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香伶(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共享學╱人物專訪

從實驗開始 讓文化驅動未來

訪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

二○一八年夏天正式啟動,由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挹注資源成立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實驗」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集體」、「共享」、「連結」為方法,期待創造出以文化創新驅動社會創新的模式。因為這樣的實驗性格,C-LAB被文化部定為產業鏈的「從0到1」起點,執行長賴香伶指出:「重要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對接到不同的領域,合縱連橫,因此我們希望from Lab to Hub,不只是支持系統,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平台,對接到不同資源、機構,以做到真正的連結與整合。」

二○一八年夏天正式啟動,由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挹注資源成立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實驗」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集體」、「共享」、「連結」為方法,期待創造出以文化創新驅動社會創新的模式。因為這樣的實驗性格,C-LAB被文化部定為產業鏈的「從0到1」起點,執行長賴香伶指出:「重要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對接到不同的領域,合縱連橫,因此我們希望from Lab to Hub,不只是支持系統,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平台,對接到不同資源、機構,以做到真正的連結與整合。」

二○一八年,文化部提出「首都文化雙軸線計畫」,由「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南北向藝術及博物館廊帶」構成——前者由東到西,由北市府所轄松山文創園區、文化部正在修復的台北機廠、興建中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以下簡稱C-LAB)與將於華山文創園區旁設立的「文化內容策進院」形成;後者則從鐵道部往北,會經過台北市政府所轄的台北當代藝術館、正在計畫擴建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興建中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及文化部所轄的臺灣戲曲中心,往南,則是文化部所轄的臺灣博物館、國家兩廳院、歷史博物館。

雙軸線從台北城歷史上的工業研究所、酒廠、菸草工廠等,翻轉為如今的文化廊道,而C-LAB幾乎位於中心。執行長賴香伶指出,雙軸線是要「從工業進步論的軸線,翻轉為文化驅動的創新軸線,去重新思考過去由經濟推動社會創新的模式,是否可以改為以文化創新驅動社會創新,並將效益擴大為國家體質的改造與建製。」

容許失敗  創作者的烏托邦

二○一八年夏天正式啟動,由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挹注資源,目前僅有卅位工作人員的C-LAB任務繁重、野心龐大,將整合過去的五大實驗平台(數位人文、當代藝術、聲音影像、記憶工程、社會創新),收束為「當代藝術」、「音像媒體」和「社會創新」三大中心,「實驗」仍是三大中心的最高指導原則,以「集體」、「共享」、「連結」為方法,不強調產值,容許失敗,這樣的育成理念幾乎是創作者的烏托邦了。

賴香伶說:「實驗是歸零,重新觀看,因此而產生新的觀點。這涉及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實踐提供趨近想像的可能,是文化的基礎,但同時也很脆弱,容易失敗,不是一觸即發,無法立竿見影。實驗不需要批判,而需要提問、關懷,並且知道實驗的目標、意義。」

C-LAB的實驗性格跳脫過往的「文化園區」限制,因此被文化部定為產業鏈的「從0到1」起點,以「回到公共領域中推動新時代文化,作為驅動的創新力量」自許,要「文化實驗場」不只是建置創新生態的培養皿,也是「從1到無限」的前新創推手,嫁接未來鄰居「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產業生態建置。

「如何讓0到1連結到產業端,過去並沒有專責的文化機構承擔這樣的工作,現行機構多為部分角色,比如兩廳院的藝術基地、國藝會的『新人新視野』等,對新人的扶植計畫都提供不同的資源為部分功能,但對C-LAB而言,這是我們的核心。」賴香伶補充,「重要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對接到不同的領域,合縱連橫,因此我們希望from Lab to Hub,不只是支持系統,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平台,對接到不同資源、機構,以做到真正的連結與整合。」

五大支持系統陪伴  從實驗到實踐  

這個有著三大部支持的機構,未來將由五大支持系統模組建構,包含:實驗模組、共創空間、學習交流、研究發展行政與生活休閒。此處既是孵化器,支持新創,提供共同工作空間、各別需求陪伴(包含客製化一對一專家諮詢、工作坊),也有生態系支持(包含潛在夥伴、創作者、國內外連結),不只提供資源給創作前端,完整技術、設備、研究、陪伴的支持系統,也是推手,藉由國內外場館機構的連結合作,將實驗的成果向外推展。

話又說回來,從實驗到實踐,過程與方法都難以用過往行政套路預測規劃,賴香伶直言建構跨領域共同工作的機制是當務之急,比如目前送審中的未來整體計畫(master plan)由都市里人設計的整體空間規劃,就以交叉、共構的方式進行,「三個不同的中心將會有共同的製作會發生,也注重公眾性,能夠跟一般大眾溝通,是公眾共同的資產。」賴香伶說:「空總有責任去觀照文化、社會的需求,回應公眾的價值。如何發展有機綿密的連結,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從國內現有場館的國際連結,壯大網絡,好讓新的鏈結回饋給機構。」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