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塊碰撞而生的鯨魚(鯤與鯢)。(Mile End Photography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

2023/5/5~7日 台北 國家戲劇院

鯨豚、音樂劇(場)、偶戲、小男孩vs.小女孩、鯨落、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這些相同的元素介紹,讓我在演出前常想起自由擊2018年的作品《籠—生存遊戲》(以下簡稱《籠》)。然實際入場觀賞後,發現即便宣傳詞彙相同,但從中心主題到故事走向都完全不同,十分驚喜。

中心主題上,《籠》聚焦在男孩與鯨豚的關係,藉由他們的相遇、成年禮殺鯨的習俗、村落改改建成海洋公園、到最後與他的大朋友一起沉落海底;《鯨之嶋》(以下簡稱《嶋》)則由鯨豚作為引導,聚焦台灣這個島嶼,由各角色(鯤鯢二娃、kuro黑潮、贔屭龜山島等)來呈現台灣島的各個客觀介紹,形狀、地形、直至地理位置、物種等。若說《籠》想傳達對殺害另一物種的各角度觀點,《嶋》亦如其簡介,是個以台灣為主題類山海經的神話故事。

音樂這個元素在兩個作品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有著音樂劇場(music theater)與音樂劇(musical)兩者,在音樂使用上的不同。我很喜歡《嶋》的音樂,4位樂師吹拉彈打樣樣精通,人聲歌曲與樂器的對話,銜接得十分細緻,雖仍保持南北管支聲複調(heterphony)的傳統,但在聆聽感受上十分舒適,偶而出現的雙旋律(記憶中有兩次),以及腳鼓增加鼓類樂器音高上的變化,更添其豐富性,是一齣由南北管出發很棒的音樂劇。《籠》的音樂則似乎添加了角色,隨著音樂的轉換,時而用金屬鐵塊做出工廠造船的聲響,時而用空間提琴(spacecello)、彈力球的摩擦製造出深海的空間與音響想像,在鯨落片段則完全用音樂傳達其悲鳴而後轉化為希望的感覺,音樂本身(除去歌詞)的敘事性與差異較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