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的劇場 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戰 大未來!╱台灣觀點

未來的劇場 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

後疫情時代的表演藝術,虛實整合能力可能更重要了,目前音樂會的直播因為舞台、燈光配置相對單純,比較有可能做到「線上」與「現場」觀眾並存,若多視角直播的運用要轉換成音樂劇或歌舞劇,那就要更大的技術支援才能落實它的可能性。但總歸一句話,科技的發展應該還是要回歸到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否則相信大家還是會選擇走進實體劇場內吧!

後疫情時代的表演藝術,虛實整合能力可能更重要了,目前音樂會的直播因為舞台、燈光配置相對單純,比較有可能做到「線上」與「現場」觀眾並存,若多視角直播的運用要轉換成音樂劇或歌舞劇,那就要更大的技術支援才能落實它的可能性。但總歸一句話,科技的發展應該還是要回歸到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否則相信大家還是會選擇走進實體劇場內吧!

在六月以前,我公司的行事曆已經持續三個月一片空白,沒有案接的日子裡,我還是會照常進辦公室,努力維持日常的節奏,話雖如此,這幾個月還真如同時空凍結,真空直接跳進下半年。還好,劇場圈終於開始動了起來,但是如果疫苗未能完成研發,國境開不了,一切都是未知數。

當前全球疫情尚未趨緩,台灣劇場界十分幸運,有很大的能量能讓觀眾再度回流,短期內,大眾迫切需要一種「走出家門」進入另一個空間的休閒活動,藝術本能撫慰人心,走進劇場便是另外一種心靈療癒。總體而言,我樂觀看待實體藝文活動的復興。從我的本職燈光設計、活動規劃設計的角度,以下是幾點觀察:

一、兩岸國際交流趨向停滯

由於全球採取邊境管制及入境後檢疫措施 ,各國的設計及技術團隊皆無法前往國外巡演,但也因受疫情取消的國外演出團體的結餘經費,能夠挹注許多在地的表演團體以獲得更多演出機會;然而兩岸當前也因疫情及政治關係,雙方劇場工作及演出交流受到十分明顯的影響;我認識的幾位在中國大陸經營演藝及活動的公司負責人,至今仍留守台灣。

二、大型商演減少,劇場舞台技術人員駐守台灣發展副業

全球因疫情進入大鎖國時代,也重創了各國的經濟體系,各大企業在已重傷的情況下,大幅降低廣告預算,減少大型展演、商業活動、會展等都是可預見的未來;另一方面,在劇場關門的這幾個月,對技術人員的生計影響最為劇烈,有些人成為外送平台送餐員,領有高空作業證照的,就吊掛在廿、卅層的大樓外當洗窗工……後疫情時代,若藝文消費、國際交流未能順利恢復,台灣劇場在工作人員日趨飽和、國外工作又卡關的狀態下,副業或許會變為常態。

三、線上演出多焦互動視角,延展現場,而非取代現場

「現場」不可能被取代,而「線上」的確是一種選項,但需要經費及充分相關的技術設備去支持。就以劇場關門後,突然變很夯的直播為例:目前國外音樂會的直播技術已發展到讓觀眾能夠多視角參與,這也符合我們觀看演出的身體經驗——觀眾在現場,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看的舞台焦點,同樣地,在螢幕前,觀眾能夠選擇視角、聆聽的重點,想看指揮、聽主唱,甚至鳥瞰整團編制等都是可能的選項,科技能幫助線上觀眾延展感官經驗,視角並非只由導播決定,他們能主動參與,依據各自需求,選擇看見不同的內容。

我認為,後疫情時代的表演藝術,虛實整合能力可能更重要了,目前音樂會的直播因為舞台、燈光配置相對單純,比較有可能做到「線上」與「現場」觀眾並存,若多視角直播的運用要轉換成音樂劇或歌舞劇,那就要更大的技術支援才能落實它的可能性。但總歸一句話,科技的發展應該還是要回歸到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否則相信大家還是會選擇走進實體劇場內吧!

 

口述|車克謙 燈光設計、光創演繹有限公司創辦人
採訪整理|張慧慧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