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藝術團隊具有密切往來的國際交流基金在疫情中發展出不同樣貌的數位文化專案。
在疫情下日本政府主導的數位文化政策,以文化廳(等同於台灣文化部)底下的「文化藝術活動繼續支援事業」、「文化藝術收益力強化事業」作為兩條發展支線,前者試圖鼓勵個人及團體在演出中斷期間以數位工具進修及預備演出,並補助防疫措施支出;後者則是為了希望能夠在演出收入現況下,開拓新的觀眾群與觀賞方式來確保演出團隊的收益。
然而,繁複的申請作業加上漫長的撥款時間,除了緩不濟急外,也讓大多批評者認為大部分的資金仍先流入大型的財團與團隊,而非實際創作的藝術家手上。相較之下,與藝術團隊具有密切往來的國際交流基金(The Japan Foundation,以下簡稱交流基金),則在疫情中發展出不同樣貌的數位文化專案。
將實體交流活動轉移至跨國出版專案
交流基金由日本外交部於1972年成立,在2003年10月1日改制為獨立行政法人,也是目前日本國內唯一進行綜合領域國際文化交流的專門機構。除東京本部之外,同時也在全球24個國家設有25個據點,以「文化」(文化藝術交流)、「語言」(日語教育)與「對話」(日本研究與學術交流)作為主軸,致力於推廣日本文化與國際交流,進行各式的活動策劃與補助項目。
在表演藝術部分,交流基金尤其持續致力於與國外藝術節、策展單位的串連,將日本當代表演藝術作品推廣至國外進行巡迴演出。擔任交流基金表演藝術組組長的小林康博(以下簡稱小林)表示,受到疫情的衝擊下,原先以國際巡演作為主要補助的交流基金,被迫停止支持所有跨國移動的交流活動,但他們也利用此一契機,開始轉向思考實體移動之外的可能性,在疫情期間發展出「跨國劇本出版」、「國際共同製作」與「STAGEBEYOND BORDERS線上劇場」(以下簡稱SBB)等3個專案。
延續2018年交流基金配合日法友好160年,而在法國盛大舉行的「Japonismes 2018」藝術節後,陸續將日文劇本翻譯成法文出版的計畫,正在進行中的「跨國劇本出版」專案,則挑選更能反應現代日本社會的作品,在法文外,加上英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中文等語言,預計於6個國家進行出版。
除了以語言使用人口數作為基準外,也特別選擇阿拉伯文,希望可以讓日常生活中較少有機會接觸表演藝術的觀眾,也能夠透過這樣的機會閱讀到來自日本的當代劇本。小林說,劇本的出版讓創作者們不需要出國,也能持續與當地的演員進行對話,而日本中生代的藝術家們,雖然在個性上截然不同,但在文本上都非常擅長抓住纖細幽微的主題,在文字上具有很細緻的表達能力,無論未來疫情如何發展,這個計畫都必定會持續下去。
導入觀察員制度,分享疫情下創作過程
然而,在本計畫的執行過程中,也意識到多數日本小劇場團體只專注於當下的演出,忽略了演出資料的整理與保存,往往在劇本出版的校訂時,才發現並未即時反映演出前後主創者所進行的修訂等問題。
為了維持讓日本創作者與具備不同價值觀的藝術家交流的機會,在既有架構上轉型為線上的「國際共同製作」專案,則是配合在疫情下創作與溝通工具的轉變,大膽地在制度上進行翻新。從16件公開徵件裡選出8件國際共製作品,截至2021年11月中旬,已陸續完成了3部作品。
小林說,線上的共同製作與以往實體的創作過程完全不同,有些作品幾乎是完全都在線上會議裡完成,有些則是一開始就把演出設定在虛擬空間裡。就算使用相同的通訊軟體,有的藝術家會配合不同頻道,利用高速網路的傳輸,結合複數的聲音與攝影訊號一起進行,在過程中除了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外,更明顯發現作品的創作過程正在隨著時代產生改變,也因此組成了跟以往不同的團隊成員。
雖然交流基金的角色並不會干涉作品,但本次首度導入「觀察員」制度,希望能夠與更多人分享在疫情下的創作過程。觀察員的背景多數來自於評論家、研究家或記者等職業,由交流基金直接進行委託與派遣,訪問合作的當地藝術家本次企劃的契機與創作過程,提出總計4次的報告書,交流基金也預計於2022年2月將所有觀察員集聚在一起舉辦公開座談,分享創作期間內藝術家的變化與作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