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國家兩廳院 提供)
音樂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四季.台灣」

從各方看島嶼 四季的變幻多情

在「四季.台灣」音樂會中,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特邀七位台灣作曲家與五位國外作曲家,各自用獨特的音樂語彙,闡述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情感,對大自然的感激。全場無伴奏且多聲部的曲目安排,挑戰合唱團的演唱實力,並結合了影像、劇場、旁白,將以合唱劇場的形式,勾勒出這片土地兼容並蓄的特質。

在「四季.台灣」音樂會中,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特邀七位台灣作曲家與五位國外作曲家,各自用獨特的音樂語彙,闡述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情感,對大自然的感激。全場無伴奏且多聲部的曲目安排,挑戰合唱團的演唱實力,並結合了影像、劇場、旁白,將以合唱劇場的形式,勾勒出這片土地兼容並蓄的特質。

2018TIFA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

視覺合唱劇場「四季.台灣」

3/25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穿越遼闊的海平面,透過不同的經緯度回看這片島嶼,從汪洋折射出的時光翦影,刻劃出各種令人玩味的表情,就在太平洋的中間地帶,交織成音樂的抑揚頓挫。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自一九九三年成立以來,除了挑戰技巧性十足的經典曲目外,也不斷尋求新的合唱視野。這次邀請參與「四季.台灣」音樂會委託創作的作曲家,七位為台灣土生土長,五位則來自不同國度,皆為作曲界一時之選,他們各自用獨特的音樂語彙,闡述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對大自然的感激。

全場無伴奏且多聲部的曲目安排,首首皆為「功夫曲」,挑戰合唱團的演唱實力,並結合了影像、劇場、旁白,以合唱劇場的形式勾勒出這片土地兼容並蓄的特質。台灣的四季風情存在於歲時節令、虔敬信仰、自然奇幻,也穿越了時空的記憶,串起深刻的起承轉合。

樂曲刻畫台灣風情

部分曲目是將平易近人的庶民文化注入精緻的合唱藝術,產生出多樣化的面貌:石青如採用充滿同名傳統唸謠《一的炒米香》表現跳繩唸唱的童趣;黃俊達引用〈歌仔冊節令慣俗歌〉中表現年節氣氛的十二碗菜描述,寫成《最新十二碗菜歌》。劉聖賢《夜合》與林明杰《七夕調色》以擬人化手法,蕩漾出氣韻生動的視覺聲響。來自巴斯克的艾伯丁(Josu Elberdin)則改編客家歌曲《油桐花》,寫下台灣暮春初夏的景象,用豐富飽滿的聖詠式風格描繪台灣人的溫柔與堅忍卓絕。

香港、菲律賓、印尼與台灣雖有海洋相隔,但常共享著「颱風」的記憶。因此菲律賓的帕敏圖安(John Pamintuan)以拉丁文為《暴風雨》寫詞譜曲,用最古老語文來追本溯源,在模仿、對位、卡農、垂直和聲中表現風雨的多種樣貌,最後不斷向永恆提問:到底是大自然的恩賜還是反撲?香港的伍卓賢則以洛夫的同名詩《因為風的緣故》來描摹台灣的秋季;印尼的史蒂芬(Ken Steven)《最後的住家》在大浪拍岸的響聲中找到心靈的歸屬感。

傾聽土地與內心的聲音

錢南章《歡呼歌/主禱文》與斯洛維尼亞的裘比(Ambrož Čopi)《我們的父親》(主禱文)分別以歡呼及豐收來表達對造物主的感激之情,在音樂會上下半場前後呼應。趙菁文的《於焉》,建立於自然音階的三和弦上,在雙合唱團(Cori Spezzati)的細微聲響波浪中,以泛音概念在持續音(drone)與頑固音型(ostinato)裡,不斷蜿蜒、升降、開展、折射,在塊狀和聲中幻化成魔幻寫實的神話畫面,用人聲模擬海洋、雨滴的聲響,刻畫深邃細膩的情感。

首次為合唱團創作的劉韋志則以《群體盛宴》系列之三《眾聲喧嘩III》,反映台灣多元文化,箇中璀璨令人目眩神迷。他捨棄歌詞,讓音樂與靈魂坦誠相見,期待用最單純的元素化為複雜的聲響,直搗人們的私密空間。

從每首全新的創作中看見台灣的四季嬗遞,重新聆聽土地的聲音,感受生命的抑揚頓挫,再次的溫故而知新……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