舞台效果,搭配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與阿科尼一同共舞。

活潑精準再述命運  重現淚中有笑的等待

如果阿科尼是透過身體語言說故事,來自南非的另一位同樣已屆七十、去年在南非獲頒終身成就獎的演員泰姆比.姆沙利-瓊斯(Thembi Mtshali-Jones),則是說唱的能手,在由著名編導艾瑤.花柏(Yaël Farber)處理下的《等待》A Woman in Waiting 裡發揮著讓人訝異的穿透力。姆沙利-瓊斯這個故事也是一個很有強烈傳記色彩的作品,說的是在種族隔離政策下,南非黑人女性的「等待」:孩子等待在白人家庭當傭工的母親回家、等待自己的長大、等待解答種種她所不明白的不公平,直至像和母親一樣成為傭工。

命運的播弄可以把《等待》變得相當悲情,但文本活潑中見沉重、睿智中見童心的精準處理,透過姆沙利-瓊斯摯誠又瀟灑的演繹,引領著觀眾穿梭於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游刃有餘地跳接在角色、敘事和表演者在不同狀態時對事情發展的思考。同時,物件的應用簡單直接,如台上掛著一件巨型的女傭制服對照演員的「小孩」狀態,但當母親向主人卑微地解釋時,制服就不斷逐漸降下……他們說的故事有真實的憑藉,因此格外有力量,反映人的意志、堅毅與美善。阿科尼在一九九二年「國際舞蹈日」的獻辭中說:「……非洲舞蹈提醒我們,除了技法和美,舞蹈也必須是傳達人類情感的普遍方式。」這些非洲作品,也的確體現了她的說法。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奈及利亞拉哥斯見聞

混亂之城  人是能量所在

從決定前往奈及利亞的拉哥斯出席藝術節,至真正踏上非洲土地,前後大概一個月。上網訂香港至當地的機票不難,我選擇在杜哈轉機,班次相當頻繁,而且我滿以為杜哈至拉哥斯的機廂內是非洲人,原來滿座的飛機上有不少是中國人,他們手拿電腦穿著整齊,是前往當地出差的商人。

當然,拉哥斯是當地重要而且發展迅速的工商業城市之一,但衛生和治安的程度則暫未趕上。前往非洲,我要先在香港衛生署注射四支疫苗,包括黃熱病和腦炎,瘧疾因為生效時間不足,醫生說不用吃藥了,你才去三天而且留在城市,記得每天要塗高效防蚊膏,有個香港女子在當地出差感染後沒意識到嚴重性很快就過世了;他還說,除了大會安排的點(飯店)對點(劇場)行程以外,一概不要外出,綁架還是有機會發生的。我在三毛的書信札讀過她在七○年代中在拉哥斯那一段:交通如同瘋子、警察在街上打人、人到處亂走:真的是她所說的瘋狂世界嗎?

既好奇又緊張的我在到達當地後翌日,首先被安排聽一節危機評估的講座,內容與香港醫生說的大同小異。大會安排的汽車上有個荷槍實彈的警員,每次都先於我們下車;有一晚各嘉賓在演出和晚會後已經累到不行,但卻聯絡不上大會司機,丹竇拉教授猶豫了很久也不願安排我們乘計程車回飯店。當我連當地貨幣也沒有機會兌換和使用,我懷疑自己是否有到過拉哥斯。

不過飯店經常停電的情況,讓我知道當地環境的確有限制(甚至在國家劇院進行活動時也停過電),因此我明白所謂劇場硬體的要求對當地創作人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元素,也不是他們對劇場構成的核心,透過身體傳遞能量,呼應天地、與人交流是為根本。我在一個不能講求音色效果的學校禮堂出席當地的古典音樂會,全場觀眾穿戴高雅又不失投入地欣賞台上女高音活潑的演繹;我也在一個隱身於民間的悶熱劇場內,坐在不舒服的板凳上,看著當地著名戲劇家費米.奧索菲桑教授(Femi Osofisan)在演出期間,親自調整那支唯一的投射燈的角度,補白了那位既負責後台又管理前台的朋友的工作。這些流動的人的能量,讓我見證了劇場的美。(陳國慧)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