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吳權倫,右:姚瑞中(姚瑞中、吳權倫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人人,各有所藏 「收藏」,就是在推動藝術的誕生

姚瑞中 X 吳權倫對談

藝術家在「收藏」的環節裡,並非處於被動的位置,儘管他們的作品是被收藏的對象,但許多藝術家,不但自身也是眼光獨到的藝術收藏家,更會藉由特定物件的收藏,來開展出創作脈絡。身為台灣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其一、也是藝評家與策展人的姚瑞中,將與我們分享他的收藏歷程,以及他面對藝術收藏、包括當前NFT的種種看法。我們更邀來常以物件蒐集為始、進而發展出系列作品的新銳藝術家吳權倫,來與姚瑞中一同聊聊他對於藝術收藏的認知以及個人經驗。兩人的對談,充滿了對於收藏與藝術收藏的嶄新見解。

藝術家在「收藏」的環節裡,並非處於被動的位置,儘管他們的作品是被收藏的對象,但許多藝術家,不但自身也是眼光獨到的藝術收藏家,更會藉由特定物件的收藏,來開展出創作脈絡。身為台灣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其一、也是藝評家與策展人的姚瑞中,將與我們分享他的收藏歷程,以及他面對藝術收藏、包括當前NFT的種種看法。我們更邀來常以物件蒐集為始、進而發展出系列作品的新銳藝術家吳權倫,來與姚瑞中一同聊聊他對於藝術收藏的認知以及個人經驗。兩人的對談,充滿了對於收藏與藝術收藏的嶄新見解。

是藝術家,也是低調的藏家

姚瑞中(以下簡稱姚):其實我很低調,雖然收藏超過一百多件藝術作品,但還是不太敢說自己是收藏家,而是比較抱持著提攜後進的心態。藝術家花了很多心血去創作作品,如果說作品沒有實質上被收藏可能會比較失落一點。因為身為創作者,以前也是不斷地展覽、不斷地花錢,然後不斷地展完後又要在家裡找地方堆作品,因此很了解背後辛酸。

像以前在非常廟藝文空間(VT Artsalon)辦展覽時,如果價錢還OK的話,就請一些核心成員可以買入。像陳敬元有一次在VT個展,他的作品那時全部賣光,我請大家都買一件。那段時間收藏的都偏向年輕藝術家作品,一位藝術家可能會買到三、四張。雖然藝術家互買作品的狀況,好像是一種封閉型經濟學,但以後展覽時如果需要,還是會從這些作品裡挑選出來借展,讓這些作品不至於在倉庫裡閒置,而有被再度觀看的機會。

另外,有時收藏作品的出發點,正是因為作品如果被典藏,畫廊便可以繼續營運下去,就是三方面 – 藏家、畫廊與藝術家各取所需。像這個體制在國外是比較健全的。大部分優質畫廊都會有客戶群,不會隨便販售作品。因為如果賣給對的人,他會幫你宣傳以提升作品價值。

在我看來,好的作品是有生命的。藝術家創作出來之後,這個作品它會自己去找主人。比如說中國傳統水墨畫,收藏家會在上面蓋印章,表示他曾經保管過這幅作品。那這幅作品被經了三、四十手,上面就會蓋了一大堆印章。所以其實我們都是暫時保管這個作品,過了十幾二十年,它可能就會轉到別的地方,不斷地找下一個寄託。這樣作品才能夠長存下去,像是生命被延續的感覺。也就是說,收藏家還滿重要的,他們一同決定了作品會流向何處。有的作品遺落許久後,被眼尖的人找到,有的作品則輾轉來到了拍賣場。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命運,我把這個概念叫做「作品泛靈論」。

吳權倫(以下簡稱吳):我自己很早期有買過藝術家顧廣毅的小作品,就是一個小玻璃瓶,比較實驗性的東西,那個時候他還剛從牙醫轉到藝術創作,一個作品大概標價一千或兩千元。我那個時候也是學生而已,所以那是我很少數可以負擔得起的作品。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姚瑞中

生於台北,1994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創作形式涵蓋攝影、繪畫以及裝置等,長期探討人類處境的荒謬性與當代性,關注台灣主體性問題、公共性廢墟場所、民俗文化與美學。策展經歷包括台灣行為藝術檔案展、台灣雙年展等。2016年至2017年以「永劫輪迴」概念完成《巨神連線》系列,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透過巨大神像所展現的「欲力奇觀」。

吳權倫

生於台南。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政治,媒材與數位之間的不斷改寫、折衷與矛盾,一直是吳權倫創作的普遍背景。其運用電腦生成影像、攝影、素描、現成物、陶瓷等多元媒材,發展成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近期作品多從一段收藏/收集的過程起步,關注這些「收藏物/收集物」自有的身分與啟示,再逐漸納入歷史與社會的脈絡。曾獲得台新藝術獎年度提名,以及台北獎及高雄獎優選。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柏林貝塔寧藝術村展出。近年前往首爾、柏林、倫敦以及祕魯等地駐村及發表。現居與工作於柏林與台南兩地。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