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一起」由七年級擊樂家戴含芝等領銜演出。(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一起」

卅五年的時代軌跡 擊出未來聲響藍圖

明年將邁入卅五年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一直在台灣的音樂發展上扮演先鋒角色,十月將推出的音樂會「一起,一起」,埋入「時間」的共通性,不管是演奏者,或是多位創作者,出生年分皆相近,同世代激盪出的火花,為整體演出凝聚一股強烈的氣場。演出以多樣編制、形式的曲目展現,記錄下時代軌跡,更持續撞擊出嶄新的未來聲響藍圖。

明年將邁入卅五年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一直在台灣的音樂發展上扮演先鋒角色,十月將推出的音樂會「一起,一起」,埋入「時間」的共通性,不管是演奏者,或是多位創作者,出生年分皆相近,同世代激盪出的火花,為整體演出凝聚一股強烈的氣場。演出以多樣編制、形式的曲目展現,記錄下時代軌跡,更持續撞擊出嶄新的未來聲響藍圖。

2020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一起》

10/24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8919900#258

台灣音樂史發展隨著時代的進程不斷變遷,音樂家、作曲家除了不斷探索創新的聲音語言、表現方式,更用音樂記錄著屬於每個時代所擁有的文化特質與精神。長年扮演先鋒角色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為邁向明年卅五歲生日,特別於十月推出今年唯一一檔在國家音樂廳的年度音樂會「一起,一起」,由七年級擊樂家戴含芝、蔡孟孜、彭瀞瑩、陳妍臻、廖為治、高瀚諺、李翠芸為首領銜演出。

擊樂感官競技場  擴張聽覺層次

這場音樂會企畫精心埋入「時間」的共通性,不管是演奏者,或是多位創作者,出生年分皆相近,同世代激盪出的火花,為整體演出凝聚一股強烈的氣場。上半場以美國加州作曲家格雷格.西門(Greg Simon)作品《蛇油》揭開精采序幕,他透過多樣演奏技法,來實踐全球藥物醫療領域充滿著掠奪樣態的創作概念,例如開頭持續以鼓棒奏擊鼓框的聲響作為累積聲音織度之基底,接著加入線性或點狀音色,以一氣呵成的氣勢震懾全場。

蓋希文著名的《藍色狂想曲》,將由現代打擊樂界最炙手可熱的旅美華裔演奏家——張鈞量改編為馬林巴琴二重奏,延伸原主題之外,更解構成嶄新音色的雙重對話。為創造觀眾的視覺趣味,漢斯伯格(Andy Harnsberger)《黑暗過客》演出時,安排攝影機由正上方向下俯拍,觀眾可透過投影螢幕欣賞演奏者打擊過程。而邦哥鼓位置設計以三套背對背擺放形式,三位演奏者各以切分樂段輪番運用束棒、鼓刷、木槌等各式打擊樂器展現豐富的音樂層次,堆砌視聽感官能量。

捕捉聲響中的光影  勾勒情感探索宇宙

來自波蘭作曲家的湯馬斯.高林斯基(Tomasz Golinski)為兩個打擊樂器與電子樂所創作的《繭縛》,標題來自日文「Hikikomori」(蟄居),意思是:「朝內縮、密閉拘束」,指個人將自己隔絕於社會以外,傳達現代大眾處於一種繭縛現象。作曲家將所關注的冷漠社會意識狀態與具距離感互動模式注入音樂,刻劃空洞與惆悵之感。另外,美國作曲家雅各.雷明頓(Jacob Remington)的《碰撞》,描述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尋找次原子粒子的過程,給予探索宇宙生成最佳聽覺性描繪。曲中每組節奏型、旋律組織之建構如科學公式般有條理。開頭描述系統啟動時所發出的警告聲響,成千上萬的質子入射並環繞著加速器運行,鍵盤則不斷演奏重複十六分音符節奏型。接著,等到所有的質子進入軌道運行,木琴以低八度極限性演奏二分音符旋律,來表現質子以固定週期脈衝加速的過程,立體化整體聽覺想像。

這場年度音樂會以多樣編制、形式的曲目展現,樂手們更以高度專業水平及成熟度為新世代觀點譜出里程碑,同時展現樂團具備深度駕馭多元演出型態的堅強實力,在今年疫情劇變時代中,記錄下時代軌跡,更持續撞擊出嶄新的未來聲響藍圖。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