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戲劇構作、表演工作者

發表文章 45 篇
  • 舞蹈

    台澳遠距共製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於墨爾本藝穗節首演、獲得五星評價的《群像》,是由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所編創;史蒂芬妮.雷克曾於澳洲知名的Chunky Move、Lucy Guerin Inc、及BalletLab舞團擔任舞者,其舞作以高度的肢體能力,與大膽詩意的編舞風格聞名,並曾獲多個獎項肯定。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8
  • 《AriAri》
    舞蹈

    跨越海洋的彼此凝視 探問「我」與「我們」

    原住民身分認同與自我認同,對「原民藝術家」來說,總意味著千絲萬縷的糾葛。2017年,瓦旦.督喜(Watan Tusi)的《尋,山裡的祖居所》,與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的《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在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首次相會,兩人詰問著自身的傳統,也凝視彼此的當代。演出結束後,兩人在餐敘席間,意外地對「原民藝術」有了火花十足的討論,而《Ita》與《AriAri》的跨國合作,便是在此碰撞中展開。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3
  • 《運動提案》(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舞蹈中體驗民主,觀看中開啟政治性想像

    身體的社會性一向是當代舞蹈裡的重要面向,也是許多當代編舞家的創作關懷,而當我們縱覽至今曾出現在台灣舞壇的諸多作品,大致可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徑:從早期的舞蹈前輩蔡瑞月、蕭渥廷、陶馥蘭,一直到近年的賴翠霜、王世偉,此類編舞家擅長以舞蹈劇場式的敘事手法,與強烈多變的視覺符號意象,在舞作中建構鮮明的批判文本與角色關係,以此針對特定的政治與社會性議題,呈現編舞家獨特的視角與觀點。

    文字|吳孟軒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上)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文字|吳孟軒、Terry Lin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下)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文字|吳孟軒、Terry Lin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僻室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我們討論團隊的工作方法時,往往會試著從他們的經驗累積、主事者風格、機緣巧合等因素裡找到「準則」當然,這個準則會隨著各種特殊情況,找尋各種因應之道。於是,從2020年初開始影響世界情勢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團隊們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須在混亂裡有所應變。 那麼,這些以創作、製作為主的團隊如何回應疫情時代,又怎麼看待這段可能停滯的時間,並找尋「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們或許重新檢視過去、開發線上作業、盤點現有資源、維持創作能量、開發全新形式等,這些方法在這8組團隊無法如常的日常裡施展

    文字|黃馨儀、張慧慧、吳孟軒、齊義維、田育志、吳岳霖、吳峽寧、Terry Lin、蔡詩凡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黃懷德的獨舞《老人流》。
    舞蹈

    黃懷德「闖劇場」創團作 《老人流》 尋找另一種詮釋「老」的方式

    這兩年,編舞家黃懷德照顧爺爺、觀察老人、在創作中挖掘老人議題,這過程匯聚成了他創立的「闖劇場」創團作《老人流》。他從「人類的、動物性的」方式,去找尋老人的身體,也從傳統戲曲中「老人」的扮相與身段找靈感,除運用照護老人的日常物件,予以象徵與轉化外,也透過學習傳統的身體程式,去找尋人在不同年齡的身體型態,以及當中隱藏的動物性慾望。在具象角色與動作模仿之間,黃懷德試圖在找尋的,是另一種詮釋「老」的方式。

    文字|吳孟軒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雖是在攝影棚錄製,但也可讓此錄像與劇場空間疊合,就算作品已封箱,仍可在影像中再度重演。
    焦點專題 Focus

    數位未來 改變你的表演藝術「觀」 表演藝術的記錄未來式

    在無法進劇場看演出的當下,許多創作者與團隊選擇將過往錄影開放觀賞,或舉辦新作線上直播,除針對當下觀眾進行宣傳並維持疫情後的消費意願外,表演藝術影像其實一直面對著另一群存在於未來的觀眾:「研究者」,這廣義地包含了所有想要了解表演藝術脈絡的觀眾群。而現行的表演藝術記錄方式,其實難以滿足未來觀眾的需求,透過新科技如VR的介入,則能保留更清晰的「表演」細節。透過對不同技術的探索,不只是開發新的可能性,也是在反思過往表演藝術所習慣使用的記錄媒材,如何形塑人們對「真實」、「表演」的想像與認知。

    文字|吳孟軒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Q & A 高旻辰 王連晟 布拉瑞揚 鄭嘉音 紀蔚然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文字|吳孟軒、張慧慧、吳岳霖、高信宗、許斌、林韶安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年級 高旻辰 家人是永遠的羈絆 最愛誠實面對自己

    才廿六歲的高旻辰,已是布拉瑞揚舞團最資深的舞者,台上風姿百變的他,台下卻是擁有家人滿滿寵愛的「公主」,也因為家人的愛,他最怕辜負家人、讓家人擔心,於是拼命努力、想證明父母對自己的栽培是正確的。看似幸福的人生,過不去的總是情關,但也因為家人給他的愛,讓高旻辰長成了一個溫暖且樂觀的人,他總是坦蕩蕩地哭,傷心得理所當然,該哭就哭,該脆弱就脆弱,從不裝酷。

