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台北的印象是什麼?雜亂的大城市?高傲的天龍國?藉由日常聲音的蒐集重組,聲音藝術工作者Yannick Dauby與張又升、黃大旺分別述說了他們的台北故事,透過聆聽他們的聲響專輯,你可能也會發現不一樣的台北……
自從義大利作曲家盧梭羅(Luigi Russolo)在上個世紀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噪音也可以是音樂素材後,規則與不規則震動、樂音與非樂音的藩籬就已經無法確實畫出界線。即使隨後的約翰.凱吉也用自己的作品表達這個理念,但真正在音樂的創作中完全以採錄的環境音響進行剪貼、倒放、快轉、交錯等處理,要到法國的薛佛(Pierre Schaeffer)提出的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才真正實踐。而特別的是,儘管這些後置再怎麼變形,「可感性」仍然是創作和聆聽的趣味之一。
三種方式 聆聽台北
「台北」的特殊可感性是強烈的!相對於許多人用相機捕捉影像,但對某些人來說,聲音才是屬於一個城市的縮影。定居台北數年的法國聲音藝術工作者Yannick Dauby(澎葉生)多年來已經持續在大台北地區從事環境錄音來作為創作素材,並且受到歐洲藝術節慶的邀請創作或於電台播出。在二○○八、○九、二○一一年間他分別以〈鬼月〉、〈台北2030〉以及〈凱達格蘭〉為主題創作了三個聲音編曲作品,集結成專輯《台北聽三遍》。
專輯的聲音非常細緻,以道士的鈸聲與呼嘯而過的車聲為序曲,接著嗩吶、鞭炮與大鑼交織;幾聲的狗叫與喇叭擴音的誦經聲之後,有遠處的雷鳴與陣雨的鋪陳,最後結尾於逐漸消逝的蟬鳴,構築出一整個〈鬼月〉的景象。靜靜地聆聽,腦中幾乎可以產生出影像來,不用語言,就能夠感受到盆地中的濕熱、擁擠的人潮及漫天燃燒的紙錢。而〈台北2030〉的預測未來與〈凱達格蘭〉中原住民意象與捷運前進、到站的廣播,都成為一種內在劇情的想像。三種不同角度的體會,就像是三部極具豐富表現力的電影。
無厘頭創意 挑戰天龍國
聽到這張專輯《百戰天龍 PROJECT INTEGRATION/INTEVENTION INTO TENRYU CITY》最初的感覺是粗鄙的,很像兩個胡鬧的年輕人無厘頭的對話和唱歌。但之後會笑出來,因為他們錄音的場所千奇百怪,尤其和摸摸茶媽媽桑的拉扯和逃離之後的相互嘲諷堪稱一絕。而最後聽到在降旗典禮現場中哭著「阿九」的早逝時,一定會為他們的勇氣和創意邊搖頭邊豎起大拇指。
專輯發想者是張又升和黃大旺,他們在去年相遇。因為厭倦大部分的政治新聞,特別是與所謂「中華民國 精采一百」的相關報導,於是決定組一個由叫做「民国百年」的二重奏樂團,並且決定在那年結束後解散,只為了民國百年存在。團名取自日文漢字,又用“Minkoku Hyakunen”來拼,就是想要表達他們的混亂與綜合發展。
說不談政治,卻在表演中加入一些理念,他們不用精緻的古典音樂演奏,只選在他們認為能表現所謂「天龍國」的地方如抗議活動、電腦及樂器展場、龍山盲人按摩與佛具店、鬧區影城大廳等等地點,以「融入」與「介入」的方式吃喝、錄音、對話,或者以簡單的樂器一起唱和,戲謔在空間中延長、擴散,目的是為「在歌舞昇平的『精采一百』神話中發出一點噪音。」而這張「把整個天龍城變成KTV的挑釁專輯」還獲得奧地利林茲頒發的二○一二年“Ars Electronica”數位藝術獎的「數位音樂及聲音藝術部門榮譽獎」。
台北,究竟給人什麼樣的印象?Yannick用錄音說著孤魂野鬼們回來人間的故事,而「民国百年」卻宣示他們要「以法器、小玩具與相機快門過片聲接引無主孤魂往生其他次元,下輩子要投胎作人也不要生到天龍國,以免得電視腦症到死不得安寧。」台北,究竟給人什麼樣的印象?如果我們可以用照片說些什麼,那麼為什麼不能也用台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