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戲劇構作、表演工作者

發表文章 53 篇
  • 黃雯(右)與劉奕伶
    跨界對談 黃雯X劉奕伶

    重演舞蹈,該如何跨時代、進而超越時代?

    當「重演」涉及到身體,一個會感受、會老、會生病、會受傷、會消失,也就是一個會時時變化的不穩定媒材,這樣的重演便不可能是複製貼上般的全然復刻,而會是過去舊作裡的肉身與現在重演的肉身,正在穿越時空、進行一場近身肉搏,而舞蹈的重演,便常在上演這種肉搏戰。 這次對談邀請了兩位經驗豐富的舞蹈行內人,一位是長期與舞團與舞蹈創作者合作的獨立製作人黃雯,一位是美國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舞團前舞者、現為獨立創作與表演者的劉奕伶,從兩位各自對國內外舞蹈重演作品的觀察,以及重製和排練舊作的經驗開始,一路延伸至「經典」背後的舞作經濟與國際市場運作、舊作如何跟現在的表演體系和觀眾的美感經驗溝通,和疫情後出現的「量身定做」重演模式,與舞蹈作品如何被典藏等問題。兩人的經驗揭示了「重演」是個鮮活且複雜的動態過程,那並非僅是舊作的修正或補遺,而更是一場新的對話與創造。

    文字|吳孟軒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
    特別企畫 Feature

    向宇宙下訂單>>舞蹈類

    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 2020/07/31~08/01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攏是為著・陳武康》由陳武康與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rme Bel)跨海共同編創,因COVID-19疫情,也因貝爾基於保護生態而不再搭飛機巡演的理念,兩人透過舞譜、密集的視訊會議完成這件作品,由貝爾先提出概念架構,再由兩人一起討論發展。在本作中,陳武康以獨舞回顧他的舞蹈生涯,也交叉呈現貝爾不同階段代表性舞作。這是兩人繼2019年台北藝術節《非跳不可》後再度合作。本作獲頒2021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 推薦人 吳孟軒 此作以傑宏.貝爾的獨舞譜為結構骨幹,陳武康的表演為內容血肉,以傑出、流暢且簡約的劇場語言,深刻鋪排出舞蹈的美學風格如何與舞者的生命軌跡相互交纏,並層層揭示了一資深表演者的養成歷程。 依照傑宏.貝爾的自述,此作由「客觀、主觀與他者」等3個部分所組成,再由此輻射出舞作的10個段落:皮膚的舞、心臟的舞、Lets Dance、Lose Yourself to Dance、自傳、嘉賓、節目單、母親、兩個YouTube影片、結束之舞。許多段落(懶人包式地)濃縮了貝爾自90年代對舞蹈╱非舞蹈的辯證與探問,「自傳」的篇章則特別以「陳武康」為主體,綜述陳武康從芭蕾舞者、義工隊、當代舞者到近年回探亞洲文化的舞蹈脈絡;陳武康收放自如且從容洗鍊的表演,不僅呈現出表演者本身獨特的生命厚度,也隱約折射出台灣舞蹈史多重且交織的複雜性。 另外,此作因疫情而發展出的線上共製模式,在首演當時也牽引出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藝術節經濟模式裡,關於國際共製權力關係等種種討論,然而,陳武康成熟的表演功力,無疑讓表演的能動性在此產生出另一個層次:從西方╱亞洲、編舞家╱舞者等固化且單一的權力想像裡另闢蹊徑,並從中重組出更為對等的合作關係。 葉名樺《牆後的院宅》 2020/08/08~08/09 台北 王大閎建築劇場 《牆後的宅院》由葉名樺進行概

    文字|田孝慈、吳孟軒、許慈茵、張懿文、劉俊德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蘇威嘉X周倖如

    樂齡舞者的自由步,用舞蹈撐開身體的可能

    蘇威嘉與周倖如相識於2019年的《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當時蘇威嘉在樹林藝文中心與樂齡長輩們進行兩週的舞蹈排練與演出,剛退休的周倖如則因朋友相揪而踏入了排練場,從那刻開始,兩人就因舞蹈成為忘年之交。