    文字|吳孟軒、高信宗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董怡芬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立編舞家、舞蹈教師董怡芬 牽著女兒,重新思索未來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變了,「有了女兒之後,就沒有時間感了,因為時間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讓她對工作、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比起創作,她發現自己更重視小孩與後代的未來,除了想幫助年輕的舞蹈工作者磨練經驗,也想讓舞蹈的世界更寬廣、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再提升董怡芬想從追趕時間表與緊繃的身心中緩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是董怡芬給自己的功課。

    文字|吳孟軒、張震洲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三缺一劇團《還魂記》《蚵仔夜行軍》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文字|吳孟軒、蛋妹(ViviChen)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企畫特輯 Special

    挖掘「內在動物」 探索人與非人共處的異世界 Mario Bermudez Gil與翃舞製作的《優雅之外》

    相遇於二○一七年的德國漢諾威國際編舞大賽,台灣編舞家賴翃中與西班牙編舞家Mario Bermudez Gil可說是「英雄惜英雄」,種下了雙方日後合作的契機。曾獲《美國舞蹈雜誌》選為「廿五位必看編舞家」的Mario,年僅卅二歲卻已是經驗豐富的舞者與編舞家,此次為翃舞製作編創的《優雅之外》,試圖挖掘台灣舞者們的「內在動物」,藉以探索「人」與「非人」的界線與轉變。

    文字|吳孟軒、張震洲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國家兩廳院2019藝術出走製作《十二碗菜歌》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縱橫串連「打群架」 成敗關鍵皆在「人」

    這兩年來,不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聯所舉辦、數量爆棚的藝術節,也可看到場館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網絡,現今台灣表演藝術的運作機制,團體戰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的趨勢。場館之間的合作,不僅在節目的共製,也在空間的分享運用;而縣市文化局的連線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藝術節的蓬勃關鍵。但在藝文資源串聯的過程裡,「人」是其中最大的關鍵,需有願意投注心力的承辦者與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續

    文字|吳孟軒、李文揚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陶冶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雲門舞者練起《12》…… 陶冶 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陶身体劇場的「數字系列」,原本是要在《9》集其大成,卻因為編舞家陶冶與鄭宗龍的抽菸閒聊,互邀對方到彼此的舞團編舞,而繁衍至《12》,也讓陶冶成為雲門舞集與雲門2合併之後,第一位為「新雲門」編創的編舞家。對雲門舞者來說,與陶冶工作是「重新學習」、「打掉重練」,在陶冶安排有序、仔細打磨的指導下,進入「陶」的身體世界。林懷民曾以「破」來形容這次的交換編舞,然對陶冶而言:「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文字|吳孟軒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也是共舞主體 當代舞蹈的科學革命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文字|吳孟軒、林鑠齊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嘗試》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楊.馬騰斯《三之律》&《嘗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文字|吳孟軒、Phile Deprez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非跳不可》找來廿位素人與一位DJ,在舞台上大玩流行文化/精緻藝術、素人/專業、個人/群體、觀看/期待之間的界線。
    舞蹈

    為了環保不再飛 《非跳不可》在地重製 傑宏.貝爾經典作 陳武康與葉名樺執行呈現

    《非跳不可》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的代表作,至今巡演不斷。但傑宏.貝爾去年冬天意識到越洋巡演對地球環保的危害,於是宣布舞團不再搭飛機巡演,但因許多作品已有巡演合約,傑宏.貝爾便將《非跳不可》的台北演出,交由在地編舞家陳武康與葉名樺負責排練與演出。透過縝密步驟以確保作品原貌,陳武康與葉名樺將這次的工作稱為「導演執行」,他們表示,「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

    文字|吳孟軒、Mussacchio Laniello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永恆的直線》中,煙與人共舞。
    舞蹈

    謝杰樺暌違四年推新作 《永恆的直線》 讓「煙」跳出死亡的樣貌

    早在二○一五年爸爸的心臟手術後,謝杰樺開始思考何謂死亡,但創作醞釀期甚長,直到去年付諸實行,新作《永恆的直線》呈現了他對科技、意識、死亡、道德的種種想像。在此作中跳舞的是煙,煙成了有形狀、表情、個性的主角,在光與影像的共舞中,魔性一般的煙,述說著死亡的難以看透

    文字|吳孟軒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林怡芳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義 林怡芳《微塵共感》

    旅法卅年的編舞家林怡芳,去年獲邀為兩廳院當年度的駐館藝術家,一年的駐館計畫,成果就是五月下旬首演的舞作《微塵共感》。這是她第一次在台灣的創作,觸動創作的起點是九二一大地震,一路延伸到法國近年來的暴動,這其中對「群」的思考與關心,成為其舞作的主軸,林怡芳與五位男性街舞舞者合作,舞台上以太白粉為關鍵媒材,而觀眾將在飄灑的粉末中,看到她與舞者們對「群」的體悟。

    文字|吳孟軒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