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海報。(網路翻拍重製)
北京

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承繼傳統的創新

繁星戲劇村主辦的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舉辦,此屆以「融」為主題,彙集京、崑、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創新傳統的十八齣劇目,並結合了繁星戲劇村既有的當代藝術資源,策劃了「對戲展」,用當代藝術形式呈現中國戲曲文化。這個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確為小劇場戲曲這類型演出有推廣助益,但策展概念上還看不到突出的個性,令人期待其未來的轉變。

繁星戲劇村主辦的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舉辦,此屆以「融」為主題,彙集京、崑、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創新傳統的十八齣劇目,並結合了繁星戲劇村既有的當代藝術資源,策劃了「對戲展」,用當代藝術形式呈現中國戲曲文化。這個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確為小劇場戲曲這類型演出有推廣助益,但策展概念上還看不到突出的個性,令人期待其未來的轉變。

自十月廿三日至十二月廿五日,由繁星戲劇村主辦的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以「融」為主題,彙集京劇、崑曲、越劇、粵劇、梨園戲、淮劇、晉劇、秦腔、豫劇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十八齣劇目,近五十場次。這些劇目的選擇以創新傳統為標準,不論是文本原創或新編,舞台表達的跨界多元,鼓勵年輕創作者發揮創意,為傳統戲曲的演出及推廣在當代社會創造了一些可能性。這個藝術節在這五年的每個歲末確實為北京的戲劇生活開闢了一個新的品味類型。

因緣際會而生的戲曲藝術節

傳統戲曲以小劇場的形式演出,主要是想借用西方小劇場實驗的概念,為傳統戲曲在當下的劇場表演中,尋找更為現下年輕人接受的模式,同時激發對於承續傳統的不同契機。北京能夠有這樣稍具特色、可資期待的藝術節的產生,說來也是因緣際會。

繁星戲劇村是北京為數不少的小劇場中,客觀條件最具優勢的,首先它是一個包含五個小劇場的聚落,這是中國第一個民營戲劇園區。除了演出空間外,園區內還有當代藝術展覽、主題餐飲、文藝書店等藝文空間,是非常理想的藝文活動場所,同時它位於北京最中心區的宣武門地鐵站出口,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在想像裡,這裡應該是演出頻繁,藝文界人士群聚的中心,甚且是誕生好作品,引領戲劇演出潮流的戲劇專業園區,但事實上卻全然不是。繁星戲劇村自二○○七年開幕至今,也就是這個戲曲藝術節讓它勉強有個稍微清晰的品牌形象而已,在戲劇圈內,負評居多,原因是主事者經營理念的偏差及專業執行力的不足,始終未能建立戲劇村的特質。二○一四年,繁星戲劇村創辦人樊星見戲劇村經營日趨困難,求助於當時的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楊乾武,後者提出舉辦戲曲小劇場內容藝術節的建議,因為他認為中國的地方戲曲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源頭,中國戲劇的發展要能夠走得長遠且能獨立於西方劇場形式,必然得結合多樣且豐富的各地傳統戲曲元素。之後由北京戲劇家協會向北京市政府申請舉辦經費,當年第一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於十月十六日在繁星戲劇村開幕,歷時一個月,演出十三齣劇目共五十多場。

策展特色仍待建立

直到今年的第五屆,藝術節共演出了八十一齣劇目,超過三百場,對於小劇場戲曲這種演出類型的推廣確實起了推波助瀾之效。這些劇目中不乏實驗性強烈的作品,如:結合戲曲與現代舞的《三岔口2017.舞》,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乾旦獨角戲《曹七巧》,混融黃梅調、歌仔戲、現代舞、新編音樂與流行RAP的《梁祝》故事《蝴蝶效應》等。除了演出,這個藝術節較有特色的是結合了繁星戲劇村既有的當代藝術資源,策劃了「對戲展」,用當代藝術的形式呈現中國戲曲文化,在承繼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今年的「對戲」展出廿五位國際藝術家近九十件作品,包括裝置、動畫、音樂、影像、紙本、油畫、絲網版畫、霓虹燈裝置等。

繁星戲劇村的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目前在中國仍是獨一無二,有點可惜的是在策展概念上還看不到突出的個性,包括每年主題的設定,及藝術節的Slogan都有其他戲劇節的影子,對於戲曲小劇場這種形式有包容力,但缺乏藝術標準及積極的推動力。只能希望藝術節長命,在過程中朝理想漸變。繁星戲劇村本身也是有點可惜的,相較於蓬蒿劇場的硬體簡陋卻充滿人文的溫暖,相比於鼓樓西劇場現代西方經典中文版品牌的吸睛與劇場的觀戲氛圍,戲劇村長年追求市場票房的企圖,反而使得劇場形象無以定位,名利皆空,只讓人遺憾婉惜其硬體條件。期待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能夠成為繁星戲劇村轉變的起點。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