    文字|吳孟軒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詩凡 X 王甯

    「你們會如何定義彼此的合作關係?」 「彼此是彼此的成分吧!」 「好肉麻!!」 (兩人同時大笑) 看起來很有默契的蔡詩凡與王甯,其實一直是到王甯於2020年發表的《十五分鐘運動提案》,才開始第一次的正式合作,在那之前,兩人僅因工作關係偶遇了兩次:一次是在2017年由編舞家余彥芳領軍、王甯擔任排練助理的《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臨時被找去幫忙拍照的蔡詩凡,在劇場裡第一次見到王甯,兩人連話都沒說,僅有一面之緣。隔年,王甯在新人新視野發表《丨丨》,蔡詩凡再度被當時的影像設計唐健哲徵召擔任救火隊,但慢熟的兩人依舊沒有深聊,僅是進化到點頭之交而已。不過,或許某種可以歸因於星盤或人類圖的原因,王甯在創作《十五分鐘運動提案》的前期,「不知道哪裡來的直覺」就約了蔡詩凡出來閒聊,憑著「就有種感應吧!」而成行的兩位女子,莫名的一拍即合,從此開始成為創作上的夥伴。 提及那次「超詭異」的邀約,蔡詩凡坦言沒有想太多,畢竟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常會跟「很free」的人合作,倒也習慣了這種臨時興起的機遇。當時,兩人隨意漫談起攝影、身體與觀看的關係:例如蔡詩凡不太喜歡被稱呼為「攝影師」,而更習慣被稱為「拍照的人」,因為攝影對她來說,是個很動作的事情;例如王甯身為創作者,其實每次被問「你要什麼」的時候,都覺得異常奇怪又彆扭,因為對她來說,唯有在不刻意預設結果的前提下,創作的可能性才會開始蔓延、生長;例如蔡詩凡曾經在拍照時,意識到自己會停止呼吸、身體僵硬,後來練了瑜伽後,才開始能一邊拿著相機、一邊深吸深吐;例如王甯很投入在這樣沒有結論的漫談,似乎在如此無形無狀的模糊裡,才能清澈地看見自己究竟會被什麼樣的事物吸引與召喚。

    文字|吳孟軒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舞者邱兪懷
    舞蹈 與廢棄物、水管共舞

    《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 探問生之可能

    這裡彷彿是一杳無人煙的遊樂場,數個色彩繽紛的塑膠廢棄物,散落在一片荒蕪裡。似人似獸的7人出現在場邊,開始為此奇異之所滲進呼吸:人聲在水管裡迴響,磚瓦碰撞,身體與地板磨擦,人與物相互組裝,漫延成飛揚的線條,語言在此失效,他們成為了怪物。他們究竟來自何方,要往哪去,始終都是謎,來自異世界的聲響從未止歇,怪物/怪人玩耍、勞動、自得其樂、開派對,甚至翻覆整片地景,在裡頭攀爬。人造物、物造人,所有非自然的造物,都在其中混種成一難以命名的共同體。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04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評人、舞蹈構作、策展人

    吳孟軒書櫃裡的秘密

    01 《Choreographing Problems:Expressiv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Dance and Performance》Bojana Cvejic,Palgrave MacMillan,2015 Cvejic是比利時的舞評人、舞蹈構作與表演學者。或許是因為彼此身分的相似,她的Choreographing Problems總能給我很多啟發,尤其是她如何將創作現場的經驗作為研究的起點,並能從編舞、表演與書寫的實務工作裡,提煉兼具哲學性與歷史意識的理論化思考,且總能在不慍不火的書寫風格裡,提出具顛覆性的論點。

    文字|吳孟軒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耿一偉 X 鴻鴻

    無論策劃藝術節或擔任戲劇顧問,耿一偉不曾間斷譯介國外表演藝術書籍進台灣。與他有志一同的還有導演鴻鴻,他過去也曾主動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歐陸經典劇本,並在旗下雜誌刊載了近30部劇本。這些出版品,對於劇場的重要性究竟是什麼?又替劇場留下些什麼?且聽兩人暢談他們如何將出版視為一種「策動」,逐漸搭建起眾人與劇場的橋梁。

    文字|江家華、吳孟軒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半金屬》
    ARTalks

    他只能跳舞:僻室《半金屬》

    編按:作為編劇陳弘洋「星際計畫」系列作品,《半金屬》從金星於占星學中所代表的關鍵字:「婚姻、愛情、藝術、交際、和諧、奢華、審美觀、娛樂」出發,以How-you-like-that的方式,雜揉元素週期裡半金屬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特質,嘗試以複雜的聲響及多重敘述線的Stupid-love,再現夜店的糜爛和歡快。

    文字|吳孟軒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舞蹈

    台澳遠距共製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於墨爾本藝穗節首演、獲得五星評價的《群像》,是由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所編創;史蒂芬妮.雷克曾於澳洲知名的Chunky Move、Lucy Guerin Inc、及BalletLab舞團擔任舞者,其舞作以高度的肢體能力,與大膽詩意的編舞風格聞名,並曾獲多個獎項肯定。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8
  • 《AriAri》
    舞蹈

