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文(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變崑曲PLUS╱即將上場

一個女子的一場夢 東西交融的裝置歌劇

多元跨界實現創意 馬文打造「以歌召景」新形式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術個展,或是多媒體創作,都可看到馬文的創意展現,而將在台演出的《驚園》,其實也是從她之前的裝置藝術發展而來,聯手崑劇名伶錢熠與作曲家黃若,將東方崑曲與西方歌劇結合,還有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術個展,或是多媒體創作,都可看到馬文的創意展現,而將在台演出的《驚園》,其實也是從她之前的裝置藝術發展而來,聯手崑劇名伶錢熠與作曲家黃若,將東方崑曲與西方歌劇結合,還有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獨幕裝置歌劇《驚園》

12/8~9  19: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12/15~16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7-2626666、02-33939888

很少這樣的。在約訪之後得到的答案是:告訴對方哪一天、哪一個時段,然後才會給一組適合的電話號碼。這回應相當弔詭,但還是遵照指示回覆了時間、並表示盡量配合。隔天,收到的文字一大串,才發現她解釋有幾天在加州,算算時差有四十五分鐘可以講話,但日夜顛倒。之後飛北京,登陸之後是深夜,隔天一早八點可以通話,或者下午抓緊通勤一個小時聊聊,要不然再隔一天的八點半……這才明白為什麼忙碌的她為什麼無法像一般受訪者約定一個時間、給一個確定號碼,等在電話旁接受訪問。

幸虧雙方積極地聯絡,終於搭上了線。聽到她精力十足的聲音,很難想像在這時間之前她已經完成了一個會議和一個採訪。根本沒有時間調時差吧?!她卻回答:「進入了工作狀態,就沒有想時差這件事了。」掛上電話往窗外看,這週末的清晨,大半的台北人都還沉睡在夢裡呢!

走出去之後  才能看得更清晰

搜查馬文這個名字,出現的創作同樣多采多姿。有美術個展、燈光創意多媒體公共藝術作品……觸角涉及裝置、錄影、繪畫、時尚、行為藝術……作品遍及美國、中國、香港、日本、澳洲、義大利等。幾乎不敢相信這麼多藝術分類能打破邊界,在她神來一筆的創意中發酵。尤其是在北京二○○八年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中,她擔任七人核心創意小組成員,兼視覺特效藝術工作室的主任設計。投入的藝術理念與籌劃工作,獲得了表彰開幕式轉播節目的美國艾美獎。再往下看,發現她與台灣的合作還不少,從二○○三年來台擔任「金門碉堡藝術節」製作人後,也肩負中華民國百年倒數計時的多媒體影像藝術總監。同時,還在台北誠品畫廊開了個展。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的確,起初她學的是純藝術。八○年代,藝術對中國父母來說是多麼陌生的領域,更何況是她。十二歲就到了美國,當時的奧克拉荷馬州很少有華人。高中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台灣女孩,到了大學,更是一位華人都沒有。所以她的成長,是全盤的西方教育。不過大學時期,她卻改念了廣告設計。馬文無奈:「老師說如果一定要走藝術,就學設計,可以賺錢、前途也好。」當然,後來她沒有真正走向這條路,但這經歷對他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不特別在意具體的媒介,只要能夠達到我的理想,不管純藝術或設計都可以應用。」

不滿足於畫作只掛在牆上,馬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從牆上跳出來,更立體、更與觀眾接近,因此她的創作,就一步步地冒險試探。但說也奇怪,這樣一位美國化的藝術家,許多作品竟透露出濃厚的東方意象。說到這,馬文像是被看透了心思一樣笑了起來。原來遵循傳統的父親,果真曾經與她的過於洋化有過齟齬。不過在潛移默化中,血液裡的東方思維早已流動。然而,真正喚醒她的,是在中國藝術家蔡國強身邊擔任工作室主任的那八年。馬文說:「他很著重中國傳統藝術哲理,也很當代、大膽。跟著他工作,讓我看到中國當代的一部分,那都是我沒想到的。」接著籌劃奧運那段期間,要在五十分鐘之內展現中國五千年光輝傳統,讓她在將近一年前短短的時間內,不斷地思考「什麼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她說:「我還是覺得,人走出去了以後,才能看得更清晰一點,在國外理解中國文化,反倒給我一層特殊的角度。」

所以她沒有要跟西方藝術比擬,只單純地把心中構想實踐出來。例如在二○一二年,她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ETCA)做了一個名為《空中墨花園》的作品。將所有的植物塗滿了墨,有的在平台上像一舟孤島,有的懸空倒掛像是倒影,遠看就是巨型的水墨畫,近看卻是立體裝置。再細細觀察,暗黑的枝幹竟隱約探出綠色嫩芽。於是這樣一個作品,不僅呈現了傳統與前衛,也透露了空間與時間。後來,美術館有個公共項目希望她參與設計,她突發奇想,找了人在墨花園下唱了崑曲《牡丹亭》的〈遊園驚夢〉,結果黑色花園與夢的背景,形成了一種離奇與超現實的感受。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伊甸園中遊園驚夢  《驚園》尋覓完美愛情

獨幕裝置歌劇《驚園》是部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美國林肯中心、美國斯波萊多藝術節(Spoleto Festival USA),與新加坡藝術節跨國委託、共同製作的獨幕歌劇。從二○一五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預演後便引起轟動,同年美國斯波萊多藝術節世界首演、二○一六年林肯中心藝術節紐約首演,以及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演出後評價極高。國外劇評一致讚賞「意猶未盡」,《華爾街日報》更以「令人著迷的裝置藝術歌劇」來形容。

作品的發想自明代湯顯祖膾炙人口的崑曲名作《牡丹亭》,以〈遊園驚夢〉一幕和聖經中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為本,敘述一位女子在她以歌聲所啟動的世界裡,尋找完美又遙不可及的愛情。有別於一般歌劇的布景,《驚園》結合本劇導演創作的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隨著演員的表演拉近或推出,創造一個奇異又具有東方意味的美景,也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歌劇的創作上也有相當的突破,在美國當紅作曲家黃若的設計下,擷取《牡丹亭》全本五十五折唱詞加上部分詩經形容詞的創作。除了女主角錢熠以崑曲唱腔演出,更大膽地運用假聲男高音、男高音、男中音與男低音四個不同的音色與其對應,讓崑曲與美聲不同的唱法融合,在東方戲曲的細緻嗓音與西方圓潤唱腔無縫轉換。當然,指揮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是將音樂詮釋推向高峰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作為衛武營開幕季節目之一,他將率領國家交響樂團及臺灣國樂團一起,將古老與前衛的思維,在如夢似幻的劇場中交會。(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