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不完的老本
(陳佩芸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春OPEN!高中生藝術啟蒙的第一堂課(二) 55歲,1984年加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土風舞社

吃不完的老本

舞台技術指導斯建華的土風舞之路

籃球聲、管樂聲、擊鼓聲此起彼落,青春的氣息迎面而來,伴隨著男校那總令人難忘的特殊氣味。這裡是建國中學,緊鄰後門圍牆的資源回收廠,據說是過去建中土風舞社的地盤,而在這個傳說中的翻牆盛地旁,資深舞台技術指導斯建華瞬間舞神上身,無論是單手伏地挺身、連續旋轉、旁踢,還是俄羅斯土風舞的蹲伸步,完全難不倒眼前這位高挑的長腿叔叔。

斯建華,建中第39屆校友,土風舞痴,文具店的小兒子。在模範生哥哥與姊姊的光環下,班上排名「只有」前10名的斯建華,稱自己「從小不愛唸書、一直在玩」,而愛跳土風舞的姊姊某次教了他「蹲伸步」,是個要以蹲姿兩腳交叉跳躍21下的高難度動作,讓這位愛玩的青少年深深著迷,從此踏上土風舞之路。

吃不完的老本
(陳佩芸 攝)

70年代的土風舞熱潮

土風舞在70年代的台灣,可謂是當時的流行舞蹈:從1957年美國國務卿李凱.荷頓(Rickey Holden)來台進行土風舞教學、美新處接續安排的介紹活動開始,土風舞逐漸風靡全台,尤其救國團所承辦的各式推廣活動,更讓土風舞迅速流行起來,各大學的土風舞社紛紛創立,聯歡晚會更是一場接著一場地辦。

其中最著名的推手,莫過於曾被美國稱為「台灣土風舞先生」、同樣畢業於建國中學的張慶三,他的弦歌民俗舞團,被斯建華稱為「土風舞界的雲門舞集」,而他創辦的「亞洲土風舞營」(俗稱亞洲營),更曾引介世界各國的土風舞老師,例如羅馬尼亞、以色列、匈牙利等,被視為要學習第一手土風舞的珍貴管道。

秉持「既然花了時間就不喜歡半吊子」的精神,斯建華自然是亞洲營的常客:「每次去就是從早上9點一路跳到晚上9點,整場有180首舞碼,我每一首都沒錯過,跳到抽筋好幾次,還是要繼續跳!」除此之外,他更會去各大學的聯歡晚會踢館,也曾在建中班刊《涓流》撰寫長文介紹各國土風舞,熱中與精通土風舞的程度,是個「後來的學弟當選社長,都會打電話來跟我自我介紹」的傳奇學長。

OT報告
吃不完的老本
(陳佩芸 攝)

不辜負青春,累積劇場老本

不過,斯建華不是只瘋土風舞,除了練舞、教舞、處理土風舞社社務和到處踢館、跑聯歡,身為班上康樂組長的他,無論是編班刊、參加合唱比賽、比賽大隊接力還是舉辦橋牌比賽,他樣樣沒錯過,甚至玩到被留級,只好在聯考前金盆洗腳,暫時從舞神變身學霸。

考上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後,斯建華再度回到熱血舞者人生,他曾在文化土風舞展裡擔任8首舞的舞者,也曾為了練土風舞裡的旋轉動作,特別去學芭蕾與爵士,學到被當時的國立藝專(現臺灣藝術大學)找去表演芭蕾舞劇《胡桃鉗》,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整個大學期間,他除了繼續跑聯歡、去亞洲營,就是騎著機車,來回奔波於文化大學、板橋、位於社子島的弦歌舞團,生活不是上課,就是跳舞。

大學畢業前夕,暫停將近3年的雲門舞集正準備復出,或許因為熱愛跳舞,斯建華便被學長張贊桃帶進雲門擔任技術人員,而也因為熱愛跳舞,他特別會為舞者著想,例如他會細心地用白毛巾包住側燈底座、避免舞者撞到,也會在記者會時要求記者需脱鞋才能進入場地,以免灰塵砂石摩擦到舞者。即便日後離開了雲門、成為自由接案的舞台技術指導,斯建華都能從台上表演者的角度思考,無論是後台清潔管理的工作流程,甚至是指點劇場技術人員如何使用正確的肌肉搬運燈具與舞蹈地板,曾經瘋跳舞的過往,都讓他比旁人更了解身體與表演,而曾為了教學、要明確分析與表達動作與節奏的經驗,也回過頭來讓他具備在劇場工作所需的觀察力、表達能力與統整能力。

「不要辜負青春」,當時建中老師的叮嚀言猶在耳,斯建華認為土風舞社對他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即便大學畢業後,因忙於劇場工作,斯建華已中斷26年沒有跳舞,而現今的工作崗位終於有了週末時間,他又再度開始跑聯歡、與老舞友重新連結:「社團同學跟班上同學不一樣啊,我們沒有利害關係,不用競爭名次、成績這些事,只是因為有共同興趣所以聚在一起。」他也笑稱:「活著就要動嘛!但在劇場裡常常只有勞動、沒有運動,在劇場工作,都是在吃老本。」而他的老本,就是土風舞。

斯建華

資深舞台技術指導,曾任雲門舞集舞台組組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統籌舞監、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TT)理事,現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技術部經理。熱愛跳土風舞,曾為建國中學土風舞社第20屆社長(民國73年)。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5/23 ~ 07/23
香港artmate-6/5-11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