    跨越海洋的彼此凝視 探問「我」與「我們」

    原住民身分認同與自我認同,對「原民藝術家」來說,總意味著千絲萬縷的糾葛。2017年,瓦旦.督喜(Watan Tusi)的《尋,山裡的祖居所》,與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的《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在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首次相會,兩人詰問著自身的傳統,也凝視彼此的當代。演出結束後,兩人在餐敘席間,意外地對「原民藝術」有了火花十足的討論,而《Ita》與《AriAri》的跨國合作,便是在此碰撞中展開。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3
  • 《運動提案》(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舞蹈中體驗民主,觀看中開啟政治性想像

    身體的社會性一向是當代舞蹈裡的重要面向,也是許多當代編舞家的創作關懷,而當我們縱覽至今曾出現在台灣舞壇的諸多作品,大致可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徑:從早期的舞蹈前輩蔡瑞月、蕭渥廷、陶馥蘭,一直到近年的賴翠霜、王世偉,此類編舞家擅長以舞蹈劇場式的敘事手法,與強烈多變的視覺符號意象,在舞作中建構鮮明的批判文本與角色關係,以此針對特定的政治與社會性議題,呈現編舞家獨特的視角與觀點。

    文字|吳孟軒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上)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下)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僻室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我們討論團隊的工作方法時,往往會試著從他們的經驗累積、主事者風格、機緣巧合等因素裡找到「準則」當然,這個準則會隨著各種特殊情況,找尋各種因應之道。於是,從2020年初開始影響世界情勢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團隊們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須在混亂裡有所應變。 那麼,這些以創作、製作為主的團隊如何回應疫情時代,又怎麼看待這段可能停滯的時間,並找尋「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們或許重新檢視過去、開發線上作業、盤點現有資源、維持創作能量、開發全新形式等,這些方法在這8組團隊無法如常的日常裡施展

    文字|黃馨儀、張慧慧、吳孟軒、齊義維、田育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黃懷德的獨舞《老人流》。
    舞蹈 黃懷德「闖劇場」創團作 《老人流》

    尋找另一種詮釋「老」的方式

    這兩年,編舞家黃懷德照顧爺爺、觀察老人、在創作中挖掘老人議題,這過程匯聚成了他創立的「闖劇場」創團作《老人流》。他從「人類的、動物性的」方式,去找尋老人的身體,也從傳統戲曲中「老人」的扮相與身段找靈感,除運用照護老人的日常物件,予以象徵與轉化外,也透過學習傳統的身體程式,去找尋人在不同年齡的身體型態,以及當中隱藏的動物性慾望。在具象角色與動作模仿之間,黃懷德試圖在找尋的,是另一種詮釋「老」的方式。

    文字|吳孟軒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雖是在攝影棚錄製,但也可讓此錄像與劇場空間疊合,就算作品已封箱,仍可在影像中再度重演。
    焦點專題 Focus

    數位未來 改變你的表演藝術「觀」

    在無法進劇場看演出的當下,許多創作者與團隊選擇將過往錄影開放觀賞,或舉辦新作線上直播,除針對當下觀眾進行宣傳並維持疫情後的消費意願外,表演藝術影像其實一直面對著另一群存在於未來的觀眾:「研究者」,這廣義地包含了所有想要了解表演藝術脈絡的觀眾群。而現行的表演藝術記錄方式,其實難以滿足未來觀眾的需求,透過新科技如VR的介入,則能保留更清晰的「表演」細節。透過對不同技術的探索,不只是開發新的可能性,也是在反思過往表演藝術所習慣使用的記錄媒材,如何形塑人們對「真實」、「表演」的想像與認知。

    文字|吳孟軒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文字|吳孟軒、張慧慧、吳岳霖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年級

    高旻辰 家人是永遠的羈絆 最愛誠實面對自己

    才廿六歲的高旻辰,已是布拉瑞揚舞團最資深的舞者,台上風姿百變的他,台下卻是擁有家人滿滿寵愛的「公主」,也因為家人的愛,他最怕辜負家人、讓家人擔心,於是拼命努力、想證明父母對自己的栽培是正確的。看似幸福的人生,過不去的總是情關,但也因為家人給他的愛,讓高旻辰長成了一個溫暖且樂觀的人,他總是坦蕩蕩地哭,傷心得理所當然,該哭就哭,該脆弱就脆弱,從不裝酷。

    文字|吳孟軒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董怡芬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立編舞家、舞蹈教師董怡芬

    牽著女兒,重新思索未來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變了,「有了女兒之後,就沒有時間感了,因為時間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讓她對工作、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比起創作,她發現自己更重視小孩與後代的未來,除了想幫助年輕的舞蹈工作者磨練經驗,也想讓舞蹈的世界更寬廣、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再提升董怡芬想從追趕時間表與緊繃的身心中緩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是董怡芬給自己的功課。

    文字|吳孟軒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文字|吳孟軒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