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徵選跨領域Creators進駐,激盪創作也共同合作。圖為「循環城市快閃展覽」展出一景。(國立臺灣大學「大學plus邁向食鄉居城的社會新責任平台」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共享學╱空間共享

看得見的空間 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台灣共享空間現況

開源與節流是當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間」風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網絡與經費讓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們聚集一處,期望左鄰右舍分擔空間、器材設備成本,最好也具備超強戰力,能讓創作思考有所激盪。共同工作空間是要文化生產與社交圈融為一體,這是文化領域工作者大多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社交網絡的重要性。

開源與節流是當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間」風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網絡與經費讓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們聚集一處,期望左鄰右舍分擔空間、器材設備成本,最好也具備超強戰力,能讓創作思考有所激盪。共同工作空間是要文化生產與社交圈融為一體,這是文化領域工作者大多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社交網絡的重要性。

去年底的最後幾天,進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creator吳孟軒臨時接到C-LAB工作人員的緊急邀請,「妳會不會剛好有時間可以來幫我們帶個身體工作坊?」問清楚時間與內容,「好啊。」她回答,還找了她北藝大舞蹈研究所的同學鄭筠、學妹鐘儀,「那又不難。」反正她們固定每週都在空總進駐空間練瑜珈。那邀約來自鄭淑麗與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正於空總「再基地」一展中展出的睡眠計畫《Sleep 79》,該計畫邀請十一組人馬「唸書睡宿」,實驗不同文本與睡眠的關係。但吳孟軒並非被邀請加入唸書催眠參與者,而是帶領參與者睡醒之後的清晨瑜珈肢體工作坊。從動作觀照身體,這對這三位舞蹈研究者來說,自然不是難事。

這是最容易的找夥伴方法,也是「共同工作空間」最常出現的跨域工作模式。「Creators—進駐研發/創作計畫」為政府單位的駐村型補助計畫,二○一八年徵選出十三組橫跨視覺、劇場、聲音、多媒體的創作者、研究者進駐空總,以類共同工作空間的方式分享園區內的一棟舊房舍。

不難理解,開源與節流是當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間」風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網絡與經費讓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們聚集一處,期望左鄰右舍分擔空間、器材設備成本,最好也具備超強戰力,能讓創作思考有所激盪。共同工作空間是要文化生產與社交圈融為一體,這是文化領域工作者大多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社交網絡的重要性。畢竟在強調連結的夥伴世代,很少有什麼事情是強人單一獨大的事情,總歸一句話:一切看你認識誰。還有,你認識的人又認識誰。

空間資源共享合用  也讓人聚合激盪

當然有些人會質疑,共享空間建立的社交網絡所帶來的協作模式,不過只是傳統的接案,就近發包給下游,所謂「共享」僅是用一個很炫的名詞來包裝既有的工作形態。但就實際操作而言,分擔創作過程中的各種人力、空間、資源成本更是共享空間的首要任務,這不只是新創的好生意,也是文化產業中剛起步的獨立品牌分享概念與資源的好方法。

比如松山文創園區的「松菸創作者工廠」,提供個人、工作室、品牌設計師等文創業者,藉由創作交流空間,也運用資源鏈結輔導服務,搭配國際交流等營運項目,以激發創意產業群聚,更重要的是,完善的機具設備間搭配能源管理系統,備有木工、金工、編織、陶藝、數位製造等專業機具,能讓創作者及會員進行產品測試、開發打樣、微量生產。進駐創作者工廠的「天衍互動」與「YU FLORIST 花寓設計」也因此結合混合投影(MR)技術、花藝設計,共同舉辦了《以花寓意》光影花卉展。

進一步來說,當我們談論文化領域,往往想到藝術、設計、音樂、電影等類別,但在當前世代,這其實是一個橫跨與共生的整體,各創作型態在一個流動的群聚中運作,彼此合作,評估各自所長,相互提供機會與分享技術,像是今年由文化部搭橋的「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徵選計畫,算是台灣首次邀請科技藝術家進駐科研單位,由工研院提供技術、設備及空間,並支援科研人員與藝術家進行共創,獲選者可進駐工研院三大實驗室(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不啻為藝術家就近取經,科學家右腦激盪的最好途徑。

但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表演藝術領域的「共享空間」單純卻又困難得多,強調跨領域現場協作的表演藝術,固定的排練、創作的物理空間仍是最大考量。現行的共同工作空間如藝響空間的「北投71園區」的排練場採預約制,亦提供外租,而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轄下的板橋435藝文特區第二期(2018-2021)進駐亦因排練空間緊縮,也讓原進駐團隊紛紛求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